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上泗山歌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中日茶文化传播
民国沪杭帮会关系初探——以张…
似水年华
 
我参与杭锅接轨国际的那些事
来源:《八级工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蒋兴权/口述 文昊/整理  日期:2020-04-07

蒋兴权近照.jpg

蒋兴权近照

【口述者简介】蒋兴权,男,1960年生,1976年进入杭 州锅炉厂,冷作工高级技师。

 

 

我出生在1960年。1976年,我刚刚16岁,杭州锅炉厂因为扩建工程需要,征用了我家所在公社的土地,给了我们一个特殊的“优惠政策”:农户的子弟可以获得入厂工作的机会。家里几兄弟中,只有我刚好初中毕业,年龄合适,因此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了工人阶级。 这在当时,还是颇受人羡慕的事情。我在生产部门前后干了差不多30 年,亲历了杭锅这家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历史时期,也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能力慢慢拔尖

入厂之初,“文革”尚未结束,厂里的生产秩序也没有完全恢复,但对于刚刚从农村进厂当冷作工的我来说,一切都非常新鲜。就这么一块钢板,想做成什么形状就能做成什么形状,使我对工业生产技术充满了好奇,也萌生了干好这一行、干出点样子的念头。后来,随着社会环境逐步走向安定,不仅知青陆续返城参加工作,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也开始走上企业的岗位。虽然年少之际的我依然懵懂,但渐渐感觉到国家已经开始变化了。

 

杭锅厂貌.jpg

杭锅厂貌

各项生产建设开始步入正轨以后,厂里对我们这批工人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我这样一位新职工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抓紧学习文化,钻研技术。冷作工通常被称作“外国工匠”或“外国铜匠”,就是以敲打、裁剪为主要操作方式的工种,就好比裁缝给人做衣服,必须量体裁衣才能穿得合身。但制造锅炉却远比裁缝有着更复杂的工艺要求。针对锅炉的体积、材质、结构等因素,制造工艺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必须要知道哪些部件先做,哪些放在后面做。顺序错了就有可能做不下去,但又不能拆开来重做,因为面对的可能是几吨、几十吨甚至上百吨重的部件。

 

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厂里为我们安排了学习,每天下班后两个小时,除了冷作的专业生产技术,我们还要重温初中的课程,因为十年动乱我们没学到多少东西。十七八岁,正是年轻爱玩的年纪,而且白天上班已经非常辛苦,不少同龄的工友晚上常常缺课。但我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因为觉得自己的文化基础非常有限,而这份工作又来之不易,这样的学习机会和环境以前更是没有过,所以,我比别人更用功,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制订一个个目标,补习完初中课程,又通过业余时间自学拿到了中专文凭。

 

我在进厂以后先后跟过好几位师傅,学到了不少东西。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我总是虚心求教,特别是对新产品新图纸,不断地向专家、用户求教,唯恐疑问不能得到解答。我喜欢琢磨技术,在生产一线的学习过程中,懂得了作为生产一线工人该如何理解产品设计,如何从图纸着眼,如何合理地规划生产流程。通过不断积累,我慢慢地能够在看到图纸的同时,脑海里就勾勒出产品的立体形状,然后对生产工艺顺序的安排就有了思路。进厂3年以后,我已经可以带徒弟了。工作四五年以后,我的技术能力在公司一点点“冒”出来了。到现在,我先后带过数十名学徒,其中不少人都成为企业生产制造的中坚、骨干。

 

进厂之初,我们厂生产的还主要是4吨、6吨等规格的生活用锅炉。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我厂逐步开始工业锅炉的试制,用现在的话说,这也是我工作以后企业的第一次“转型升级”。

 

20世纪80年代初,厂里开展炼锌预热锅炉的试制。刚开始,这个项目的试制是在另一个车间进行的。这台锅炉的主要受热面旋风分离器,高10米,直径4米,当时工艺要求用竖式装配法。我去现场看了一下,对这台锅炉采用竖式的安装方式提出了疑问:这型锅炉采用竖式装配法,要用大量的脚手架和辅助材料及设备,员工在高空作业有安全隐患,劳动强度也大,制造质量无法保证。如果采用卧式装配法,难题只有一个,那就是重新编制工序,但时间不允许。我自己绘制了一张卧式装配法草图,提出将锅炉改为横装的建议。针对我的意见, 厂领导提出,由我所在的车间也试制一台。我们比原来那个车间迟一些动手,反而更早完工,产品试制也取得了成功。后来,根据这次试制经验摸索出来的生产方式,还在其他产品的研发试制中大量应用, 被杭州市评选为先进操作法。

 

