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天,接到西湖茶场村老书记关达祥的一个电话:“袁书记,星期六,我们村里的知青回家过年了,欢迎您一起参加,到我家吃中饭”。达祥书记的一个电话,使我想起了半年前我与达祥书记说,等到今年知青回村时,叫我一声,我想采访一下这些曾经在龙坞战天斗地过的知青们,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经历和西湖茶场村的发展过程。
西湖茶场村坐落在龙坞茶镇的南端,四周被长埭村包围,如果把龙坞茶镇看作一个欧洲,长埭村看作意大利,那么西湖茶场村就是梵蒂冈,那是一个小之又小的村落,只有36户人家,112口人,面积也就358亩,其中263亩是茶地。我估计这个村就是全杭州市面积和人口最小的村落了。为什么会在长埭村里还有一个村中之村呢,这里就有故事可讲了。
1959年,上泗人民公社龙坞管理区抽调了龙坞其他村庄30多生产队员,组成垦荒队,在长埭村这里的大片荒山上开垦。1960年2月8日,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宣布成立杭州市西湖区上泗茶场,1961年西湖区将上泗茶场改名为西湖茶场,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1984年。1984年,西湖茶场从一个区属单位,下放龙坞乡管理,从此,西湖茶场的名字改成了西湖茶场村。
昨天,我早早地到了西湖茶场村,在村里走了一圈,不消半个小时,村前村后跑了个透,遇见了一些年纪在70多岁的老人在村里转悠,我知道,他们就是茶场村当年的主要建设者——下乡知青们。
老知青蒋树坤说,他是1947年出生的,1962年到西湖茶场工作,当时,他的父亲董富堂是区委常委和监察委员会书记,兼任西湖茶场的场长,他们一家人就是跟着父亲来到了西湖茶场工作生活,直到1979年招工进了铁路系统。
蒋树坤说,知青也是一批一批下来的,第一批是在1962年有48人,后面1969年又有30多人下来,陆陆续续既有人回城,也有人进来,最后一批知青进场大概是在1975年了。
先到西湖茶场的知青们吃了很多苦,拿着山锄在天平山的山坡上开荒,把灌木连根挖去,把杂草除去,使黄土地能种上茶树。他们还在山上建了10多个能容4000多立方水的水窖,在炎炎夏日里,茶树不至于被旱死。在山下还建了几个大小不一的水库。现在的村前村后还保留着当年水库的模样。 知青叶小根说,当年,为了砍一些炒茶的柴火,他们一直要到龙门坎的山里去砍柴,小伙子们满满的一担柴挑着回来。他们还到东穆坞的山坡上去掘树菩头,晒干了可以生火。最远,下雪天,还到梅家坞去砍柴。干这些活,虽然很累,但是很满足。与附近的龙坞几个大队的村民们比,他们幸运多了。叶小根记得当年他的分红收入是每月31块6,附近大队的农民远远没有那么高,袁浦周浦的分红,每十个工分也就三四角,一个月也就十元收入,与西湖茶场相比,差得太远了。
早期的西湖茶场职工,或者也就叫茶农吧,他们有相对高的工资,男的有35元,女的也有20多元。许多插队知青都是开后门进来的,这在当时的西湖区和后来的杭州郊区都是有名的,比到其他地方插队落户,在西湖茶场工作,环境也好很多,收入也高很多。大多数知青都有自行车和手表,回城看看父母也很方便。西湖茶场的知识青年骑着永久牌和凤凰牌的自行车,戴着上海牌的手表,着实让龙坞其他的农民羡慕不已,也令在其他地方插队的同学邻居们眼红。 叶小根说,那时,他们非常年轻,睡在集体宿舍里,老鼠就在屋里到处乱窜,有的在房梁上爬,有的在墙脚下钻。一次,他要插一根挂蚊帐的竹竿,不小心插到了老鼠洞里,好比插到了东海龙宫,使得老鼠不得安宁,老鼠一下子沿着竹竿窜到了他的手里,满手一把还抓不住,足足有半斤多重。这些场景,同寝室的知青们还记得清清楚楚。 后来,叶小根招工进了杭州人力车厂,也就是生产双轮钢丝车的厂。这个厂与我们袁浦公社五一大队(袁家浦村)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上世纪七十年代杭州人力车厂的子女都是下放到我们大队的,带队的就是人力车厂党支部书记封德荣。在杭州人力车厂的帮助下,五一大队还建起了五金厂和知青楼,也就是现在袁家浦村的办公楼,这是题外话。 现在家住灵隐白乐桥的李建生说,他是1955年出生的,已经是最后一批知青了,17岁那年就已经拿十分工分。建生到现在为止,还是快人快语,说起当年的西湖茶场篮球队就很激动,仿佛回到了当年的篮球场上。
