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艺林文韵
 
浙东唐诗之路:访古寻踪千年唐诗路(下篇)
来源:浙江社科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19-08-06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水路泛舟,水尽登山而歌的游历之路,更是一条山水、文化结合的吟咏之路。“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是浙东山水之美逐渐被发现的过程。诗人们从“西陵古驿台”——如今的杭州滨江区西兴渡头,或者从杭州萧山渔浦渡头出发,沿着浙东运河一路向东,经过绍兴的柯桥、越城、上虞、嵊州,来到新昌。于是有位诗人就发出了“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的感叹,将沃洲山与天姥山并列比喻为“东南眉目”。


沃洲,静静地屹立于剡溪之源。从新昌江南下,经过长诏,到达天台,是浙东唐诗之路新昌段的又一条水路,其中沃洲山是重要站点。


如果说天姥山的“颁奖词”是李太白写的《梦游天姥吟》,那么沃洲山的“颁奖词”则集中在白居易写的这三句话中:“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从新昌江往上游走,现在已经变成了沃洲湖水库,整个沃洲湖的西面,全部可以称作沃洲山。唐代朱放曾作诗:“月在沃洲山上,人归剡县溪边。漠漠黄花覆水,时时白鹭惊船。”现在的水库,黄花覆水倒是不大看得到,但是白鹭惊船,时时可见。 


唐代诗人向往沃洲形胜、魏晋遗风,纷纷云集沃洲作诗酬唱。李白有“五松多清幽,胜境美沃洲”的比拟,杜甫《壮游》中,记载了泛舟过沃洲的情景,“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攻旧乡。”诗人们放浪形骸,吟诗诵文,为这方土地增添了人文的光芒。


东晋的时候,沃洲曾经活动过一帮高僧、名道。唐代诗人们来到这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来寻幽访古。李太白说:“自爱名山入剡中。”崔颢说:“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除了美丽的山水,浙东唐诗之路新昌段之所以会形成,还有“两火一刀可以逃”的隐逸文化、移民文化,以及仙道文化、佛教文化等文化因素的影响。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攻旧乡。

——杜甫《壮游》》


自鉴湖向南过曹娥江,溯源而上,入浙江剡溪,过剡中而到天台。天台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景点。东晋孙绰曾作《天台山赋》云:“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


唐朝的诗人对浙东的天台山,他们都是把它和道教的神话传说里面提到的三座名山相提并论,像方丈、瀛洲,还有蓬莱,这样三座山是属于道教的海上仙山。东晋的时候,因为孙绰在这里游了天台山以后,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游天台山赋》。那么这一座名山,就因为这篇赋,一下子名传士林。


“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东晋孙绰将天台山说成是玄圣游化、神仙居住的福地洞天。到了唐朝,文人雅士寻觅晋宋先贤的踪迹,纷至沓来,与此地的官员、道士、和尚、儒生交游,诗酒征逐,流连忘返。


“南国天台山水奇,石桥危险古来知。龙潭直下一百丈,谁见生公独坐时。”天台山上有震撼的石梁飞瀑、华顶归云等景色,或许因为“南国天台山水奇”,天台山奇特丰富的自然景观拓展了文人的视野;又或许,因为天台山的地理位置向来不太受到长安洛阳这样的政治中心的辐射,适合隐逸生活,让天台山成为了道士、隐士和文人们修养身心的圣地。


道士葛玄、山中宰相陶弘景,名家们来这里修炼布道,吸引着文人墨客的到来。唐朝以道教为国教,以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李聃为自己祖先,道教宗师超脱的身份与特殊的地位,可以向皇帝提出治国平天下的意见建议,还可以向皇帝举荐人才。于是,天台山也成为文人们寻求指点,求得良机的圣地,就连诗仙李白也是得到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等人的引荐,让仕途出现了转机。李白的成功,让科举不顺的书生做起了“天台山之梦”,络绎于浙东山水之路。


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

——孙绰《天台山赋》


除此之外,隋开皇十八年,杨广命司马王弘在天台山上建造寺庙,据智者大师遗书中“寺若成,国即清”,改寺名为国清寺。此后天台宗诸祖都驻锡于此,国清寺也因此成为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国清寺历代高僧辈出,四海弘扬天台教法。海外僧人求法,也常常将天台山作为目的地。


说不尽,看不厌,画不完的天台山,“山中何所有?白云抱幽石。”石梁飞瀑、华顶归云、赤城栖霞、寒岩夕照,国清寺山门苍松,桐柏宫的无为宗旨……在秀丽山水中,跟着唐诗,寻觅先贤踪影,感受唐诗之路,为这里赋予的悠悠不尽的文化内涵。天台山是唐代诗人的主要目的地,也有一些诗人会继续寻访仙居、临海。


“去年曾览韦羌图,云有仙人古篆书。千尺石岩无路到,不知蝌蚪字何如。”北宋政治家、理学家陈襄,27岁赴任仙居县令时,对仙居的神秘瑰丽发出感叹;诗人张籍十分羡慕辛秘任乐安县尉,感叹“选得天台山下住,一家全作学仙人。”不仅是美丽的风景,发生在仙居的成语故事,比如逢人说项、身后识方干,更是为这条文化之路打上了仙居的烙印。


而在浙东唐诗之路上,还有一座临海古城。


“家在双峰兰若边,一声秋磬发孤烟。山连极浦鸟飞尽,月上青林人未眠。”这是中唐诗人顾况在临海任职时对临海风物的描述。逶迤起伏的台州府城墙、古色古香的紫阳老街、熠熠生辉的巾山古塔……位于浙江省临海市的“台州府城”,始建于晋,成于隋唐,北枕龙固,南接巾子,两山相峙。城依山,山傍水,水抱城,山、水、城相融,“台州府城”又名“鹿城”。


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


台州府城,在浙东的唐诗之路上面是处于一个腰部的位置,路上的交通可以到绍兴、宁波到杭州以及到长安洛阳,南边可以到温州、福州、广州,水上交通又处于一个东西的腰部。台州府城是向海外输出台州文化的一个启航地,又是跟海外进行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一个重要的口岸。在浙东唐诗之路上是南来北往的人们的集散地。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阙词,让荡气回肠永流传。李白梦游,杜甫归帆,白傅垂文,诗人们且行且歌,一路风光一路诗,踏成一条唐诗之路。


在流淌着文化自信的青山绿水间,一场场波澜壮阔的阅读盛典在不断演绎,是孟郊的“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王昌龄的“辉辉远洲映,暖暖澄湖光”,也是岑参的“城边楼枕海,郭里树侵湖”,许浑的“赤城云雪深,山客负归心”。山水与诗歌相合,自然与文化共生,任时间荏苒,沧海桑田,浙东唐诗之路上这一首首经典诗歌,依然浸润人心,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朱 

月在沃洲山上

人归剡县溪边

漠漠黄花覆水

时时白鹭惊船


相关内容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2024-11-18
风雅宋 · 跟着馆员读文史 | 临安城的赏菊时尚 2024-11-15
湘湖人物|徐渭湘湖题联 2024-11-04
十竹斋,让“木板水印”重回民间 2024-11-01
吴均:山水文章第一人 2024-10-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