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流感 作者: [美] 约翰·M·巴里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副标题: 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译者: 钟扬 / 赵佳媛 / 刘念 出版年: 2018-7-1 页数: 566 定价: 98 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新的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本书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 在本书中,作者多线索展开论述,纵横交错地记述了有史以来极具毁灭性的流感故事,以及20世纪科学与医学发展的历史。本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 这部著作不只是简单讲述1918年发生的事件,它同时也是一部有关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传奇。 约翰 M.巴里(John M. Barry),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曾任记者和足球教练。常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财富》杂志、《华盛顿邮报》等撰稿,也经常以特约评论员身份出现在美国各大广播公司的节目中。 巴里的著作多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其第一部作品《野心与权力——华盛顿的真实故事》被《纽约时报》选为以华盛顿和国会为主题的十大好书之一。第二部与他人合作的《细胞变异》已被译成12种语言出版,备受好评。第三部著作《潮起——1927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及其对美国的影响》在1998年获得由美国历史学会颁发的代表年度杰出历史著作的巴克曼奖(Francis Parkman Prize),并以“对南方历史的贡献”赢得史密斯奖(Lillian Smith Award)、南方图书奖(Southern Book Award)等众多奖项,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好书”。 2 逼近的瘟疫 作者: [美]劳里·加勒特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原作名: The Coming Plague: Newly Emerging Diseases in a World out of Balance 译者: 杨岐鸣 / 杨宁 出版年: 2017-1 页数: 509 定价: 49.00 在这本如惊悚小说一般让人紧张不已的纪实作品中,作者以令人信服的口吻告诉大家:人类在与瘟疫的战争中打了败仗。 反观此书问世的几十年间,艾滋病已从非洲和美国爆发,逐步蔓延到全世界;一度被消灭的疟疾又在热带地区死灰复燃,杀伤力超过以住;具有抗药性的病菌卷土重来,以惊人的速度感染新的人群;SA RS曾在几个月间肆虐于中国大地,吞噬了许多鲜活的生命;禽流感连续多年在世界各地此伏彼起,不断传来死人的消息……事实说明,作者并不是在危言耸听。 假如你热爱生活,珍惜健康,你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毕竟,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命关天。 劳里 · 加勒特(Laurie Garrett),美国著名女记者,是获得皮博迪奖(The Peabody Award)、乔治 · 伯克奖(George Polk Award)和普利策奖(Pulitzer Award)三大著名新闻奖的第一人。曾就读于加州大学,攻读公共卫生,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先后到斯坦福 大学和哈佛大学进修。在校期间即对新闻事业产生浓厚兴趣,后来成为专业记者,在全美公共广播电台、《新闻日报》等单位就职。现为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著述颇多, 除本书外, 另有《失信: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之瘫痪》《流行天下!传染病的世界》等, 并且经常为各大报刊及通讯社撰稿。文字细腻生动,颇受好评。 3 下一場人類大瘟疫 作者: 大衛.逵曼(David Quammen) 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 副标题: 跨物種傳染病侵襲人類的致命接觸 译者: 蔡承志 出版年: 2016-2-3 页数: 560 定价: NT$550 逵曼的《下一場人類大瘟疫》是一部科學報導鉅著,循線周遊世界,探究這項主題。五年來,逵曼和科學家形影不離,實地深入田野──孟加拉一處樹梢、剛果一片森林、中國一家竹鼠養殖場、紐約州杜且斯郡一處郊區林地──還進入了他們的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他訪問了倖存者,採集了身亡者的故事。他從最新研究發現了意外事項,得知了公共衛生官員心中的憂懼,提出了研究人員眼中必須高度關注的狀況。《下一場人類大瘟疫》講述科學、歷史、祕辛和人類創痛,化為讀之不忍釋手的劇情。 「下一場大禍」會在哪處偏遠地帶,從哪種無辜的動物現身?那會是中國南方某種齧齒類動物?西部非洲某種猴子?馬來西亞恰好停棲在某家養豬場上方的某種蝙蝠?在這個快速旅行且稠密人類族群之間頻繁交流的時代,新興疾病有可能不到幾個小時就傳遍全球。不過它會從哪裡開始,如何起步?最近起次爆發可以提供一些指引,於是逵曼投入尋根探源,追查伊波拉、馬堡病毒症、SARS、禽流感、萊姆病以及其他古怪陰森的外溢案例,像是非洲土著煮食一隻死掉的黑猩猩,導致全村遭伊波拉肆虐;一名染上SARS的超級傳播者入住香港一家酒店,導致疫情迅速擴展到加拿大、新加坡跟越南;以及世紀黑死病──愛滋病又如何從喀麥隆的一隻黑猩猩起步等等。 《下一場人類大瘟疫》提出一些急迫的問題:這些事件是偶發不幸或連帶有關?它們只是不巧發生在我們身上,或者是我們因故引發的?可以採行哪些措施?不過《下一場人類大瘟疫》不只是實地報導的嘹喨號角,它還優雅道出一段求知的故事,鋪陳穿梭時光,跨越地貌,也帶我們全新認識大自然令人敬畏的奧妙運作。 大衛.逵曼(David Quammen)著有四本小說類書以及七本備受讚譽的非小說類書籍,包括《完美先生達爾文:[物種源始〕的漫長等待》(The Reluctant Mr. Darwin)以及獲頒約翰布羅獎章(John Burroughs Medal)自然史著作獎項的《多多鳥之歌》(The Song of the Dodo)。