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庐,位于拱宸桥桥西小河路西侧的前后昼锦里之间。顾名思义,桑庐即摘桑养蚕之房,充满诗情画意,所以它又名新光蚕种场。
桑庐修建于1935—1937年,业主为汪协如女士,她早年毕业于苏州浒墅关蚕校。1931年东渡日本专攻蚕桑。她的哥哥即是陈独秀的挚友、著名出版家、大革命时期曾任中共中央出版局长的汪原放。
汪协如学成归国后,与学友一起创办蚕种场。于是以汪协如为法人代表,向杭州中国农民银行贷款,在拱宸桥西置地筑屋,从事科学养蚕育种,提高杭嘉湖地区的蚕茧产量和质量。
桑庐是汪协如自己设计建立的养蚕育种基地,前后达两年之久。整个院宅占地8亩(合约5333平方米),建筑平面为四合院式。
大门朝东,中间是座长方形的庭院,筑假山鱼池,植花卉草木,空气清新,环境清静。四合院的房舍布局科学合理,可分为三个部分,即两层主楼、单层平房和四周厢房。
庭院北侧建有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层高达3.3米的两层楼房一幢,上下各8间,每间约30平方米。室内均铺装红漆地板,墙壁、屋顶粉刷洁白。
为养蚕计,每间屋子前后都装置窗户还附加气窗,室内明亮通风透气。此楼上下前后内廊廊道宽阔,外沿有11根红漆木头廊柱拔地而起,高达8米,贯通上下层,支撑屋檐。
廊道外沿有雕花木护栏相接在廊柱之间。楼房的层基甚高,全用块石垒砌,外墙以小青砖错缝砌成,楼之东西两侧设有木楼梯,以方便上下。
庭院南侧建有平房两幢,墙高4米,共分隔成7间,每间约60平方米,其屋基、廊道、窗户等均为同楼房一样的质材和设施。其中靠东的这幢平房,是汪协如女士的办公室与住宅。
桑庐院宅四周筑有较高围墙,围墙内侧东、西、北皆建有成片厢房。所有房舍外部都筑小径相通。院隅凿有水井两口。桑庐院内共建房6幢,总建筑面积约2300平方米。
在20世纪30年代的拱宸桥地区,青砖红柱白壁黑瓦绿庭的桑庐堪称中国传统建筑中最新颖美观、高爽亮丽的院宅。
桑庐建成,即为日军侵占。抗战胜利后,才重新整修开办了新光蚕种场,培育出“三高一好”的蚕种,蚕种沿着运河辐射开去,为杭嘉湖一带的蚕农带来了福音。桑庐后为民居,共住着47户人家,100多口人,直至2007年。
现在的桑庐经修缮整理后显得整洁雅致,清高不俗,有着卓尔不群的高雅气质和情调,不仅恢复了它的活力,也延续了运河的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