因为这次试制经历,以后企业一有首套设备的制造任务,都会吸收我参加,我因此有机会在技术革新中获得了更多实践经验。杭州锅炉厂生产的设备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我们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课题。如今有同事和同行常说:蒋兴权哪里来的如此多的绝技绝招?其实我哪有什么绝技绝招,只是看得多了,问得多了,做得多了,才慢慢地摸出了一点经验。

 

设计标准成了硬杠杠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我们开始有了奖金激励,干多干少、干好干差不再一个样。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发展很快,对有经验的技能人才需求紧迫。不少民营企业为国企的高级技工开出了很高的薪酬,来“挖”厂里技术好的工人。因为工资开价高出很多,诱惑力不小,很多同事都选择了出去“闯”。我也曾经面对这样的机会,也有过心动。不过权衡再三,我最终还是不愿意离开自己成长成才的企业。

 

杭锅制造基地.jpg

杭锅制造基地

随着工业锅炉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也开始了国际合作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我们的制造工艺流程开始瞄准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质量控制体系也不断与国际接轨。

 

在早些时候,生产工艺和生产标准由生产部门自行控制。如果设计人员提供图纸,我们在生产中无法达到设计标准,那么在向设计人员反馈后,他们一般不会提出异议。但在与外方特别是德国、日本这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合作中,所有生产就必须严格按照外国工程师图纸的设计标准实施,如果我们的生产工艺无法达到设计标准的要求,就必须同设计人员进行反复沟通和讨论,再决定解决方案。如果最终确定必须坚持的设计标准,我们的生产技术就必须想尽办法满足。

 

征服国际客户

2001年,我厂为日本和歌山钢铁公司制造日本技术的OG转炉余热锅炉。这是我国首次向工业发达国家出口锅炉,我们感到责任重大。我看到总装配图纸和产品部件后,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为了改善生产方案,我足足思考了一天,最终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为此,我专 门向日本监制专家提出调整方案,并获得了他们的认可。产品成功出厂后,得到日方的高度赞扬。

 

在为广东岭澳核电生产配套产品时,公司把水室、扩容箱主要设备的制造工作交给我负责,而当时与我们合作的,是几位法国监理人员。我还是和往常一样,首先下功夫“消化”图纸资料,琢磨各个主要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此同时,自制了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种模具。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我们最终制造出了近乎完美的成品。法方监制人员像欣赏工艺品一样看着产品,愉快地在终检单上签名, 并约定以后凡是由我负责制造的产品,可以免检。

 

现在的杭锅制造基地.jpg

杭锅为印尼制造首台35t/h木片锅炉后,我前往印尼指导锅炉的安装、调试。印尼是由上万个美丽岛屿组成的岛国,风景宜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巴厘岛就在对岸,渡船只需几个小时,我其实挺想到对岸去游览一趟。但一看到这里的工作环境和设备仪器,我哪里都不想去了。在那里,没有专业的锅炉安装队,老板雇来的安装人员也不懂技术,我必须时时刻刻在工地现场指导。离开一小会儿,那些工人就干不下去了。我们经常还要自己动手做或者示范。安装锅炉的设备还是土法上马,如最基本的水平仪,是我用塑料管做好代替的。经过4个月的努力,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安装调试任务。

 

在企业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焊接工序过去并没有严格的质量追溯体系,焊工为了能够多“出活”,往往不注重工艺质量把关。在测绘仿制国外引进的某型产品过程中,我们在测试产品性能时发现存在质量问题而影响正常使用,问题就出在了我们以往不太关注的焊接工艺中。

 

一模一样的图纸,为什么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会存在问题?后来我们反复比较发现,在国外同型产品的生产流程中,所有焊工完成自己的工序后都会敲上钢印,实施质量终身追溯。这件事对我和同事的触动很大,我们在完成了对该型产品改进完善的同时,也对质量管理体系有了直观和全面的认识,开始了对生产工艺的质量管理探索。随着产品质量、规格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开始认识到,高技术的工业产品必须匹配高水平的工艺和质量管理,粗放的生产模式无法适应产品革新的要求,每一个生产线上的工人都应该本着高度的责任感,为自己的工作承担责任。用今天非常流行的话说,就是需要坚持工匠精神。

 

蒋兴权在车间工作.jpg

蒋兴权在车间工作

30多年的从业经历,也让我收获了大量的荣誉:2001年,我获得全国机械行业突出贡献技师称号;2003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 章”并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回顾往昔,我从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成为企业的高级技工和管理人 员,是发展中的社会不断为我带来机遇,我也在工业企业的改革与振兴中,不断得到提升与改变。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一位国民党军官后代的两岸故事 2024-04-12
忆袁浦的平原绿化 2024-03-12
防空洞里也“繁花” 2024-03-04
往事追忆:话说老底子的余杭镇扫帚笔管生产合作社 2024-02-06
梅花样的品格——怀念夏子颐先生 2024-02-0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