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于1973年考上了黑龙江省佳木斯农校,从而离开了插队落户的饶河县西丰沟。毕业后我仍被分配在饶河县城工作,1978年调回富阳县商业局工作。多少年来,我经常梦见自己回到了当年的知青生活中。 1998年7月底,哈尔滨知青寄来了组织“三十年知青回访团”的通知,我接到通知后激动万分,在我爱人的支持下,当即坐飞机赶赴哈尔滨。我们这个知青回访团由38人组成,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浙江知青只到了3人,我和张去非同志是富阳人,还有一位是临安人。大家分乘5辆吉普越野车、1辆中型面包车,从哈尔滨出发,经过14个小时才到达饶河县城。那里与我们富阳有时差,早上3点钟天就亮了,我4点钟去乌苏里江江边晨练。想当年我在插队的时候,每天早上4点半就出工,直到晚上6点收工,看来是够辛苦的。在饶河县城,我们参观了中苏边界的商贸大门——饶河县海关,还特地去看了老汽车站。当年我们知青回家,都在老汽车站乘车,然后到东方红火车站转坐火车,从县城到东方红火车站,汽车要坐12个小时,而且每天只有一班客车,上车时非常拥挤,我们只有从窗口爬进去。现在从县城到我们插队的西丰村的公路还是坑坑洼洼的。我们的车队在山沟里转,看见路边林子里的山核桃、山里红、榛子、黄花菜,馋得大伙儿瞪着眼睛大呼小叫。车子颠得我浑身骨头像要散架了,我试着全身放松,收起双脚,没有脚的支撑点,放松的肌体没有反弹力,人就颠不起来了,这招很灵。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西丰镇西丰村。一下车,村里的小学生夹道欢迎,乡亲们都围上来,先是轻声唤你名字,或拉一下你的衣袖,当确认没错,双方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泪水一个劲地涌出来,抹不尽也擦不干。大家心里明白,应该高兴,应该欢笑,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30年的回忆,30年的牵挂突然变成现实。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事要问,拉着对方的手,泪眼看不够。老了、胖了、长高了。再细瞅,性格没变,嗓音没变,多了点老成,少了点幼稚。有位小个子妇女过来了,哦!杨兰芳,我们的浙江老乡,她是在这里成家“扎根”的余杭知青。北大荒的太阳晒黑了她的脸,大风吹皱了她的皮肤,而她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培养了3个上大学的子女,这在当地传为佳话。有人过来叫我大姐,说当年他8岁刚上小学时,我曾送他一个书包和文具盒等,现在他已经37岁了,在小学当老师,他的孩子也早已上学了。 走在西丰村道上,发现村子环境比以前好了,比较干净,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增加,不再用马车、牛车拉东西,村子自然就干净多了。据介绍现在村里有大型拖拉机60多台,大型收割机30多台,小四轮拖拉机400多台。村里还通了电,家家户户都使上了家用电器,也安装了电话。自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后,每家都有百亩以上耕地,我们去时各家各户都忙着推销麦子。我们分头走访村民家,看到自来水接到锅台旁,结束了挑水吃的日子。我上前掀开大锅盖,哇,好大的锅,直径有1米多。我们盘腿上炕,主人请我们吃沙瓤的大西瓜。这里的气候昼夜温差大,难怪西瓜那么甜。 告别时,村民纷纷送来了野生的猴头、木耳、蘑菇、榛子、黄花菜。有人拉着我的手感慨地说:“你们当年受苦了,现在农民好当,不用那么吃苦受累,现在连蚊子、牛虻都比过去少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