他曾獲美國藝術暨文學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頒授學院文學獎(Academy Award in Literature),還三度獲得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逵曼擁有蒙大拿州立大學(Montana State University)和科羅拉多學院(Colorado College)的榮譽博士頭銜,他還在二○○七至二○○九年間,擔任蒙大拿州立大學的華勒斯.史達格納美國西部研究講座教席(Wallace Stegner Chair of Western American Studies)。逵曼是《國家地理雜誌》的特約撰稿人,現與妻子貝琪.蓋恩斯(Betsy Gaines)住在蒙大拿州博茲曼市(Bozeman, Montana)。 4 瘟疫与人 作者: (美) 威廉·麦克尼尔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见识城邦 原作名: Plagues and Peoples 译者: 余新忠 / 毕会成 出版年: 2018-5 页数: 298 定价: 58.00 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一代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他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他将传染病置于历史的重心,给它应有之地位;他以流畅的笔调、敏锐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1917—2016), 一代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与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被誉为“20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开辟了一个西方世界史学的新时代。 1963年,威廉•麦克尼尔以一部《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一举成名,并因此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他笔耕不止,迄今已出版30多部作品。 1996年,因其“在欧洲文化、社会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伊拉斯谟奖。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他颁授国家人文勋章,以表彰其在人文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其他主要作品有《世界史》(A World History)、《瘟疫与人》(Plagues and Peoples)、《竞逐富强》(The Pursuit of Power)、《人类之网》(The Human Web,与其子约翰•麦克尼尔合著)、《追寻真理》(The Pursuit of Truth)等。 5 黑死病 作者: [英]弗朗西斯·艾丹·加斯凯( Francis Aidan Gasquet) 出版社: 华文全球史|华文出版社 副标题: 大灾难、大死亡与大萧条(1348—1349) 原作名: The Black Death of 1348 and 1349 译者: 郑中求 出版年: 2019-1-1 页数: 384 定价: 96 《黑死病:大灾难、大死亡与大萧条(1348—1349)》一书详实记录了1348到1349年的黑死病在欧洲起源、传播和扩展的过程,对黑死病在英格兰传播过程的叙述尤其详尽。作者以黑死病为主题,参阅大量资料,尤其是选用了英格兰的主教登记簿、庄园档案等原始资料,阐述了黑死病给英格兰带来的影响。因为该书重要学术贡献,英国近二十家知名高校图书馆、美国八十余家知名高校图书馆珍藏。《美国历史评论》《英国医学杂志》《都柏林评论》《演讲者》《东盎葛利亚人》等媒体给予好评。 弗朗西斯·艾丹·加斯凯,英国本笃会修士、历史学家,1914年任红衣主教,实验学派在中世纪宗教研究方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中世纪史,被《泰晤士报》誉为“中世纪史宗教方向的巨擘”。著有《黑死病(1348—1349):大灾难、大死亡与大萧条》《亨利六世的宗教生活》《亨利八世与英格兰修道院》《中世纪英格兰的堂区生活》《英格兰的修道院》《中世纪的修道院生活》等。 6 医疗与帝国 作者: [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启微 副标题: 从全球史看现代医学的诞生 原作名: Medicine and Empire: 1600-1960 译者: 李尚仁 出版年: 2019-8 页数: 372 定价: 69.00 本书在地理尺度上横跨美、亚、非三洲,并顾及澳大利亚、太平洋岛群;在时间刻度上,自17世纪以降,横跨350年;在资料取用上,参照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第一手资料,能够回应过去研究者局限于特定区域或是特定疾病的不足。从全球史的视角,详尽分析了17世纪到20世纪中叶现代医学的诞生过程。 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 (Pratik Chakrabarti),曼彻斯特大学“科学、技术和医学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近代医学史,著有Western Science in Modern India: Metropolitan Methods, Colonial Practices (2004); Materials and Medicine: Trade, Conquest and Therapeutics in the Eighteen Century (2010); Bacteriology in British India: Laboratory Medicine and the Tropic (2012)。 7 什么是医学史 作者: [美] 伯纳姆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颜宜葳 出版年: 2010-6 页数: 158 定价: 22.00元 《什么是医学史》内容简介:医学与健康史领域的研究近年来进展迅速。约翰·伯纳姆在《什么是医学史》中把医学史介绍给了对该领域比较生疏的读者。他让我们一窥堂奥的这个领域,一度只有医生们纵笔驰骋,而在今天,它不仅吸引着一般的历史学家,也吸引着决策者和各种类型的医务工作者。 