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燏棻(? -1906),字芸楣,安徽泗州( 今泗县)人,原籍萧山。由于家境贫寒,父亲胡豫离至淮安做幕僚,自幼便随父客居他 少时,聪慧过人,习读四书五经,受父亲影响,,尤喜好数学。稍长开始关心时局,经常阅读西方传入的书籍和刊物,因而较早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后因参加乡试,入籍安徽泗州。清同治十三年(1874)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改知广西灵川县,未就。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推荐下,出任天津候补道。光绪二年(1876),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在任期间,妥善处理了几件涉外事宜。光绪十七年任广西按察使。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起,受命留驻天津办理东征粮台。 战争的进程,使胡燏棻深感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国力差距之甚,遂提议修筑京榆铁路;并上疏清廷,主张以西法操练新军。同年冬,光绪帝采纳了胡燏棻的意见,任命其在天津马厂主持新式练兵。二十一年,移至原淮军将领周盛昆、周盛渤所统领盛军的营地新农镇(今小站)。胡燏棻聘请德国人汉纳根(Hanncken)为教习,军队训练全部仿郊西法,力求从组织、训练、技术、武器装备等方面改变湘淮各军的腐朽落后的状况。所练新军被编成十营,号“定武军”,计有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是年底调任芦津铁路督办,小站练兵则移交袁世凯。 1895年授顺天府尹,上疏言变法自强之要,主张开铁路,造钞币银币,制机器,开矿产,折南漕,精兵裁员,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设学堂,以学西法兴办实业、整训军队。甲午战败,朝野上下痛定思痛,人们纷纷呼吁向西方学习,徐图自强。胡燏棻的上疏奏章,得到清廷首肯并被转发于朝廷上下,流传甚广,其“今日即孔孟复生,舍畜强外亦无治国之道,而舍仿行西法一途, 更无致富强之术”等言论,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反响。二十四年十月,受命筹办京西运销铁路。同年,清廷采纳胡燏棻等建议,对军队进行改革,裁并绿营、练勇,选练新操。二十六年,任关内外铁路会办。在义和团运动席卷全国之时,被指为“通敌”,险遭杀生之祸。三十一年,督办津镇铁路。后任刑部右侍郎。三十二年累迁礼部、邮传部侍郎。同年,卒于任。在天津建有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