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齿形的厂房,梧桐掩映的厂区林荫道,建厂初期的纺织女工群像雕塑。 大玻璃的中庭,可手机雨水用作灌溉的屋顶,展示工艺美术大师的个性工作室及展区。 2011年的国庆,曾有着时代的缩影、工业印记的杭州红雷丝织厂华丽转身,令人惊艳:红雷丝织厂,我已经不认识你了。 拱宸桥一带是杭州近代工业的起源地,丁丙、庞元济开办的通益公纱厂、世纪缫丝厂就坐落于此,新中国成立后,那里成为了杭州的轻工业基地,浙麻、杭一棉、杭丝联……红雷丝织厂也是在那时成立并发展壮大的。 白色的围裙与圆帽,腾腾的热气缭绕,穿棱其中的的织女工,用她们的双手造就了杭州的“丝绸之府”。在那段辉煌的岁月中,红雷丝织厂也创造了多业内第一。 1966年8月,“文革”初期,红色革命风雷激荡,小河路34号的江省地方国绸布厂一夜之间改名为杭州红雷丝织厂,这家丝绸业骨干企业红火时有1700多名职工。
1972年,红雷丝织厂与日本郡是产业株式会社签订和服面料补偿贸易项目合同,引进设备956万美元,开创杭州利用补偿贸易引进设备之始:1992年,红雷丝织厂与浙江丝绸工学院共同开发的厚重强捻和服绸快速精炼工艺运行,国内首创…… 一个精炼车间,一个力织一准备车间,就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红雷丝织厂的工业遗产。 锯齿形建筑,典型的苏式风格,高大、宽散、透气,老底子的红雷丝织厂就在小河路的中国伞博物馆南面,老厂区主要由精炼车间和力织一准备车间这两个建筑主体构成,占地面积7571平方米,建筑面积18930平方米。而如今的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就是在这个老厂房的基础上经过修缮、抗震加固而改造完成的。 精炼车间原来是一处破败的砼体锯齿形厂房建筑,现在建筑已经修一新,刷上了黄色的涂料,并在原有的车间里,增加了两个大开间,厂房的空间更加开阔。 而力织一准备车间作为博物馆的主要展览区,更能体现出老厂房的前味。它的外立面保留了老厂房以前的白色马赛克贴面。这样的马赛克在20世纪80年代是很流行的,窄容的窗户也是老底子的设计。 不过,为了融入现代元素,设计施工人员还在这个原本只有三层建筑的厂房上面再加了一层,整层建筑都为全透明的玻璃幕墙,提高了建筑的识别度和时尚感。 此外,在工艺美术博物馆的一角,还能看到建厂初期的纺织女工型一一《忆红雷》,还有一条美丽幽静的林荫小道,这条小路两旁的法国树龄都已年近半百,而这些全部都保留了下来。看到它们,马上就能勾起大家对那个纯真年代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