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第二辑…
【遇见·宝藏】活动招募丨走进…
南宋都城临安的岁时节日——西…
作家回家:孙昌建在浙江文学馆…
 
特别关注
 
半个世纪九堡人写在纸片上的历…
皋亭万树桃花红
一篇“石破天惊”的报道
吴山明笔下的黄宾虹像
似水年华
 
当年采访下乡知青的一段回忆(二)
来源:《难忘的岁月》  作者:骆郁民  日期:2018-12-10


    在坎头大队采访了两天,我回到杭州,又根据陈志林提供的家庭住址,去看望他的父母。志林的父亲陈大伯已经 60 多岁,说起小儿子去农村落户的事,不仅兴致很浓,而且十分有趣。原来自从儿 子从临安中学高中毕业回家以后,整天荡来荡去,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一个 20 岁左右的青年人今后该干什么?他的前途何在?不仅父母和哥哥姐姐为他担忧,他自己也觉得茫然无聊。正好居民区干部来动员青年们下乡,陈志林就报名去临安县青山公社坎头大 队安家落户。一则他在临安读过书,对那里的山山水水比较熟悉也 有感情;二则临安距杭州很近,与家里联系也方便。儿子下乡以后,多次写信告诉家里,在农村一切都好,请父母放心。一家人读了信,当然挺高兴。但年老的父母毕竟经常想念儿子,记挂他在农村究竟习惯不习惯?身体吃得消吗?说到底还是不放心。全家经过一番商量,决定由陈大伯亲自去临安看看小儿子。

 

  有一天,陈大伯乘汽车到了临安青山公社。他在车站下了车,立即向一位农民模样的老人打听去坎头大队的路怎么走。这位老农民很热情地说 :“我就是坎头村的,你跟我一起走吧!”两人一边走 一边交谈,陈大伯告诉给他带路的老人说:“我是从杭州来的,想看看在你们村里插队落户的儿子陈志林,不知您老人家认识他不?”一听说是来看陈志林的,老农民停住了脚步,一下子高兴得不得了,说 :“哎呀!志林就住在我家里呀!我姓方,真没想到你就是志林的爸爸。”   

 

这个巧遇,完全出乎意料,使两位老大伯的心里都乐开了花。到了方大伯家里,志林还在下地劳动,方大妈热情地给陈大伯拿烟泡茶,忙个不停。太阳快落山的时候,社员们收工回来了,陈大伯一眼看到儿子那结实的身体和黑里透红的面庞,心里不由得一阵快活。他摸着儿子的双手发觉已长了老茧,就赞许地说:“好!看来是 开始有了几分成绩了!”

 

那天晚上,方大伯家热闹极了,大队干部来了,不少社员也来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向陈大伯介绍知青们在村里的生活和劳动表现,少不了对志林和其他知青的夸奖。后来,陈大伯来到儿子住的房间,和儿子一道休息。房间里清清爽爽,墙上贴着毛主席像和毛主席语录,靠窗的桌子上放着志林日常学习的文化书籍和《毛泽东选集》。看看儿子现在住的条件,比在杭州自己家里还好得多。志林向阿爸讲了许多事情:出工劳动,社员总是抢着干重活,让知青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有些事知青们开始不会做,社员们就耐心地教。大队干部还请老人讲家史、村史,让知青们学到许多东西。陈大伯听了儿子的汇报,觉得非常满意,一晚上睡得特别香甜。第二天,大队干部又带领陈大伯参观了村落、田地和桑园。他们告诉 陈大伯:田里的油菜和小麦,是知识青年来插队以后和农民一道种出来的,其中也有志林流下的汗水,这使陈大伯感到莫大的欣慰。作为一名老工人,陈大伯对“劳动”有着深厚感情,最懂得劳动的价值,也最懂得劳动的光荣。他想到不久前,儿子还在城里吃闲饭,没事干,可现在却用自己的双手从事农业生产,并和农民一起种出了庄稼,这对志林来讲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一个大变化啊!   

 

陈大伯在坎头村住了三天。当他告别社员们回杭州的时候,把志林拉到身边,满怀期望地对儿子说:“你的路走对了!有这么好的村干部和社员们做你们的老师,我完全放心了!”

 

  回到家里,陈大伯把情况一五一十告诉了陈大妈。陈大妈笑得嘴都合不拢来,连声说:“我也放心了!我也放心了!”

 

  不久,我写的采访报道《老两口放心了》在《浙江日报》发表。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也将这篇报道多次播出过。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忆袁浦的平原绿化 2024-03-12
防空洞里也“繁花” 2024-03-04
往事追忆:话说老底子的余杭镇扫帚笔管生产合作社 2024-02-06
梅花样的品格——怀念夏子颐先生 2024-02-04
毕生练武 传递健康——记杭州民间武师陈梅勇先生 2024-01-1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