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吴铮强:《真假…
2024年杭州文史学术研讨会…
成明明|南宋馆阁与文学研究
南宋臨安古都與中國城市文化精…
 
特别关注
 
李渔:尝以欢喜心,幻为游戏笔
从中原到江南——两宋瓷业格局…
2024年杭州文史学术研讨会…
江元祚和他的横山草堂
钱塘人物
 
冯小青
来源:杭州名人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0-03-10

到杭州西湖游玩,许多人会到孤山。在孤山,大多数人会注意到此处西湖水面既开阔又秀美,所谓“孤山景好胜披图”,也会注意到浙江博物馆、文澜阁、西泠印社等著名景点,还会注意到西泠桥上相隔未远的苏小小墓和秋瑾墓。但是,大概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放鹤亭和云亭之间有一块柳亚子祭冯小青墓题碑。

640.webp (8).jpg

柳亚子祭冯小青墓题碑

碑石内容为:“冯郎春航,能歌小青影事者顷来湖上,泛棹孤山,抚冢低徊,题名而去,既与余邂逅,属为点杂,以示后人,用缀数言,勒诸墓侧,世人览者,倘亦有感于斯。”旁边还立有一块石刻,大意是,在1964年,冯小青墓和墓侧碑石都被毁,现在按照原碑拓本重新立碑。那么,冯小青是谁?碑石上提到的“能歌冯小青影事”的冯郎春航又是谁?进一步延伸,除了柳亚子和冯春航,更多的文人和伶人,因冯小青故事而产生哪些佳话呢?我们先从冯小青的人生岁月开始说起。

根据张岱《西湖梦寻·小青佛舍》等记载,冯小青的一生短暂而凄美。冯小青是晚明扬州人,颇有才气,她嫁给杭州冯姓豪公子为妾,大妇善妒,将她移居到孤山别业。冯小青自感命薄,忧愤凄怨,抑郁成疾。病沉之时,她请画师为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并焚香祭奠。祭奠之时,她泪如雨下,一恸而绝,年仅十八岁。

据说,幽居之时,冯小青写下许多诗词,大部分被大妇焚毁,少数流传下来,比较有名的是这一首:

冷雨幽窗不可听,

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

岂独伤心是小青。


冯小青与《牡丹亭》

这大概是在一个雨夜,灯烛摇曳,四下清冷,冯小青翻看《牡丹亭》,是读到了哪里呢?会不会是那一句,“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又会不会是杜丽娘病里写真,感叹“寄春容教谁泪落,做真真无人唤叫”?于是心内百感交集,写下这落泪之言,将书中丽娘引为知己。临终之前,冯小青请人为自己描摹真容,亦是效仿杜丽娘之举。真是一个痴人啊!昆曲《疗妒羹·题曲》说的就是这一段故事,这是当下偶尔能够在舞台上见到的少有的冯小青题材的戏曲演绎。

640.webp (9).jpg

疗妒羹 题曲

将杜丽娘引为知己的,又何止冯小青一人呢?据说明末杭州女伶商小伶有一次在演《牡丹亭·寻梦》之时,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之时,随声倒地,伤心而绝。对《牡丹亭》的阅读、对杜丽娘行为的认同和模仿是当时流行的社会现象,冯小青和商小伶只是两个比较突出的例子。高彦颐在其代表作《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中写道,这是晚明的情迷现象,情的超自然本性使当时的许多女性相信,梦和虚构的人物成了“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有趣的是,就像冯小青极度认同杜丽娘一样,在冯小青死后,明清时期产生了“冯小青热”。如高彦颐所说,年轻有才华的女性更认同结局幸福的杜丽娘,而冯小青的同情者、冯小青故事的阐述者主要是遭遇挫折的男性文人。据徐湘霖在《明清近代俗文学研究》一书中所言,他所见的有冯小青戏剧15部(如《题曲记》《疗妒羹》《风流院》)、传记11则、弹词3部、长篇小说1部、中篇小说1部。钱钟书说这些书写构成了“佳人薄命”的样本,而如徐湘霖等更多研究者认为,明清文人是“借小青故事,浇心中块垒”。自屈原开启“香草美人”的文学创作传统,后世文人常喜欢进行女性化的自我比喻,明清之际,许多文人凭吊小青、阐述小青,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品行高洁。

如果说,文人的书写是用“文字的表演”表达对冯小青的认同感,那么,以舞台表演为生计的伶人则以“身体的表演”表达对冯小青的认同。据《长安看花记》记载,道光年间有一位叫钱眉仙的男旦,郁郁不得志,每次读到冯小青诗句“瘦影自怜空水照,卿需怜我我怜卿” 、“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之时,“清泪如铅水,往往以之洗面矣”。蕊珠旧史认为,眉仙冷艳幽香,最适合演《疗妒羹•题曲》,可惜不知为何,没有让他演此戏。

到了清末民初,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上海戏剧界掀起一股编演新戏、改良民智的风潮,进步伶人冯子和(号春航)便是戏剧改革的一名健将。冯子和,出生于1885年,苏州人,梨园世家,12岁入上海丹桂茶园夏家科班。他对旦行表演艺术进行了许多改革,并排演了时装剧《血泪碑》等戏。柳亚子欣赏冯子和的戏剧改革,与之交好,并邀请他加入自己发起的文学改良团体南社。冯子和擅演悲剧,他于1913年在上海编演新戏《冯小青》,将其悲情命运表现得淋漓尽致。1915年夏天,冯子和到杭州演出,柳亚子等一众南社文人与他一起到西湖边凭吊冯小青,于是有了文章开头提到的柳亚子祭冯小青墓题碑。创作这段文字的人是柳亚子,而书写文字的,是当时还未出家的另一位南社成员李叔同。

640.webp (10).jpg

冯子和

根据李澜澜的研究,在这次集会中,南社文人进行了许多创作,他们将冯子和比作冯小青,而自己却再也没有传统士人的对冯小青的那种体认感了,仔细读柳亚子祭冯小青墓题碑的内容,确实有此感觉。因为科举制的废除、王朝制度的结束、西方家庭思潮的影响,南社文人和传统文人有了许多不一样了。这次凭吊成了“冯小青热”的一次余响,宣告了延续三百年的“冯小青热”的结束。20世纪20年代,潘光旦以精神分析方法解读了冯小青的内心世界,认为冯小青有“影恋”之病症。所谓影恋,简单而言,就是过度自恋,这是她死亡的主要原因。

640.webp (11).jpg

潘光旦:《冯小青》

文人不再对冯小青有认同感、曾经大热的冯小青题材现在很少出现于戏曲舞台,这两者之间应该有点关系吧。对了,也有人提出,冯小青只是一个传说,历史上并无其人,她的名字是情字拆开而来。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工书善画两翰林:董邦达、董诰父子 2024-10-30
史话杭州·名人杰士: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 2024-10-30
“浙西高士”吴颖芳 2024-09-24
“自视为一个农民”的校长、教师 2024-09-11
施肩吾:开发澎湖第一人 2024-09-0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