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特别关注
 
“东方第一茶厂”——杭州茶厂的前世今生
来源:《新中国杭州工业发展史料》  作者:仲向平 韦 跃  日期:2019-08-29

五十年代茶厂一角.jpg

五十年代茶厂一角

提到杭州茶厂这个“杭州老字号”,人们总会想起它素有的“东方第一茶厂”之美誉。而它的历史,也确如上好的龙井,引人乐道,耐人寻味。

 

杭州茶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茶圣”陆羽编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其中就有杭州产茶记载。

 

杭州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茶叶市场,辛亥革命后,沪杭铁路通车,水陆交通便利,杭州成为浙、皖、闽、赣四省的茶叶集散地。

 

每逢茶季,全国各地茶商云集。1912 年,杭州候潮门外的嘉惠桥至南星桥利珍一带为茶叶营业地区,开设的茶行有庄源润、裕隆、乾泰昌、源记、隆兴记、公顺、保泰等 7 家。有的茶行附设加工场,代客加工内销绿茶,将毛茶用手工筛分整理,拣梗,干燥,再匀堆装篓出运。据《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杭州口》记载,1896 年至1937 年,经杭州出口的境内外茶叶多达 256694 吨。这时的杭州尚无正式的茶叶精制厂。上海华茶公司老板唐季珊当时看准了杭州毛茶原料集中、交通便利的优势,最早在候潮路开设茶栈,名为“双龙茶栈”。接着上海同孚洋行茶师卢家茂在杭州租用江西会馆开设了三元茶栈。这两家茶栈都收购杭州茶区的岩顶炒青、平山炒青、大北路炒青以及萧山、绍兴、诸暨的圆炒青,制造外销眉茶、珠茶。厂房设备都非常简陋——那是一种很原始的作坊式生产,规模很小,茶叶精制都是手工操作。筛茶用竹筛,风选用手摇木风车,簸茶用竹簸盘,炒茶用炒锅,烘茶用焙笼,轧茶用甩袋或木垄,拣茶全部用手工。产品没有标准样,也没有规定的精制工艺,所谓“看茶制茶”,一切全凭经验。

 

1945 年抗战胜利后,经济开始回暖,杭州茶商界人士纷纷开设精制茶厂。当时的茶厂计有汪裕泰、之江、春茂、大德、和丰、大成、复泰、信记等 8 家,其中汪裕泰是上海汪裕泰茶庄分设的,之江茶厂是上海兴华茶叶公司在杭州开设的;其余 6 家茶厂都是在内销茶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那个时期,这些茶厂的制茶还处于半手工、半机械状态。这时在上海,国民党政府接收了以前日本茶商经营的精制茶厂以及机器设备,并实行标卖。杭州著名茶商界人士郑志新等发觉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于是立即组织赴沪参观。春茂茶厂率先从杭州中央信托局、上海中兴茶厂等单位购置了一批铁木制茶机,建厂于望江门直街,并聘原祁门茶厂厂长陶秉珍为技师。接着我国著名茶叶专家吴觉农为发展浙江茶叶,以上海兴华茶叶公司名义从台湾购进一整套眉茶精制机械,在杭州长明寺巷开办了之江茶厂,吕增耕技师担任技术指导。当时传统的制茶工人习惯于手工操作,墨守成规,对推广机械制茶阻力很大。因此,之江茶厂就在杭州市郊上泗招聘新工人,培训机械制茶技术,大大加快了杭州制茶业从传统操作向机械加工的进程,并为新中国建立后我省第一家国营茶厂——杭州茶厂奠定了基础。

 

1949 5 3 日杭州解放。省军管会下属土产公司于同年 6 15 日租用汪裕泰茶厂厂房和设备,杭州茶厂宣告建立。第一届的领导班子由陈观沧任厂长,王钧臣任军代表。茶厂那时是我国“一五”期间建设的茶叶加工骨干企业,建立之初就已经在组织杭州市私营工商业八大制茶厂设立茶叶联购,并且代省土产公司茶叶部收购全省的外销箱茶,成为整个浙江省茶业的核心部分。

 

1950 年中国茶业总公司在杭州成立杭州分公司,12 月在十三湾巷购得金氏房屋,筹建杭州制茶总厂,厂长姚在藩。由上海第二精制茶厂迁移建成的人民茶厂更名为第一分厂,后又改 为第三分厂,之江茶厂作价改为第二分厂。厂址坐落在市郊清泰门外采荷桥东南,原来曾是 荒芜的墓地和菜园。

 

1953 年杭州第四制茶厂正式建成,杭州第一、二、三制茶厂也先后并入。1954 4 月杭州第四制茶厂更名为浙江省杭州茶厂,这便是现在杭州茶厂有限公司的前身。

 

