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文史动态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重磅新书】吴铮强:《真假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钱塘人物
 
马寅初先生在杭轶事
来源:裘立群  作者:  日期:2010-11-04

马寅初是一位大学者和大教育家,他与杭州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位于庆春路210号的马寅初旧居现已成为马寅初纪念馆。裘立群女士是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在接待观众过程中,又有不少观众饱含深情地向她讲述了许多马寅初先生的动人故事……

马寅初三谢厨师

1957年夏,马寅初携妻子王仲贞到莫干山休假,省市有关领导安排当时在杭州饭店工作的年青厨师小蔡,到莫干山为马寅初夫妇做饭。

70岁的蔡师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至今还是一脸幸福。他说:马先生为人非常谦和,没有一点“大人物”的架子。他印象最深的是,在莫干山十几天的时间里,马先生曾三下厨房,向小蔡师傅道谢。

第一次是小蔡烧了一份清蒸鲈鱼,马先生用餐后特地到厨房找到小蔡说:“我吃的菜是你烧的?烧得好,烧得好!今天的鱼味道蛮好。谢谢!谢谢!”第二次是因为一道炒南瓜的菜。马先生到厨房对小蔡师傅说:“南瓜烧得很好吃。南瓜营养好,又经济实惠,以后可以多吃吃南瓜。”

第三次是马寅初先生在莫干山休假结束,准备回杭州前,又携夫人特地到厨房向小蔡师傅道谢,说:“这些天来辛苦你了,你烧的菜很对我胃口。谢谢!谢谢!”马先生起程返杭了,小蔡的任务也结束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莫干山下山途中,一辆小车在他身旁忽然停住,车窗内马先生、马夫人正在亲切地向他招手。原来马先生看到他在路上走,就让司机停车,让小蔡师傅搭车一起回杭州。

马寅初取名

看上去只有六十来岁、讲一口纯正杭州话的陈观涛先生,原是江苏南通医学院的教授,退休后在一家外企担任高级工程师,还任华东地区经理。2004年8月,他得知马寅初纪念馆在杭州市庆春路马寅初旧居试开馆后,特地赶来参观。他激动地对工作人员说:“我的名字就是马寅初先生取的!”

在纪念馆展厅“共商国是”单元前,陈观涛观看良久,他指着其中一幅照片(那是1954年,马寅初与所有参加全国第一届人大会议的浙江省代表团合影)说:“左侧一位戴眼镜、蓄长须的长者,他是我的舅爷、我父亲的舅舅何燮候。何燮候与马寅初曾是好友……”

67年前,即1937年,陈观涛的父母和他们的舅舅何燮候,曾一起陪同马寅初先生在钱塘江边观潮。当时,陈观涛的母亲刚怀上孩子,闲谈时何燮候提请马寅初为他的外甥陈百忍(后改陈洪)夫妇未来的孩子取个名字。马寅初欣然答应。马寅初站在江边,望着波涛汹涌的钱塘江水,就说:“现在国际形势也汹涌澎湃。我看,若生男孩,就取名观涛,若生女孩,就取名维宁吧!”何、陈三人连声称好道谢。

1938年5月,一个健康的男孩呱呱堕地,他就是“观涛”。两年后,他的妹妹也降生了,她的名字就叫“维宁”。维宁原一直在杭州生活和工作,前两年才随子女去了加拿大。

马寅初与邻居青年

如果你到马寅初纪念馆参观,有时会遇上一位带着眼镜,留着齐耳银发,有着长者风度的老人,他正在为观众热情地讲解。他叫方大章,今年80岁,杭州解放初期时,曾住在马寅初家“竹屋”对面的永静里2号,是马寅初先生的邻居。马老对他的两次谈话使他记了一辈子,尽管命运坎坷,他坚定地按照马老的话做。

1949年8月,时年24岁的方大章从上海迁居杭州,住在法院路永静里2号姨妈(姨妈张静梧,曾任杭州市归国华侨第一、二届委员)家中。当时永静里2号与法院路34号马寅初的住所“竹屋”,仅隔着一条窄窄的马路法院路(后改称庆春路),因此可说与马寅初是“对面邻居”。

青年方大章当时看到的马先生,60多岁,中等身材,不胖不瘦,非常健康。马先生家“竹屋”前有花园,花园前有两扇大铁门。他看到马先生有时汽车接送、有时步行回家。马先生对人没有一点架子,在他家的大铁门前,两次见到方大章,两次与他交谈。

