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者简介】孙海标,男,1950年生,1966年进入杭州齿轮箱厂,车工技师。 农村娃当上了学徒工 1950年9月,我出生在杭州长河(现为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长河 社区),在家里排行老三。我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当时我的父母跟村里大多数人一样,靠种田维持一大家子的生计。那时候的孩子,年龄稍微大一些的时候,都要帮家里干活的, 不像现在这样什么都不用操心,生活得这么幸福。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孩子又多,虽然父母尽了全力供我们几个读书,但还是心有余力不足。哥哥姐姐只读过小学,算是认识几个字。我当时的成绩在同一届里还算不错,那年小学升初中,我记得我是我们那一届唯一一个 考上的。当时不光我自己,家里人也都很高兴。不过,考虑到家里的情况,我也只读到初中而已。到了下面两个小的上学的时候,家里倒是稍微宽裕一些了,能供他们多读几年,其中一个弟弟也算争气,顺利地一路读上去,恢复高考后,他还被推荐去考大学,成了我们五个里文化程度最高的。1966年,我初中还没读完,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当时学校里的正常教学受到了很大影响。很多人都不去学校了,我也在家里待了一段时间。后来,听说杭州齿轮箱厂(现名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齿厂”)到我们那里招工。我想着学校里一时半会儿可能不会恢复正常上课,自己这个年纪一直待在家里也不是办法,如果进工厂的话,还能帮家里减轻点负担。那时候招工不像现在找工作要经过层层考核,只要身体健康、没有残疾、年龄合适就差不多了。当时还有不少女学徒、女师傅呢!因为机器型号不同,体型瘦小一点也没多大影响。 1966年10月,经过生产大队的推荐,包括我在内的5个年轻人被招进了杭齿厂,当上了学徒工。当时还有个名堂,叫“亦工亦农”,可能相当于“农民合同工”,就是把农村青年招到企业里,享受工人待遇,拿工人工资,但是户口还在农村,还是社员,星期天或者休假的时候也能回农村劳动。那时候做学徒,一个月可以拿到大约22元的工资,但是因为我们这种“亦工亦农”的名堂,工资都是要上交一部分给生产大队的,最后自己真正拿到手里的就只有六七元钱。另外,每个月还要交30斤粮食到厂里的食堂换饭票。虽然收入少是少了些, 生活过得比较艰苦,只能说刚刚到“温饱线”,更别说大鱼大肉了,但至少能靠自己的双手挣钱了,还能学到一门手艺,内心还是很满足的。而且杭齿厂跟杭二棉、杭发厂成了萧山的“三大厂”,是大家眼里的“铁饭碗”,多少人想进都进不去呢。 从一线工人到职业技能带头人 进厂之后做什么工种不是自己选择的,都是厂里安排的。当时我们生产大队一起进杭齿厂的5个人里,包括我在内有3个被分配到工具车间做车工学徒,有一个是磨齿工,还有一个是辅助工,主要做一些杂活,不过因为他年龄大一些,工资比我们几个要高一点。因为之前要么在农村种田,要么在学校读书,大家对工厂里的各个工种并没有什么概念,厂里分配到什么岗位就是什么岗位,心里想的也只是好好干活,很少有人提出要调换的。 当时厂里给我指定的师傅叫虞伟华(音),30来岁的样子,是从上海调过来的,那时厂里像她这样从上海来的师傅有很多。别看我师傅是个女车工,技术也是非常不错的,教我的时候已经是四级工了。那时候她只带我一个人,平时总是和和气气的,不像有些师傅性子比较急,对学徒很严厉。通常她操作车床的时候,都会让我在旁边看着,如果有什么看不懂或者一次没看明白的,随时都可以问她,她会很耐心地解答。刚开始学车工,一般都要先在旁边看一两个月,比如,怎么开关机器,怎么扳动手柄档位,怎么变换转速等。之后才会慢慢开始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活,比如车下平面、打中心孔等辅助工作,或者是做些不容易报废的小工件等。出于对师傅的尊敬,我们学徒工通常下了班之后都会帮师傅打扫好工作台。 工具车间虽然做的都是些零活,但其实技术性是最强的。因为师傅为我做了爱岗敬业的好榜样,教我的时候也很认真负责,我自己也肯下功夫钻研,大概两个月左右就基本能独立操作了。那时我干劲十足,除了休息时间,一心就扑在生产上,埋头苦干。我记得我们早上是七点半上班,下午是四点半下班,我总是争取最早一个开机,最晚一个收工。别人不想干、不敢干、干不了的重活、难活,我只要做得了,绝不推辞。但凡是分配给我的工作,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单件的还是批量的,我都会尽全力做好,哪怕是要加班加点,放弃休息时间。