1951 4 月至 1955 年,杭州市的私营制茶业春茂、和丰、大顾 3 家茶行与春茂(联记)、和丰、大成、泰康、大地、谦裕、协记等 8 家茶行合并组成杭州制茶第一合营股份有限公司。在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杭州制茶工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组成公私合营杭州制茶总厂,下设 8 个分厂。1958 4 25 日,公私合营杭州制茶总厂并入杭州茶厂,8 个分厂撤销,总厂原址改为杭州茶厂的第二车间。1953 12 12 日杭州市的福利茶厂与原杭州第一制茶厂厂房合并为杭州内销茶厂,以后也于 1958 11 25 日并入杭州茶 厂,称第三车间。至此,杭州市的所有国营、公私合营以及私营茶厂全部并入杭州茶厂。

 

这一时期,茶厂主要生产红茶、绿茶两大产品,原料来源遍及浙江各地,收购的茶类有越红、杭炒、遂炒、平绿、烘青等毛茶和少量的龙井、旗枪茶。建厂初期的年收购量为 2000 吨毛茶,投产时设计月生产能力为 225 吨,茶叶精制还处于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状态,机械制茶正在逐步推广。1956年,茶厂荣获中国茶叶总公司颁发的“优胜绿茶厂”大红旗。也就是这个时候,杭州茶厂被誉为“东方第一茶厂”。1958 年前,茶叶加工是季节性的,职工中绝大部分是季节工。

 

1957 年旺季时招收临时工多达 4750 人。随着生产的发展,收购原料增加,茶叶加工可以常年进行,取消了季节工。

 

当时姚在藩厂长曾带领生产技术课的 20 余名技术人员,赴淳安、遂安、桐庐、分水等重点产区,开始扶持生产,使浙江省茶叶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1958 年全国开展“大跃进”运动,茶厂改革制茶机械,生产效率提高很快,收购原料达 10931 吨。可惜的是这一年盛行浮夸,各地盲目追求产量,茶厂下乡人员虽多达 224 人,但因追求产量而不重视科学育茶,对茶树实行了“掠夺性采摘”,不分老嫩大小一次采光,被人调侃为“子子孙孙一把捋”,结果使许多茶树被采衰,造成了 60 年代初期茶叶生产的大减产。

 

60 年代以后,扶持生产扩大到全省各地,参与人员每年在 50人至 60 人左右,他们在茶区指导正确的采摘方法,纠正不分老嫩、大小“一把捋”的做法,并选择重点茶区进行示范,推广按标准分批留鱼叶的采摘方法。在初制方面,指导人员在茶区纠正“贮青过夜”、“二青过夜”和“晒二青”的习惯做法,推广“小锅杀青”和“扬抖、滚闷结合”的杀青方法,提高茶叶香味;在科研方面,技术指导人员积极开展科学实践,改进初制机械,设计了 58 型绿茶揉捻机。姚在藩等同志在开化试制成功了“开化龙顶”名茶。他们还实行奖售化肥、棉布、卷烟等措施,扶持生产,取得了地方领导、茶农、精制茶厂三方满意的效果。

 

60 年代,原料由浙江省茶叶公司计划调拨,茶厂与各县供销社、特产公司签订合同,委托他们组织收购。原料调拨地区扩大到开化、青田、江山、常山、普陀、定海、庆云、黄岩、温岭等地。收购茶类也越来越齐全,主要有浙毛红、越红、杭炒、遂炒、毛烘青、西湖龙井、浙江龙井、旗枪、大方、修剪茶等。度过了大减产的困难时期后,收购数量逐渐增加,年收购量一般稳定在 7000 吨至8000 吨之间。

 

1963 年开始,杭州茶厂在对大联装设备进行全面调整,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动群众,展开了设备的技术革新。

 

原有的铁木结构的茶机,简单粗糙,稳定性、可靠性差,性能不能完全符合工艺要求。机械工段有组织地对原有单机进行全面测试、分析,从1964 年起,着手设计、制造全铁结构的新茶机。制造成功的茶机有全铁结构的圆筛机、抖筛机、阶梯拣梗机、51 型烘干机等,使单机的使用质量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特别是 1965 年试制成功的 65-2 型静电拣梗机,拣别性能超过了当时日本的同类机器,茶梗的拣净率达到了50%,且对木质化的老梗特别有效,成为制茶机械上的一个突破。1978 年该项目被追授杭州市科技大会三等奖,并逐步推广到全国各精制茶厂。值得一提的还有1977年试制成功的FX-1型分选机,台时产量在100公斤至250公斤。该机型体积小、效率高,成为后来广泛采用的铁质分选机。

 

70 年代,为了发展浙江的茶叶生产,各地开始兴办精制茶厂,遂昌、台州、临安、桐庐、开化等地的部分原料实现就地加工。杭州茶厂原料仍由浙江省茶叶公司下达原料收购调拨计划,淳安、临安、遂昌、衢州、江山等原料调拨地区被划出。这个时期茶厂的内销茶加工量增加,1971 年至 1977 年间还生产边销砖茶,原料中的内销烘青、修剪茶数量增加,年收购量一般保持在 8000 吨至 13500 吨左右。1978年茶厂原料收购量上升到1.3万吨,而设备加工能力只有1.1万吨左右。为了解决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投资 17 万元,利用产品滞销的砖茶车间场地,短短 75 天,建成了一条内销绿茶联装生产线。

 

