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定跃近照 【口述者简介】郑定跃,男,1947年生,1965年从上海火柴厂调入杭州制氧机厂,钳工高级技师。 我祖上是广东人,父母是在民国时来上海谋生的。1947年1月,我在上海出生。1949年上海解放了,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共产党来了,后来我与工人这个身份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 我的小学是在上海长寿路第五小学读的,初中是在上海新会中学就读的。1963年,初中毕业后我就参加工作了。那时候,没有把学历看得那么重要,经济条件也普遍不太好,初中毕业当工人的很多。 初到火柴厂 我一心想当工人,好不容易进了上海火柴厂,被分在机动车间当钳工学徒,跟着一个老师傅维修火柴机。老师傅是六级工,不仅技术好,而且肯教我。厂里有的师傅是不愿意用心带徒弟的,“怕教会了徒弟,饿坏了自己”。 刚进车间,每天就是跟着师傅看他干活,记住他的动作,看他怎么拆,怎么装。师傅也会安排一些精度要求不高的活让我练习,主要是练基本功,锯、锉、錾和划线这些。锯,就是给你一块铁,把它夹在特制的老虎钳上,然后锯断,要锯得直,不能弯。锉,就是给你一把锉刀,一把钢尺,不能划线,把它锉平,或锉成各种形状,比如六边形。这个很难,一不小心可能就锉成五边形或锉不平。錾,是把一块铁板,夹在老虎钳上,用榔头把它錾掉,规定操作的时候只能拿榔头柄的末端,抡榔头要抡过肩,眼睛不能看錾的地方,要看前面,不然就可能錾到手。刚开始我都不敢用力錾,怕受伤。划线跟木匠的划线差不多,只不过一个在木头上一个在铁块上。练基本功是很辛苦,但我想有个工作不容易,而且没有技术,是走不远的,就坚持下来了。 基本功练得差不多了,我就开始练钻孔。当时,我们国家出了个钻头专家,叫倪志福,他以前是个工人,后来从政,做到了副委员长。他发明了三尖七刃麻花钻,又叫“倪志福钻头”,大大提高了钻头的使用性能和切削寿命。那个时候,全国技术工人都在学习“倪志福钻头”,我们厂也不例外。他出过书,我就买了本他的书来看。一边看书一边在实践中摸索,长进不小。 除了学技术,还要学文化,我们当时就在厂里开办的工人夜校学习。另外,还要学制图,会看图纸。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按图纸来加工的,不 支援杭氧厂 1965年初秋,上海火柴厂支援杭州建设,我被调到了杭氧厂。当时上海的技术工人力量很强大,支援了全国各地很多工厂的建设,这次与我一同支援杭氧厂的工人就有600多人。 工作中的郑定跃 来到杭氧厂后,我被分在了一机车间钳工组。我在上海火柴厂当学徒才一年半时间,规定的3年学徒期还没满,所以来到这里后,我又跟着另一位老师傅继续当学徒。在上海的时候学徒没有考核指标,到了杭氧厂,规定了“工时定额”。譬如,一个零件规定15分钟做好,你就必须在15分钟内完成。一般,师傅都要求我们超额完成定量任务,并且质量要过关。不过,头3个月不考核,只是跟着师傅学,但如果师傅认为你可以了,让你做,做得不好责任也是师傅担。3个月后,就要独立操作了。开始只考核定量的80%,适应一段时间后就要100%完成考核任务。我不想落后于人,于是每天都很拼命地加工零件,每月都超额完成定量任务,获得了厂里的认同。 1966年学徒期满出师,正好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间,“学技术、比技术”的好风气没了。大串联开始后,工厂就停工了,虽然1年多后又开始生产,但一直是半产的状态。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抓革命、促生产”,厂里的生产才慢慢恢复起来。 攻下阀门片 70年代,鞍钢提出要大炼钢铁,国家就给厂里分配了一个重要任务,制造每小时生产一万立方米氧气的制氧机。杭氧厂从来没有做过这么大的制氧机,为此进行了攻关大会战。通常杭氧厂生产的制氧机阀门片是一圈一圈的,但这种制氧机的阀门片是网状的,材料是不锈钢的,网槽之间的中心距离精度要求很高,盖牢了之后不能通气,打开了之后气体要能通过。车间把这个艰巨的任务分给了我们钳工小组。为了攻下这个难关,整个小组团结一致,动脑 筋造了一台土设备,来加工网状阀门片。最后终于把这种网状阀门片加工出来了,但合格率只有40%。好在每小时生产一万立方米氧气的制氧机总算是造出来了。后来,为了解决合格率问题,厂里找来了很多工程师对此进行攻关,但都达不到要求。 郑定跃在加工零件 1989年,我已经当上了钳工小组组长,评上了技师,车间要我继续带领小组成员攻克这个难题。80年代,我们国家职称改革后,我在1987年评上了技师,是杭州第一批。当时整个杭州评出的第一批技师总共只有80名,杭氧厂就占了30名。