医学史的魅力在于历史本身固有的戏剧性,医学化势力与去医学化势力之间持续的较量,尤其涉及到如下五个方面:所有时间、所有地点的治疗者,从作法的巫师到技术专家;各个时代、各种文化中的病人;种种疾病,从魔鬼附身到每半小时扩大一英寸的可怕感染,还有不易察觉的环境毒害;新思想的发现与传播,所谓的新思想巨细并出,瑕瑜参见;围绕着医疗保障的无尽争论,它如何影响社会,同时又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约翰·伯纳姆(John Burnham),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遗产中心及历史系教授,专长医学史和美国社会史,尤其是精神病史。 8 疫苗的史诗 作者: [法] 让-弗朗索瓦·萨吕佐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从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殇 原作名: La saga des vaccins contre les virus 译者: 宋碧珺 出版年: 2019-1-1 页数: 370 定价: 69 当艾滋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肆虐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后,当地居民的平均寿命下降了整整20年。直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研制出艾滋病的相关疫苗……在这个时代,疫苗常常成为公众舆论挞伐的箭靶,上面的例子也许能提醒大家,在20世纪人类平均寿命的巨大增长中,疫苗起到了多么重大的作用。 疫 苗的研制与改进是一部人类的史诗,也是科学与工业的传奇。人类一步步攻克了狂犬病、脊髓灰质炎、乙肝、黄热病……作者娓娓道来的笔法不仅引人入胜,还回答了关于疫苗制造、疫苗成分与艾滋病疫苗研制等相关问题。当然,书里也没有回避疫苗引起的争议,例如乙肝与麻疹疫苗被认为可能导致多发性硬化症与自闭症。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 让-弗朗索瓦·萨吕佐(Jean-François Saluzzo),病毒学专家,曾供职于巴斯德研究所,后于赛诺菲巴斯德公司工作并主持该处抗病毒疫苗的生产。作者现任世卫组织顾问,负责向新兴国家传播疫苗研发技术。著有《征服病毒之路》等。 9 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 作者: 韩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5-5-20 页数: 666 定价: CNY 126.00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瘟疫频发的时期,也是国家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救疗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一书,通过研究宋代瘟疫的流行情况,探讨了宋代不同社会阶级对疫病的认识、态度及采取的防治措施,系统而深入地论述了宋代瘟疫的流行和防治问题。本书由宋代瘟疫的流行、种类、分布及其社会影响,宋代官府对瘟疫的认识与防疫机制的建立,宋代官府防治诸路州县瘟疫的措施,宋代官府防治军中瘟疫的措施,宋代官府防治牲畜疫病的措施,宋代医学家、宗教人士和普通民众对瘟疫的认识与防治,以及宋代社会防治瘟疫的特点、作用与历史借鉴等部分组成。 韩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医学史、疾病史和科技史文献学等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十二五”重大项目等。 10 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 作者: 余新忠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6-4-1 页数: 474 定价: CNY 115.00 卫生是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对“近世卫生”这一目前正趋兴起而仍尚薄弱课题的探究,对于呈现中国近世的日常生活经验、近代社会变迁以及省思中国“现代性”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晚清新“卫生”的登场,不仅逐渐引发了中国人对自己国家公共和个人生活的环境状况的不满,而且还慢慢使得国人对自己种族的健康失却了信心,并进而开始藉由“卫生”来论述种族和国家的危机。本书首先从“卫生”概念的演变入手,以从概念到观念再到相关实践的思路逐次对清代与防疫和城市环境卫生相关的诸多问题及其历史变迁脉络展开探讨,藉此展现中国近世社会的变动与特质,以及中国人有关身体的认识,并进一步探究传统在中国社会近代转型中的影响与作用以及展开对现代化过程和“现代性”的省思。 余新忠,生于1969年,浙江临安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医疗社会文化史和明清社会史研究。博士论文《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获“2002年百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另著有《中国家庭史•明清卷》《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研究》等,编有《医疗、社会与文化读本》等,发表论文60余篇。 11 鼠疫与近代中国 作者: (日) 饭岛涉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卫生的制度化和社会变迁 原作名: ペストと近代中国:衛生の「制度化」と社会変容 译者: 朴彦 / 余新忠 / 姜滨 出版年: 2019-4 页数: 378 定价: 118元 本书是东亚地区较早自觉以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理念和方法探究中国疾病史的开创性研究。通过广泛利用方志、海关报告、地方档案和报刊等资料,系统地梳理了晚清民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包括港台)的鼠疫以及霍乱等重要传染病,对近代中国引入和实施卫生行政的过程进行了颇为全面的分析,并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脉络中,探究了卫生制度化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意义。 