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禹杭履迹
 
雍正时期,浙江总督李卫为何炮制出西湖十八景
来源:《不信人间有此湖》  作者:李海青  日期:2019-08-06


今天我们已经大概可以断定雍正即位的非法性,而且可以十分肯定当时雍正面临着即位的合法性质疑,为了应对,雍正选择了强调自己的孝顺。即位次年,雍正就开始关注西湖问题,因为康熙曾经多次驻跸西湖。康熙爷南巡时所御题的景点竟仍然是“纸糊的美景”,湖心的亭子仍然摇摇欲坠,这怎么像话呢?况且1703年,康熙第四次南巡时带了皇子随行,雍正应该见过西湖“里子”的残败零落。

 

中国的事,大多是中央下了狠心,地方才会认真执行。闽浙总督罗满保和浙江巡抚黄叔琳进行了实地考察,原先三十里方圆的规模,现在只剩下二十二里四分多一点,其中有四分之一因缺乏疏浚而淤浅或长满葑草。另有四百四十二亩被民众占为湖田鱼荡,并且已经归入康熙三年的税簿。这四百多亩地每年能征得税银二十两七钱、粮米十五石五斗。还有没有列入税簿的田产二百一十八亩,如果对这些田也征税的话,也不过就是一年十多两银子、七斗多米,算下来不过是多收了七八斗而已。

 

你看看,皇帝动真格的,地方一分一毫都能给你调查得清清楚楚的。这么一分一毫算下来,所收益的不过是一年一点银两租米,但所危害者,不仅仅是西湖残败的“面子”,还有周边钱塘、仁和、海宁三县农田灌溉的“里子”。孰轻孰重,一比就知。罗满保和黄叔琳想到了对策,估计是从苏轼那里汲取了灵感,他们觉得应该从湖中挖出淤泥,再用淤泥将堤岸加固抬高。这个计划立刻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支持,作为实际重视,朝廷豁免了退田还湖的钱粮赋税。

 

罗、黄二人抓紧张罗,命人将湖址逐段勘丈,所有的现存湖面以及淤浅沙滩,都做好丈量标志,绘图存案,以后凡有侵占,就可以一律依法惩治。

 

可最好的制度,永远是在禁止民众和方便民众之间找到较好的平衡,杭州的百姓是要种荷花、养鱼塘的,那也好办,学习苏轼好榜样,标好“界限”就是,罗、黄找人划定了栽荷、养鱼的适合区域,用竹箔隔开,与水道互不侵占,标记之外不许私筑土埂。

 

在中国,凡事就怕当官的认认真真,只要你标好界限,哪些是民众不能做的,哪些是民众能做的,自然会清楚很多。两年后,工程完工,而西湖也迎来了新的浙江巡抚——大名鼎鼎的李卫。 李卫,江苏铜山人,在康熙晚年靠捐官进入仕途,这让他没有一般由科举而进入官场的文人官员的那些条条框框,而他的实用行事风格很显然更容易为强调“里子”的雍正皇帝所赏识,这不,李卫被委以重任,放在江南经济文化重地浙江担任父母官。

 

李卫.jpg

李卫

李卫到了浙江后,三下五除二,浙江的财政立刻由亏转盈。雍正很高兴,特地为李卫设置了浙江总督一职,一般一个省的长官都是巡抚,可李卫却是总督,可见皇帝对他十分看重。

 

做一个地方大员,如果只能对上讨得欢心而下属不满,那最多只能算成功了一半,而李卫,很明显是属于那种面面俱到的人物。雍正六年(1728),雍正派朝廷钦差到江南查账,我们想想也知道,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江苏就被查出了问题账,很多官员被整,如果认真查浙江的账,自然毫不例外。

 

大概算是对李卫治理浙江井井有条的回报,雍正下令李卫和京师来的钦差一起查看浙江各州县的税收账目,自己人查自己,那就容易操作多了。至于李卫怎么摆平京师来的钦差我们就没必要多说了,要知道,浙江当时因为李卫的整治有几十万的银两盈余呢,公款招待一下,总是于人情世故都不太违背的吧。不管怎么说,至少浙江的地方官员没有受到这次查账的冲击,至于老百姓是否喜欢李卫不得而知,但在浙江的官场圈子里,李卫的威望达到了一个高峰。得到了官员的信服,还需要得到文人的认可。一来李卫的出身并非读书人,二来李卫在保护浙江文人方面做得确实不咋的,甚至还助纣为虐。杭州举人汪景祺,做过年羹尧的幕僚,在跟随年大将军西征期间曾经写诗颂扬过年羹尧,称呼年羹尧为“宇宙第一伟人”,后来这首诗被朝中大臣福敏发现(即《甄嬛传》中祺贵人的父亲鄂敏),后面的事情,我们看过《甄嬛传》后都知道了,汪景祺被枭首示众,脑袋挂在菜市口旗杆上,十年不许取下,妻女发配披甲人为奴,兄弟发配宁古塔。后来甄嬛的父亲甄远道还因为同情汪景祺被抓住了把柄。