因为我觉得,要提高技术水平,一定要不断地做、不断地摸索。我几乎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由于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我所加工的产品被质检人员称为“放 心的免检产品”,还曾多次被评为“质量自控能手”。1995年,我取得了车工技师职业资格。后来,曾先后被杭州市工业资产经营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公司聘任为职业技能带头人,被杭州市萧山区聘任为职业技能带头人。 作为职业技能带头人,就是要对青年职工进行“传帮带”。我把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和青工,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碰到的难题。比如,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工件装夹技术非常重要,一个好的装夹对提高工作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 作用,对于这一类的技术,在教徒弟和带青工的时候我总是特别注意,那些还没有掌握技术要领的我都会给予热心指导,让他们能尽快熟练掌握。我的经验加上徒弟们的勤奋,使他们都迅速地成长了起来。在我带过的那些徒弟中,有1人获得杭州市操作能手称号,并取得车工技师资格;有1人取得高级工资格;有5人取得中级工资格。看到我培养出的优秀新生力量,活跃在生产一线,成为厂里的支柱,倍感欣慰。 再入杭齿又成车工 其实,在我这40多年的车工生涯中,还曾有过一段小插曲。1969年,我刚好到了可以服兵役的年龄。因为当时我的户口还在农村,就接到了老家让我回去验兵的通知,结果还真被选上了。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当兵保家卫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跟厂里汇报了情况后,就跟着征兵的人去了部队。当时我被分配到南京军区做装甲兵,这一去就是3年多的时间。我虽然离开了车工岗位,也没真的把之前学到的技术都丢掉。休息时,还是经常回想一下在工厂工作时的情景,琢磨琢磨工艺。3年兵役期满,我退伍回到了老家,回到了杭齿厂,回到了我熟悉的车工岗位。虽然3年的时间不算短,但是拿起那些工具却丝毫没有觉得陌生。大概只用了1个月时间,就把许久不用的那些技术又捡了起来。 退伍后除了重新做回车工,我的人生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刚刚进入杭齿厂的头几年,我一直忙着工作,再加上家里条件也不是太好,之后又去了南京当兵,个人问题就被耽搁了下来。等到退伍回家,同龄人很多都已经成家了,此时家里的亲戚朋友也开始忙着帮我张罗。巧的是,从南京回来后,去看望以前的老师,结果在老师家遇到了我的小学同学,一开始,我们还只是像朋友一样相处,渐渐地见面的次数多了,彼此的印象也不错,就变成了恋人。后来她成了我的妻子。 我工作了几年之后,有了一些积蓄,足够维持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只是因为我上班比较远,当时厂里的工作又比较忙,家里像是照顾孩子,赡养老人这一类的大事小情,我妻子做得比我要多。一直到我退休,才终于能帮她分担一些。不过也正是因为她的支持,我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钻研技术上,才能做出一些成绩。我今天所有的荣誉,都有她的一份功劳。 “小聪明”派上大用场 说到钻研技术,单说车工这一个工种,“师傅领进门”,掌握了基本的要领之后,就要靠自己多做、多琢磨了。大到制作一个工艺复杂的工件,小到磨刀磨转头,都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慢慢领悟。因为很多时候,要做出一个符合技术要求的工件,可能并没有现成的工具和固定的工艺可以用,也没有“权威”可以参考。只能靠车工师傅自己动脑筋,根据工件的尺寸、形状、材质等因素,来考虑用什么刀、用什么量具,用手动还是自动,等等。试制一个复杂的工件,光是试验就要花上大半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因为乐于钻研,我的技术很快得到了大幅提升,厂里也放心将一些重要的工作交到我手上。那时,我长期承接工装、刀量具及新产品、军工产品中高难度、高精度零件的车削加工任务,慢慢地就具备了多项技术专长。