联装机组从投料到制造筛号一次完成。全车间配员 78 人,月生产能力 250 吨,当年投产,当年受益,半年收回全部投资。该项目被评为 1978 年杭州市科技大会二等奖。

 

20 世纪 80 年代茶厂.jpg

20世纪80年代茶厂

1984 年,国内外茶叶市场发生变化,外销计划减少,内销库存饱和,产品滞销积压。杭州茶厂计划当年收购 10450 吨,但为了执行市府指示,照顾茶农利益,实际收购达到了 13950 吨,生产成本高于计划成本,滞销茶削价和新茶调低价格,加上库存利息增加,造成了 620 万元的政策性亏损。

 

1985 年,中央开放了农村政策,茶叶经营体制开始重大改革,实行多渠道经营,自行随行就市,各地乡镇茶厂蜂起,经营单位争相收购原料,茶叶价格飞涨。这一年杭州茶厂出现了“欲收不能,少收不忍”进退两难的困境,进厂的毛茶原料只有 4615 吨,人员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加工能力大大过剩,各项费用无法分摊,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茶厂提出了“以茶为主,多种经营,深加工、广联合,争效益、上水平”的企业方针, 对原有的经营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使茶厂逐步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组织原料、销售产品的经营上。1985 年,茶厂在原供销科的基础上,扩大经营方面的力量,把原技术科的毛茶审评划出,成立供应科,负责全厂的原材料采购和仓储运输工作。同时,茶厂还建立了销售部、经理部,负责全厂产品的推销和成品、 半成品的经营。茶厂扬长避短,发挥销售渠道多、产品信誉好、技术设备先进的优势,建立原料基地和开设销售窗口,增强企业活动和应变能力,使企业在新形势下得到发展。

 

1985 年,随着茶叶经营体制的改革,杭州茶厂开始自主经营产品,充分发挥企业的信誉、质量优势,扩大经营范围和经营能力,积极开辟新的销售渠道,除保持原有二级站的关系外,积极与三级站、经营单位、宾馆、饭店、个体经营者建立业务联营,推销产品。同时茶厂也积极开发第三产业,先后建立开发办公室,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佳乐贸易公司、吴山乐园等一批第三产业,使一些富余人员得到安置,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当年进厂原料大大减少,但由于茶厂及时转轨变型,开辟新的生产经营门路,“东方不亮西方亮”,当年就扭亏为盈,实现利润 21 万元。

 

20 世纪 90 年代茶厂办公大楼.jpg

20 世纪 90 年代茶厂办公大楼

90 年代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杭州茶厂经过产业调整,于 1998年组建了杭州合众工业集团,企业从传统的单一茶叶加工行业走上了投资、经营多元化的稳定持续发展的路子。企业在发展中体会到,传统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结构,拓宽经营的深度和广度,优化资本结构,改善经营条件,依靠品牌赢得市场,依靠机制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经过几年调整,杭州茶厂的茶叶初级产品加工已完全转向了农村,城区加工业已向郊外开发区转移。老厂区的重点功能调整为信息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在那几年,人们的生活方式趋向多元化,饮食消费观念也开始重视健康,传统的饮茶方式有了改变,国内外制茶工业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杭州茶厂抓住人们崇尚回归自然、注重健康的消费心理,先后开发和引进了嗓音宝、果味茶、水果茶、人参杯茶等保健茶的生产。

 

加入 WTO 后,茶叶产业面对国际市场成为必然趋势。杭州茶厂在取得了茶叶自营进出口权后,组建了进出口部,通过广交会、华交会等大型的商贸活动,广泛联系客户,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形象。从 2000 年初至 2007 年,进出口部先后同德国、比利时、冈比亚、塞内加尔、马里、巴基斯坦、阿富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客商建立了商贸联系,出口茶叶逾 6500 吨,实现销售额 770万美元。

 

在新世纪,杭州茶厂这一老牌茶厂依然坚持以诚信待客、以质量立企的一贯原则。2002 年,杭州茶厂有限公司门市部、西湖茶社被市政府授予杭州市首批“购物放心店”称号。2003 年,“西湖牌” 茶叶被杭州市政府评为“杭州市名牌产品”,2006 年再次通过杭州市名牌产品的复评。2004 年、2006 年西湖茶社和杭州茶厂门市部被消费者协会授予“消费者信得过单位”。2005 年杭州茶厂有限公司被杭州市物价局评为“杭州市 2003-2004 年度价格信得过单位”,2005年杭州茶厂有限公司通过 ISO90012000 质量体系认证。2006 年杭州茶厂有限公司获“杭州市农业龙头企业”荣誉。特别是公司的招牌产品“西湖牌”龙井茶,经浙江省龙井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办公室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首批使用龙井茶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的西湖龙井茶产品之一。

 

杭州茶厂这个杭州老字号企业也如“西湖牌”茶叶一般,在历史中蕴含着醉人浓香,面对今天时又充满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我们期待着它继续谱写新的诗篇,使沁人心脾的茶香在杭州历史里永驻。

 

 

韦跃系浙江工商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原名《六十载沉香——记杭州茶厂》,内容有所删减

相关内容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台 2024-12-1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