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俊良,约生活在元末明初,浙江萧山人。牛转水车的发明者。单俊良出身在一个世代务 农的家庭,从小就跟随父亲下地干活,深知农田灌水的艰辛。当时广大的农村普遍使用龙骨翻车作为灌溉工具。这种水车在中国农村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工程师马钧对东汉毕岚明的引水浇洒道路的翻车作了较大改进,并把它用到农业生产上。“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直至宋元之际,才从手摇改为脚踏。这种水车车水时,需要年轻力壮的小伙一步一步地脚踏翻车,才能把河水抽到农田里,劳动强度大,功效低。尤其在大旱之年,盛夏之际,农民头顶烈日车水,往往汗流浃背,疲惫不堪,极为辛苦。从小就勤于思考的单俊良目睹这一切,常常在想,牛能耕地,为什么不能借用牛力代替人力来车水呢? 据传有一次,单俊良在附近一个水磨场去磨面,看到湍急的溪水冲击大木轮,通过转轴,推动了大磨石盘,受到启发。当天晚上,他就找来同村的几个木匠商量此事,得用一-些旧木头和旧水车的残骨,按他的设计做了一架新水车,并牵来牛推转。但这次试验,因两个转盘大小一样而告失败。 可单俊良并不感到沮丧,为了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办法,他经常到磨坊仔细观察,反复推敲。有一次单俊良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在嬉戏,小的在前面跑,大的在后面追,很快大的就抓住了小孩。这件事对他大有启发,并马上联想到自己设计的水车上,两个转盘直径相差不大,这是造成第一次试验失败的根本原因。问题的症结找出后,单俊良立即找来木匠,把牛推的转盘变大,连接水车的转盘改小,两者相差数倍。这样大盘转一圈,水盘就随着转几圈,河水也就随着接连不断地抽上来了。这次试验成功了,跑来观看的附近农民纷纷称赞单俊良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牛翻车的使用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久,当地官府为了抢功,把单俊良设计的“牛转翻车"画了图样上奏给皇帝,朝廷得知后就下令“天下法之”,牛转翻车在大江南北广大地区得到迅速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