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厂里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设计了WG180/181蛇腹套,这种蛇腹套具有重量轻、使用简便、定位精度高等优点,但它的加工工艺很复杂,精度要求很高,厚度只有0.8毫米,而且内孔壁厚度要均匀。当时,加工一只蛇腹套,仅车刀就需10多把,还要一次性完成,不然就不能保证质量。当接到这个生产任务时,大家都觉得太难了,没有多少把握。厂领导考虑到我车工技术比较好,就让我多参与一下,跟大家一起研究。 经过几次试制,我发现做这种蛇腹套,普通的刀子根本不行,要根据它的特性重新磨制刀具,设计工艺流程。琢磨了很久,我终于找到了一套独特的装夹、车削和测量的办法。最开始加工一个蛇腹套要花一天的时间,后来慢慢摸索、不断改进,速度就提上来了,可以做到半天生产一个甚至更快。我设计的这套WG180/181蛇腹套精度控制操作规程后来被技术人员编制成了加工工艺,这项创新成果还获得了1999年度杭齿集团公司科技成果二等奖。还有一次,厂里要大批量加工一种军品调整垫片,这种调整垫片有多种规格,厚度在0.1—0.25毫米之间。按照往常的经验,一开始是用模具冲压加工,但这种办法加工出的产品,尺寸精度达不到。后来又改用线切割加工,结果成本又高了不少。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我就自己琢磨了起来,反复试验后,决定采用花盘压板装夹和特形白钢刀切屑,不仅保证了质量,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摸索的过程中,我发现非全形塞规两端中心孔不同轴度是影响其精度的主要原因,就设计了一套在车床上同时打两端中心孔、车外圆的两用夹具。就这样,一个长期困扰的难题被破解了。在2009年一年内,这一军品的销售额有1277万元,可以算得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可以派上大用场,我既高兴又自豪。这也是我一直愿意并且坚持钻研技术,努力创新的动力。 在这两次创新成功的激励下,我更加积极地参与厂里的技术创新活动,参与新产品和军工产品中零件的加工与试制。凭借着自身的技术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解决了生产、技术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为厂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我参与研制的军品“1000A行星变速机构”获集团公司2002年科技成果一等奖,并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评为“全国机械工业职工技术改进创新优秀成果奖”;“HC700行星变速机构”在2004年5月被杭州市职工技术协会评为优秀成果奖。特别让我自豪的是,我参与试制的军品“41.01传动箱”不仅获得了集团公司2008年经济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还获得了2009年杭州市十大经济技术创新成果的荣誉。 这些年来,机械行业蓬勃发展,也有了不少新工厂,像我这样做了几十年的“资深”车工技师还是非常“走俏”的,私人企业到厂里来挖我的也遇到不少,但是这样的“高薪聘用”我都婉言谢绝了。在杭齿厂做了40多年,对厂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跟厂里的人也从同事变成了朋友,这样的感情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而且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职业选择,觉得车工是个苦差事,就不愿意做,不肯下功夫做,即便来了也做不长、学不精,正因为这样,我们这样的老前辈就更要起好带头作用。 虽然我现在退休了,不在一线了,但是有时候厂里生产上出问题了,他们还是会来找我来商量解决办法。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厂里有需要,我肯定义不容辞。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工匠精神”,我觉得这也是做好一个车工应该有的精神。虽然现在科技发展了,但是有些活还是要靠人来做,既然到了这个岗位上,那就要专心学习技术,还要有奉献精神,这样才对得起社会和厂里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