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特别关注
 
民国杭州人的住宅
来源:《民国杭州社会生活》  作者:  日期:2020-04-02

 文化是民族的根系,城市的灵魂。作为千年古都,杭州历史文化遗存极其丰富,优秀建筑尤其是近代优秀建筑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是人们居住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拥有一所住宅,不仅仅是为了遮蔽风雨,同时也是为了壮门面、饰美观。透过建筑,可以看到城市人们形形色色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心态。

 清末民初,杭州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旧建筑体系是原有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杭州自身发展演变出来的新型建筑。它们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形成了较多中西合璧,风格独特的近代建筑群落,在杭州近代化进程中,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为文化名城增添了神韵风采,更成为延续文脉,见证历史的象征。这些弥足珍贵的近代历史建筑,代表一个个文化符号,蕴涵着一个个文明碎片,已完全融入到城市的嬗变。俄国若名作家果戈理说得好:“当传统和歌曲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

 在杭州的民居中,清以前朝代留存的房屋建筑,已如凤毛麟角。老的传统民居建筑主要是“清末民初”的遗物。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新文化思想运动深入发展,势必影响到住宅建筑。20世纪20年代以后,民居形式开始改变。改良的传统民居如长生路的湖边村、学士路的思鑫坊,已是清水砖墙,屋顶虽还是小青瓦,但局部二楼已是平顶晒台,布局犹如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的里弄住宅。这类房屋在杭城为数不少。别墅一类的房屋,已不再是世袭的粉墙黛瓦,有基本是中式的,也有中西式的,花样已层出不穷。

 

瓦房

 杭城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或双层楼房,五木落地、泥墙(考究一点的用砖墙),也有木板墙(俗称板儿房),小青瓦屋面,以平房或二层楼房为主,沿街的多数为楼下开店楼上住家。

 农村住宅多为砖木二层楼或平房,间有少数草舍;山区大多用山泥、黄沙、石灰“三合土”打墙的木结构平房或楼房,常见的为三间二弄或五间二弄的楼屋,个别富裕人家是四檐齐的走马楼。

 杭州民间盖瓦房,房项上的瓦的行数,喜用单数,忌用双数。据说木工始祖鲁班,乳名“双”,为避讳,盖瓦也不能成“双”。

 

洋楼与石库门

 20世纪初,杭州城盖起了洋楼。二三十年代,近百座洋楼沿湖而筑。从前西湖边只有中式的亭子。而至民国年间,也有了西洋式的亭子。

 洋楼,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具有西洋建筑风俗的独院式住宅。

 民国时期人们居住条件和住宅建设,一是传统住宅的延续,这主要体现在中小城市、县城和农村、住房的样式与前清相比,没有多大的变化,依旧是传统的住宅。但是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中,新的阶级、新的阶层不断涌现。这些新的“暴发户”、“政治家”、“军阀”对住宅有了更新的追求,出现了独院式住宅。有权有势者和一般政府官员,都是二三层小洋楼和独院,形成了一道错藩有致的各具风格的高级住宅风景线。

 综观民国要人的居所,共同的特点是,房子都是西式二三层小楼,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取暖、洗浴与卫生设备。院内有高大的乔木和馥郁的花木、优雅的环境,有门房、警卫室、车库等设备,既美观又适用,很符合房屋主人的身份特点。其他达官显贵的公馆,在这种统一规格下大同小异。外观风格不同,而里面都有一流的餐厅、卫生、壁炉、火墙等设备,装潢亦十分讲究。这种庭院式高级住宅在建筑式样上、设备和技术上吸取西方的一套,而在庭院绿化、室内摆设上则中西合璧或完全是中国封建士大夫和地主阶级的习俗与情调。就杭州而言,洋楼无论是平面与开间、结构与层高、立面处理、室内楼梯,还是门窗、室内装饰与地坪以及建筑设备,都与杭州传统建筑风格有着显著的差异。教堂、洋行和高级住宅多为这种西式建筑。位于西湖边的抱青别墅便是代表之一。20世纪20年代,上海沙逊洋行华人买办刑鼎丞发财致富后,在杭州建抱青别墅。它属于欧洲巴洛克建筑式样。位于大学路场官弄的“郁达夫故居”,是30年代郁达夫为逃避国民党当局迫害,来杭隐居而建的一座中式花园别墅,取名为“风雨茅庐”。这座由郁达夫自己设计的“风雨茅庐”虽是中式的,但已不是“世袭”的形式了。而位于北山路葛岭山麓临湖的“秋水山庄”,则是1934年著名报人史量才为其夫人沈秋水建造的一座中西式别墅,仿照《红楼梦》中的“怡红院”,又吸收了当时流行的西洋手法,建起了这幢有小溪、长廊、假山的别墅。在房屋建筑上局部采用了西式结构。

 洋房是华丽气派的,但作为权势、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能够拥有的人不可能很多,对于广大市民而言,那终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于是,一种既符合占地经济、设计合理、结构坚固、外观整然有序的原则,又兼顾房屋买主、租户的消费能力的都市民居建筑——石库门便应运而生。

 石库门在20世纪初流行于上海,不久就风靡杭城。石库门房子,因房前均有石框罴门而得名。最典型的为三开间二层楼房,俗称“三上三下”。黑漆大门内是一小院,称“天井”,正中间底楼是一间客堂间,左右两间厢房,后设有楼梯可通二楼。楼后有一间低矮的灶披间,灶间上层是一小间,即亭子间,亭子间顶是晒台。

 杭州的石库门(也称“墙门住宅”)大都有石库大门,外筑封护墙,组成院落。以城市富裕阶层居住为主,一般是三间楼房加左右两厢,前面有一天井、照墙;墙上书一大“福”字;少数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前面为客厅,中间为书斋,后面为住房,还有天井、花园。此类房屋大都坐北朝南,使整座住宅有充分向阳取暖的条件。杭谚说:有钱不住东西屋,冬不暖来夏不凉。墙门里的房屋多数是木结构二楼,屋面都是小青瓦坡顶。墙门住宅一般都是砖墙,外面的围墙也有用泥墙的(泥土夯实,石灰粉白)。

早期洋楼和石库门,代表了民国杭州民居建筑的两大类别。洋楼的主人是杭城的新权势阶层,包括某些传教士、富豪及洋行里的高级职员。石库门房客则是小康之家,相当于中产阶级的市民群体。石库门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

 此外,杭州还有几处贫民窟,一处原在菩提寺路的二百间头。在破陋的二百间小屋中,容有干余人众。每间常住两户到三户人家,租金12元。后因有碍新市场的市容,市政府将其拆毁迁至百井坊巷建造新屋,由贫民出少数租金即可租赁。还有武林门头多小贩的蓬墉,土桥头多人力车夫的草棚,这些都是当时杭州市里有名的贫民窟。


相关内容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为人知的故事 2025-01-23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2025-01-23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三) 2025-01-21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2025-01-20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2025-01-20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