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1283-1350),字伯雨,旧名张泽之,又名张嗣真、张天雨。钱塘人。二十岁时,张雨弃家入普福观为道士,法名嗣贤、号贞居。三十岁至茅山受大洞经箓。茅山为古句曲,遂自宣“句曲外史”。当时茅山已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因此上清派又被称为“茅山宗”。自陶弘景以后,其影响日渐扩大,唐宋时期益盛。南宋至元时茅山宗虽日趋衰微,但仍传承不绝,间有高道闻名于世,张雨就是其中一人。他的道士生涯有四十年左右,受到杜道坚、吴全节、刘大彬等道教权威人士的赏识,成为元代著名的道教人物。 张雨的艺术造诣非常高,是赵孟頫去世后南方文人的领袖。张雨曾与张翥一起受教于元代著名词人仇远,诗文都写得比较出色。祖父张逢源与当时文士如赵孟頫、高克恭、鲜于枢来往密切,张雨因为家学渊源的关系,经常能得这些名士的教导。他在弱冠之年在翰墨诗词方面已崭露头角。张雨的书法曾得赵孟頫亲自传授,字画清逸舒放,传统的基础上蕴含变化,承先启后,更具有调适凝聚的力量。明朝人评价张雨时说:“师北海(李邕),间学素师(怀素),虽非正脉,自有一种风气。”作品《书七言律诗》中用细笔写大字,锋势劲锐,有纵逸峻厉之势,同时张雨也运用了一些干笔飞白的连绵草书,具有怀素《自叙帖》的遗风。张雨的这种楷、行、草书体交互运用,构成一种别具特色的 书风。 张雨诗才清丽,与当时文士如杨维桢、张小山、马昂夫等均有唱和往来。张雨与“凌跨一代”的诗文大家杨载、袁桷、虞集、范椁等人诗作可以相与媲美,难分轩轾。许多作品寄托了他的真情实感,颇有感慨。他的《避暑图》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及下层百姓的痛苦,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赵孟頫与其子赵仲穆以宋代宗裔的身份出仕元朝,张雨就写了《题仲穆墨兰》一诗进行讽劝,其中有二句就是“近日国香零落尽,王孙芳草遍天涯”。据说赵仲穆见到此诗后,感到惭愧,从此再也不画兰花。张雨也有一些诗是描写他既为道士、又为儒生的非隐非俗的生活情景,在这些诗里面他抒发自已的清愁与感伤之情,同时也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道士的生活特点。 张雨在其六十岁时埋葬了他的道冠和法器,重新恢复了其作为儒者的身份,经常往来于江浙土大夫之间。今存有其著作《句曲外史集》三卷,补遗三卷,集外诗一卷,为《四库全书》所收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