1997年,我又评上了高级技师,成为全省第一批高级技师之一。 郑定跃的职业技能证书 为了攻克难关,我们专门成立了质量控制攻关小组。因质量控制的英文写QUALITY CONTROL,所以我们的攻关小组又叫“QC小组”,我是负责人。我们用了1年多的时间,解决了这个一直没有解决的难题,把网状阀门片的合格率提高到了99.9%,而且阀门的寿命也从原来的30小时提高到2000小时以上。这项成果被评为杭州市、浙江省QC一等奖,全国QC优秀成果奖,QC小组获得了“全国优秀质量管理”称号。我也因为这项成果被评为1989年度杭州市劳模,并且连续三年被评为厂里的劳模。 郑定跃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的留影
成长为透平膨胀机专家 钳工,又分为加工钳工、维修钳工和装配钳工三种。在上海火柴厂,我学的主要是加工钳工,也学过一点装配钳工。这对我调到现场技术服务科工作有很大帮助。1991年,现场技术服务科的几个老员工都退休了,厂里就把我调到这个科担任科长。我主要负责现场解决车工、刨工、铣工、磨工,包括装配工在内的各个工种遇到的技术难题和质量问题。通过现场解决各个工种的技术难题,我的技术也在不断地提升。 杭氧厂制造的透平膨胀机 1993年,杭氧厂开始生产透平膨胀机,从零件加工、装配到试车,每一个环节我都要管。透平膨胀机是低温高速旋转设备,每分钟一般在10000—30000转,对轴承的要求很高。叶轮是透平膨胀机轴承中的关键零件。那时的工艺指导书十分简单,零件的精度要求却很高,几何形状又复杂,加工难度特别大,一般的机床根本加工不了这类零件。在这种情况下,厂里又把技术攻关问题交给了我。我针对我们厂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车加工及钳工的实际操作指导书,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使叶轮加工达到了设计要求,并培养出一批叶轮车加工人员和钳工人员。 1995年,杭氧厂又开始生产第一台气体轴承透平膨胀机,里面的关键零件转子的转速要达到69000 r/min。我经过试验,制定了操作指导书,改制工具模,使铣加工出的主轴完全达到精度要求。1996年杭氧厂试制另一种新型的气体轴承透平膨胀机,轴承上的32个气孔都是孔径为0.34毫米、深度20毫米的微孔,同时,轴向上的微孔要与径向上的微孔相对接、相通,厂里没有专门的设备来生产这种零件,加工难度很大。我经过分析,凭30多年的工作经验,改制了一台专用钻头及工装,制定了操作指导书,教会了青年工人如何打微型孔。他们很快掌握了操作要领,加工出了大批合格率达100%的轴承零件。 经过几次技术攻关,我成了透平膨胀机专家。透平膨胀机上的零件,随便说一个,我都知道它的图号在哪里,什么作用,所以再加工时出现了质量问题,他们都来找我。 退休后发挥余热 2006年,杭氧厂又准备改进制造叶轮的工艺。总经理把改进任务交给了厂里的总工程师、工艺工程师和我,我们3个人成立了一个技术攻关小组,进行空气钎接攻关。花了1年多时间,就攻下了这个难题。这项成果获得了厂里科技成果一等奖。 2007年,我到了退休的年龄,本来要退休的,但杭氧让我再做几年,那时杭氧厂搬到了临安,所以从2009年开始,我在临安待了3年多,直到2013年1月才正式退休。回忆几十年在杭氧厂工作的日子,我过得很简单,每天就是“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工厂、食堂、宿舍。但在杭氧厂也发生过一些有趣的事,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杭氧不仅生产氧气,还生产氮气、氩气等各种气体。氧气主要是工业用氧,比如给炼钢厂用,氩气可以烧电焊,氮气的话,医院里会用液态氮来处理伤口。氮气变为液态氮时温度在-180℃左右。我们有时候会把青蛙放在液态氮中,青蛙瞬间就冰住了,稍微用力,冰青蛙就会碎掉;但如果轻轻放在地上,等太阳把它融化后,青蛙还可以活。很神奇!那个时候夏天热,我们会烧绿豆汤来解暑,嫌它冷得太慢,就用液态氮把绿豆汤变成绿豆棒冰。这些是我们工作中少有的乐趣。 我们的设备是要出口的,卖到了埃及、伊朗。这两个地方我都去过,去那里调试设备,我游历了当地的主要景区,也认识了一些当地人。 郑定跃(前排左二)在伊朗 我和我爱人也是在杭氧厂认识的。我爱人也是杭氧人,我们以前是一个小组的,后来她调到计量理化处,负责检验量具是否合格。1977年,我们结了婚,一直相守到现在。我们有1个女儿。退休后,女儿一家和我们一起住,生活很平淡也很幸福。 这一切都是钳工技术给我带来的,我很感谢新中国提高了我们工人的地位,使我们劳有所得,老有所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