饭岛涉,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青山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 12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 作者: 余新忠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 出版年: 2013-1-1 页数: 395 定价: CNY 65.00 本书从瘟疫这一以往中国史学界甚少注意的社会现象入手,通过对清代江南疫情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比较全面细致的呈现,探讨了中国近世社会的发展脉络、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清代江南社会的特质等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专著。本书援入新视野,探讨新问题,把握中国历史运行的实情,致力于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实践与发展,既拓展了中国史研究的领域,延伸了疾病史研究的资料范围,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世社会变迁、国家与社会关系等问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余新忠,生于1969年,浙江临安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医疗社会文化史和明清社会史研究。博士论文《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获“2002年百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另著有《中国家庭史•明清卷》、《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研究》等,编有《医疗、社会与文化读本》等,发表论文60余篇。 13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 作者: 劉紹華 出版社: 衛城出版 副标题: 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 出版年: 2018-10-11 页数: 577 一般人聽到麻風,少有不覺駭然,此疾在患者外觀上造成的損害,有時令人怵目驚心,因此即使傳染力很低,卻仍長期背負沉重汙名。 一九四九年前,中國原是麻風流行之地,卻在三十年後達成世界衛生組織的防治標準,擺脫疫情威脅。這項成就得來不易,彼時苦難叢生的社會主義中國,究竟是如何辦到?這是作者試圖解開的謎團。 劉紹華的漫長解謎旅程,始自二○○三年,她在四川進行《我的涼山兄弟》時,第一次踏入麻風村。此後十餘年,她走訪中國各地的麻風聚落和防治機構,一共正式訪問四十五位不同世代的麻風醫生。麻風醫生的身影穿梭全書,如同當年他們奔忙於國家政治與底層苦痛之間。他們的生命故事,交織出社會主義中國麻風防疫運動的後臺樣貌、乃至人道理想與革命現實難以兩全的矛盾掙扎。 單數、大寫的歷史敘事,往往充滿虛構和流失真相。本書以人類學民族誌方法為主,文獻爬梳為輔,勉力將歷史還諸沉默眾人,為時代留下複數的重要證言。 劉紹華,人類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領域主要從愛滋、毒品與麻風(漢生病)等疫病的角度切入,分析國際與全球衛生,理解當代社會變遷的本質與傾向,以及身處變遷中的個人生命經驗與轉型。此外,亦從自然資源的治理變遷,研究環境、社會與政治經濟角力等議題。英文專書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及其譯寫而成的醫療民族誌《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群學,2013),獲得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等地的諸多獎項肯定。 14 麻风 作者: 梁其姿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 原作名: Leprosy In China: a History 译者: 朱慧颖 出版年: 2013-5-1 页数: 337 定价: CNY 42.00 本书是对被现代研究者称为“麻风病”的这种令人恐怖、被污名化的疾病所做的细致研究与探讨。首先从包括该疾病最初的描述在内的帝制时代的典型记录入手,进而追踪了该疾病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关系(传染理论促动地区乃至全国性隔离病人的努力);宗教传统(佛教和道教将病人患病归于救赎),和不断演化的医学话语(中国医生已对麻风病病因争论了数个世纪)。麻风病甚至突然出现于中国民间故事中,将麻风病的传染扩散归咎于同不守妇道女子的性接触。 作者还将麻风病本身的历史置于殖民主义、种族政治学以及“帝国危机”的全球性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19世纪末的全球性瘟疫大流行似乎正验证了西方人对于黄祸的恐慌,他们认为中国移民严重威胁到了公共健康。因此,控制疫病(如果无法消除的话),就成为了贯穿晚清帝国,国民政府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现代化、建立民族国家目标的一项中心任务。 消灭麻风病的魔咒是实现“卫生的现代性”和祛除与疾病相联系的文化经济落后的第一步。该著最后将中国关于麻风病的历史经验和公共卫生的大历史以及西方医学权力体制联系起来,从中探索中国对待疾病的中西视野中的文化和政治含义。 梁其姿,香港大学历史系学士,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学博士。1982至2008年任职台北中研院,曾先后任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2008—2010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 2011年起任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兼讲座教授。2010年被选为中研院人文组院士。早年研究明清慈善组织,著有《施善与教化》(1997)一书。近年专注于医疗史, 著有《中国麻风病史》(英文, 2009)一书, 并主编《女性与医疗》(英文, 2006)、《东亚华人社会近代健康与卫生史》(英文,2010)等书。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