六七十年代的西湖茶场,集中了大批青年,大都接受过高中和初中教育,都喜欢打篮球。为此,场部专门成立了篮球队,劳动之余,让这些知青力气有地方使,既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也省得他们闯祸。一不小心,西湖茶场篮球队打出了名气。那时候的群众体育运动如火如荼地遍地开花,墙壁上到处写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大人们打篮球,小孩子就打乒乓球,在家里的桌子上摆一根横杆,钉一块小木板当球拍,就开始玩了。
一开始,西湖茶场篮球队在龙坞公社打出了名气,以第一名的身份参加上泗片的比赛,到转塘、袁浦和周浦几个公社参加比赛,大多数是赢了比赛。最激烈的一场比赛,就是参加杭州郊区篮球联赛,最有名的就是西湖茶场队与周浦三阳队的比赛,场地是在翁家埭大队,那是一场争夺冠亚军的决赛,取得冠军的队伍直接代表杭州市郊区参加杭州市农民篮球赛。经过上下半场艰苦的比赛,西湖茶场的知识青年们以88比71的优异成绩赢得了这一场比赛,取得了第一名。
但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有人向市体委举报说,杭州市农民篮球赛,不是杭州市知青篮球赛。西湖茶场队,就是知识青年队,不是真正的农民,不能代表郊区农民。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能成立,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与农民一起劳动,一起赚工分过日子,怎么能说不是农民不能代表农民呢。告状的人看看这个理由不成立,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由,说西湖茶场篮球队的队员中有许多是资产阶级的子女,还有的是右派分子,他们不能代表革命群众。让资产阶级的子女代表贫下中农,我们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这时,杭州市体委感到问题严重,向上请示报告后就取消了西湖茶场村的资格。
消息传到西湖茶场,全场的知识青年和当地农民都感到义愤填膺,原来不是很支持篮球队的农民们也站住来说话了,一起和篮球队员到杭州市体委上访。杭州市体委主任蒋乐天接待了他们,解释了原因,也做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最后还是没能实现参加杭州市农民篮球赛上的目标,资格被周浦三阳队取得。话要说回来,周浦三阳队也真的很争气,听说取得了杭州市农民篮球联赛第一名的成绩。三阳的农民篮球赛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现在还经常有人在球场上打球呢,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各种篮球赛,三阳队都是名列前茅的。
由于西湖茶场队确实有实力,最后杭州市郊区成立篮球联队,从西湖茶场抽调蒋树坤、郭大川、陈乃全和秦焕申四位队员加盟,最后取得浙江省农民篮球联赛的第四名,这优秀的成绩里包含着西湖茶场下乡知青的贡献。
一开始,对于组建篮球队,当地老农民很反感,认为打篮球打不出茶叶来的,大家都打篮球茶叶谁来管理。等到取得那么优秀成绩的时候,老农们遇到其他大队的人感到非常骄傲,也就从反感到默认,最后支持篮球事业。西湖茶场篮球队的球衣、球裤和球鞋都成了远近青年们羡慕的对象。这些队员也成了龙坞大姑娘们的偶像,好比现在美国NBA的明星们。
西湖茶场承担着茶叶科研任务,像建水池和水窖、喷淋灌溉等,早在四十几年前的西湖茶场就有了。西湖茶场还研究电炉炒茶和电锅炒茶,原先是一排六个灶头,下面烧木头,经过全场社员的共同努力,发明了在锅子下用绝缘板和电炉丝进行加温,控制好了炉温,确保了茶叶的品质,明显提高了劳动效率。五十年前,西湖茶场村就研究出了远红外电锅炒茶,并在茶区推开。种植茶叶时,泥土上放几根树枝,树枝上放草木灰或猪肥等,再在上面覆盖泥土和种植茶苗,茶苗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这些办法都在茶区得到推广和运用。原先西湖龙井的群体品种基本都要到清明后才能开采,自从引进龙井43号新品种在西湖茶场试种后,采茶时间明显提前,大家有可能喝上明前茶了。
老知青阿四的原名叫钟耀宪,自从五十年前到西湖茶场后一直从事着电工工作,后来调到龙坞公社组建了龙坞电管站,一直在上泗电管站工作,最后在城南电管局退休。退休后还在杭州市三电办工作了近十年。上泗片与电打交道的人都知道阿四的大名。
阿四指着后山边的那一排新农居跟我说,“这里叫四间头,这里叫六间头,都是当地农民的房子,最东面的九间头就是知识青年的集体宿舍。”看着这些洋房别墅,阿四笑着说,“早晓得现在条件那么好,我们也就不回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