 

雍正四年九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查嗣庭主持江西乡试,出题中用了《易经》的原话,被雍正追毛求疵地解释定为“大逆不道”,查嗣庭下狱,在狱中病死,这还不算完,最后尸体被砍了示众,然后几乎满门抄斩,远一点的族人也被流放或配给功臣为奴。后人多附会说查嗣庭乡试时出的题目里有“维民所止”四个字,“维止”二字是雍正二字去头,因而获罪,这并不是事实。

 

浙江连续出了汪景祺和查嗣庭大案,顿时让雍正觉得浙江人心不良,作为报复和惩罚,他特地向浙江派出观风俗使,检查监视浙江人的一举一动,甚至还剥夺了浙江学子的科举考试资格。

 

这还没完呢,两年后,就发生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吕留良案。浙江嘉兴崇德县人吕留良,明朝遗民,反清思想坚决,明亡后拒不仕清,削发为僧,还著书立说,反清复明。但吕留良活着的时候并未出事,等吕死了小五十年后,湖南人曾静因为机缘巧合读到了吕留良的书,受其影响,立志反清复明。

 

曾静的策略是想劝说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因为岳大将军是岳飞的后人,一定不会为满清服务的,于是派学生前往游说。谁知岳钟琪一腔热血忠于大清,曾静的计划破产了。

 

案发后,雍正大兴文字狱,把吕留良剖棺戮尸,其子吕葆中也被戮尸,小儿子吕毅中斩立决,族人门生被斩首、充军宁古塔或发为奴婢,吕氏被抄家。雍正为此还亲撰《大义觉迷录》一书,反驳吕留良的反满思想。在这篇长文中,他透露当时有传言“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也说明了雍正对杭嘉湖地区的猜忌。

 

浙江出了这么多事,李卫的日子自然也不好过,浙江的文人百姓也不会多拥戴他,何况李卫在其中还充当皇帝最得力的打手,亲自奉旨到海宁查抄查嗣庭的家,还找出了诸多罪证。吕留良案发生后,李卫也亲自率众逮捕吕家在浙江的家属,搜缴吕留良的诗文著作,提供了大量的定案证据。

 

李卫是要做点事了,为浙江的文化人做点事,至少缓和一下浙江文人和雍正之间的关系,最起码,得让他们考试啊,不考试,就没法当官了。跟之前与查账的朝廷官员搞好关系的招数无二,李卫跟朝廷派来“观察风俗”的官员配合得天衣无缝,动不动就汇报说浙江人最近民心变好了,比前几天又淳朴了,同比增长了百分之几呢。

 

雍正可能也觉得自己做得是有点过了,而且经过几个大案整治,估计浙江人也被收拾得服服帖帖了,干脆借坡下驴,在雍正八年,一边整治吕留良案,一边又撤销了浙江士子的科举禁令。 在此前一年,李卫做了一篇缓和浙江尤其是杭州与朝廷关系的文章,那就是美化西湖,而说到雍正心坎里去的,还是雍正所最标榜的孝道。

 

李卫跟雍正汇报说康熙在西湖的行宫早就该修缮修缮了,这很快得到孝子雍正的许可。此后,李卫又大规模美化完善西湖景观以配套康熙帝御题的十处景点。西湖十景开始了第二波景点的具体化和丰富化。比如花港观鱼,南宋的时候因为是卢允升的私家别墅,很是繁华,可元代以后就基本上荒废了,到康熙时也不过在西湖南侧有一个碑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致,所谓的花港观鱼也完全停留在回忆的意境中。李卫觉得这也太寒碜了,于是专门建造了一座新的庭院,构筑亭台楼阁蜿蜒相连,种植花卉,池中养上金鱼,从此创造了苏堤南端最美的景点之一。还有曲院风荷,原来叫麯院荷风是有道理的,后来康熙并不知情,竟然写了一个错别字。为了给先皇遮丑,李卫特地营造了曲径通幽的院落,以九曲通幽的意境迎合康熙的曲院这一错别字。

 

雍正八年,李卫觉得放置苏堤春晓御碑的亭子规制太小,不称观瞻,于是扩大规模,敕建新亭。……

 

