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似水年华
 
一个杭报人的“良渚新闻史”
来源: 杭报集团业务交流微信公众号  作者: 姜青青  日期:2019-07-09

我报道的良渚文化新闻,在时间上非常短,前后不过八年时间,但在整个良渚遗址发现史上,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2018年5月姜青青(中)在莫角山宫殿遗址考察


一、石破天惊的独家报道

良渚所在的余杭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与杭州通话是需要拨打话费较贵的长途电话的。1986年6月20日,我忽然接到省考古研究所牟永抗先生从余杭打来的长途电话,说是良渚的事儿可以来采访啦。我一阵激动,急忙向部主任提出采访申请。部门立即决定,排一名专职摄影记者和一名部门领导,和我一同前往采访,并搞定了当时报社唯一的一辆轿车当采访车。


报啥呢,咋哪么兴奋?原来,这次良渚遗址反山大墓的重要发现其实我早在一个多星期前就已知道,并在考古现场亲眼看到。只是当时考古队认为对此考古发现的新闻报道为时尚早,所以领队牟永抗与我有个“君子协定”,我守口如瓶一字不报,他承诺在可以对外报道时第一个通知我。


第二天,我和摄影记者慈宏等人驱车直奔反山“老地方”。采访一切顺利,而从媒体人的角度我们发现,杭报不但是第一个到场的媒体,也是唯一的媒体,心里真的是偷着乐啊!


  反山遗址考古报道,《杭州日报》1986年6月22日第一版


次日即6月22日,杭报头版“题前”位置报道:在良渚考古发掘经历了整整50年之后,前所未有地发现了大型显贵者坟茔、“土筑金字塔”、直径近18厘米的“琮王”,以及数量惊人的玉器。良渚文化从它首次被发现后,反山遗址的考古发掘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堪称石破天惊。而我和慈宏,居然是第一个报道这个消息的记者。两天以后,《光明日报》也报道了这次重大考古成就。


二、掘金似的一次重要新闻采写

反山遗址发现后不到半年时间,京沪江浙的8个文博单位11月4日在杭州联合举办了良渚文化遗址发现50周年学术研讨会。

会议第一天,省市不少媒体按常规对这个会议作了采访报道,而我当时忙于别的报道,没有到会采访。又是牟永抗先生打来了电话,邀我一定来看一看。11月5日下午我赶到会场,面对一大包二三十篇的专业论文材料,实在看不太懂。而其他媒体昨天早已对会议召开做了报道,我现在还能写点什么?


  穿过黑暗的一束“曙光”映照着良渚“琮王”。浙江博物馆藏。姜青青摄


还在半年前的反山遗址考古现场,考古队员王明达曾激动地跟我说,这么大的玉琮(即琮王)前所未见,说明这个显贵者与巫觋(巫师)有关。他还说,这次重大发现突破了以往我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对我国文明起源,诸如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均有重大意义。而此时,王明达的声音仍然清晰在耳。


从国家起源这个命题去看材料、捋思路,琢磨来琢磨去,终于琢磨出一些名堂来,在许多论文中发现不少“零料”,整合成一个“猛料”:良渚文化已隐现国家雏形! 


  姜青青采写的良渚文化学术研讨新闻,1986年11月6日《杭州日报》头版头条


第二天的《杭州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我写的《良渚文化已隐现国家雏形》,还被特意加了框,可见值班领导对这条新闻的看重。学术界认可良渚文化的“国家”概念,还要在数年之后。可见,这一对良渚文化的崭新认识,追根溯源还是我们杭报第一个“宣称”的。


三、连续三个头版头条的“申遗”报道

1987年5月,良渚文化考古和研究再次传来突破性的进展,首次发现了祭坛遗址,而《杭州日报》再次拿出头版版面,予以图文报道。


  瑶山遗址考古报道,1987年5月29日《杭州日报》第一版


良渚文化虽有多次惊世发现,但在那时其遗址保护级别并不很高,属于省级文保单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级别的遗存,1994年初的新华社消息说,它被中国列入了向联合国推荐的《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和《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这应该是一次罕见的“破例”!时任编辑的我觉得应十分重视这种“异常”。于是结合近几年来良渚遗址的几次重大发现,我们策划了一组有关良渚文化的系列报道。由我参与采写的稿子,以《良渚文化光耀21世纪》为开篇,在《杭州日报•下午版》上连续刊发了三个头版头条。这样的报道力度在相关良渚文化的报道中是前所未见的。


  对良渚文化光耀21世纪的展望,1994年3月11日《杭州日报·下午版》头版头条


由于工作岗位的调整,我后来再没有机会赶赴良渚遗址现场去采访了。但像莫角山宫殿遗址、古城遗址和水坝遗址等等体现“国家力量”的良渚文化考古新发现,却一次次颠覆了人们最初对于史前文明的认知,一次次地把良渚这个古国还原出来,有点惊世骇俗,但这就是我们伟大的良渚文化。它光耀于21世纪名至实归。


  新开放的良渚博物院表述的良渚文明元素。姜青青摄


四、感 言


良渚算得上是我记者生涯中的一个“情结”,虽然早已“离场”他去,但一颗心却始终牵挂着,并且心生感恩。


感恩一,谢谢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是你们创造了如此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如此丰富、厚重、精美和宝贵的“遗产”,实证了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史,并让那一抹黎明前的“曙光”,一直照耀到21世纪的这个人类世界,让我们为你骄傲,并为此而自强不息。


感恩二,谢谢牟永抗、王明达等一大批考古工作者!因为你们的坚毅敢为,勇于探索,对良渚遗址的考古和研究,不断取得了重大发现和重要成果,也让我们得以从新闻报道的视角,对良渚文化不断做出精彩报道,并因此也载入了历史。


  曾经在瑶山遗址现场从牟永抗手上接过来细细品赏的玉琮,现在静静地坐在一个展柜里。良渚博物院藏。姜青青摄


感恩三,谢谢我的新闻同事们!在我从事那段采访工作时,你们不断给予我指点和支持,而且在那个良渚文化并不太受关注,也绝无可能成为重大报道的时候,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拿出极为“金贵”的版面和显著位置,几乎是不遗余力在为良渚文化的重要发现鼓与呼,展示了一个专业而负责的媒体风采。


感谢!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台 2024-12-12
回忆余杭鸬鸟羊毛衫厂 2024-12-10
钱茂伟|杭大学习生活忆旧 2024-11-20
因为历史,所以现在:一位老人的抗美援朝记忆 2024-11-11
良渚古城发现记 2024-11-0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