这些迎合既获得了雍正的许可,也为西湖彻底整治美化提供了可能,就这一点而言,李卫也是西湖十景极大的功臣。

 

当然了,是人就是有私心的,在这一场大规模整修西湖的过程中,李卫也想做一点能名垂青史的事情,至少想把自己的名字永远留在杭州,如果能成为像白居易和苏轼那样的人物,永远活在世代杭州百姓心目中,那自然是极好的。

 

李卫觉得他治下的西湖比以前丰富了很多,之前的西湖十景已经很难形容如今的西湖美貌了,所以有必要扩整一下,结果一下子增加了80%,他给弄出了一个西湖一十八景,名曰:湖山春社、功德崇坊、玉带晴虹、海霞西爽、梅林归鹤、鱼沼秋蓉、莲池松舍、宝石凤亭、亭湾骑射、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湖心平眺、吴山大观、天竺香市、云栖梵径、韬光观海、西溪探梅。

 

湖山春社.jpg

湖山春社

其中有的景名如玉带晴虹、玉泉鱼跃、吴山大观、天竺香市、云栖梵径、西溪探梅在今天有一定知名度,但其余的三分之二并不为人熟知,所以整体而言,李卫的西湖十八景并不是特别成功。那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是李卫太刻意了。

 

玉泉鱼跃.jpg

玉泉鱼跃

西湖十景景名的出现是一个较长期、自然而然的过程,自然的东西往往具有穿越千年的无限生命力,可李卫的十八景,目的性太强了。

 

吴山大观.jpg

吴山大观

目的性之一:迎合皇上喜好。我们可以看出十八景中,竟无一处有残、晚、夕一类萧瑟字眼,即便有海霞出现于西方,也加了一个爽字加以修饰,不能不说是一种刻意的迎合甚至媚上。从此,西湖便不再有末世哀愁寄托,只剩下盛世繁华景象了。

 

目的性之二:李卫所作西湖十八景,很可能是对清十八行省的一种暗合、附会与映射。因为十八省并非行政建制,虽然我们一直说大清有十八行省,但严格去看清代地方地理与行政建制,都不是十八之数,十八更多是一种文化意味。而现存史料中最早提及清十八省的,正是李卫,这恐怕很难说是一种巧合。另外,除李卫西湖十八景之外,杨伯润、光绪年间畲经堂也有西湖十八景,都是清朝的,可见并非巧合。

 

大概对十八景还不是特别自信,担心以后可能不被老百姓认可,李卫就想,那就来个双保险吧。

 

杭州民间约定俗成农历二月十五是百花生日,即花朝节,或者说是花神的生日,最迟到南宋时已经出现。李卫发现,这是个青史留名的好机会。

 

1730年,李卫在西湖北边岳坟对面建造湖山神庙,用来祭奠西湖花神,既然如此,自然要建成花园,雍正对此也大力支持,亲自为这个花园题字:竹素园。

 

五十年后,乾隆爷感觉到这件事有点蹊跷。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三月,乾隆爷专门下了一道上谕,说西湖花神庙所塑的神像,虽然大小有差,可众花神的面貌却是越看越像,越看越像。为什么会那么像呢?瞅来瞅去终于知道了,原来这些神像都像极了一个人:李卫。

 

好你个李卫啊,你敢假公济私、托名立庙,这事就大了。接下来乾隆就开始把对李卫此事的攻击上升到人格和干部素质的高度上,说李卫在督抚之中并非公正纯臣,他在浙江也没有什么功德,不过是仰仗当年皇阿玛的恩眷优厚,处处任性骄纵。乾隆啊,你这,就有点不厚道了。李卫在杭州做的事情,至少是不能一棍子打死的。

 

最后此事的结果呢,我们想想也该知道了,所有庙中的花神像立刻拆毁,再另塑湖神之像。怎么,你觉得哪些花神像没见过有点遗憾是不是,我来告诉你,因为李卫挺黑的,所以我们大概就知道了,当时镇守湖山的一群花神,其实就是一堆古天乐,想想这一壮观景象,也够当时杭州的古人天天乐一乐的了。

 

 


文章原名《李卫的上下其手》,内容稍有删减

相关内容
湘湖轶事|湘湖《小竹里馆图》旧事 2024-11-20
《走近西湖》论文集|徐吉军、董顺翔:南宋临安西湖饮食文化浅析 2024-11-20
我荐|钟毓龙:《诗词曲语辞汇释》作者张相小传 2024-11-19
思想汇|司马一民:李白有没有到过湘湖? 2024-11-19
淳安“四石” 2024-11-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