方大章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交谈是在1950年夏天,马先生刚刚从外面回来,看见方大章站在大铁门门口,就微笑着问:“你住在什么地方?姓啥?”方大章一一回答了马先生。第二次,也在大铁门门口,方大章见马先生回来,就叫了他一声“马先生!”马先生已经认识他了,就关心地问:“小方啊,你在哪里工作?工资有多少?今年几岁了?有没有结婚啊?”方大章回答:“我在浙江省油脂公司工作,工资(注:当时是指折实指数)51元,今年25岁,还没有结婚。”马先生接着就说:“小方啊!今后你结婚了,千万要做到‘少生优育’,最好一个,最多二个。目前社会上提倡‘光荣妈妈’和人多力量大的论调不一定恰当。大家都无计划生育,生三五个,甚至更多,全国每年要增加多少人?如若10年,20年以后,累计记数,全国要增加多少人口?况且,现在工薪也不多,以后结婚子女多了,不仅父母苦,孩子也苦。人口越多,国家负担越重……”马先生还说:“我们国家现在还很困难,如大家都能做到少生优育,就是帮助国家承担困难,也是对国家作出贡献。这些简单的道理,你应该懂得。”这次谈话约有半小时左右,马先生最后还谦虚地讲“这是我的观点,供你参考”。

方大章当时很感动,他想,马寅初是名人、伟人,却对我一个邻居小青年这么关心!此后,在现实生活中,他也观察到,孩子多了,家庭经济负担确实太重。如自己工作单位的科长——一个老浙大毕业生,就是因为子女多而带来生活困难,而每逢学校开学前期,因为几个子女缴学杂费,他就得到处借钱负债,使他工作都无法专心致志。方大章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听从马先生的教导。

1953年,方大章和后来到他单位工作的同事——一位美丽贤淑名叫齐颖的姑娘相爱结婚,他俩牢牢记住马先生的话并达成共识,自1955年生下一个儿子后,就不再生育。尽管方大章的儿子后因患肝癌于1993年去世,使方大章老年失去独子,但他无怨无悔。他说:“马老是我一生中最崇敬的人,我为能成为马先生‘新人口论’的忠实实践者感到自豪与光荣。我还要把马寅初先生的科学精神、高尚情操讲给大家听,以尽我的一份绵薄之力。”他主动要求作为志愿者,到马寅初纪念馆展厅,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

方大章先生还讲述了马寅初关心帮助另一位邻居青年的故事,这故事是他的表弟汪文虎(即姨妈张静梧的儿子)讲给方大章听的。那青年名叫汤荣林,与母亲及两个姐姐住在永静里3号,父亲去世后,就靠他母亲摆香烟摊维持全家生活。后来两个姐姐出嫁了,他母亲年纪也大了,又经常生病,那香烟摊就常由儿子看管。1946年左右,汤荣林已经20出头了,马寅初几次看到马路对面的一个小青年,穿着破烂,守着一个小小的香烟摊卖香烟,就知道他们生活困难。有一天,马寅初走到他的香烟摊前,亲切地问:“你叫什么名字?想不想读书啊?”见青年默不出声,他又换了个问法:“你是要读书呢,还是要养家糊口?”青年马上回答说:“我要养家糊口,我母亲年纪大了,又生病……”马寅初说:“好!我给你想办法。”不久,马寅初就给汤荣林介绍到杭州铁路局列车段工作,单位安排他在行李车厢当列车员。汤荣林后来结了婚,有二子一女,生活很安定,一直到1982年退休,1987年去世。他生前曾对邻居说起这个故事,还说要让他的妻子儿女们记住马寅初先生对他们一家的恩情。

马寅初藏书

杭州解放前夕,尤如黎明前的黑暗,国民党垂死挣扎,白色恐怖还笼罩着杭城。特务们对马寅初的刚正不阿一向非常恼恨,但又慑于他的威望,不敢轻举妄动,就在竹屋周围布岗,监视着他的行踪。马寅初通过金融界的朋友,巧妙地转移,成功地保存了自己重要的书籍和资料。

五十多岁的楼先生在参观马寅初纪念馆后说,他的外公、母亲及母亲的外公都曾经先后与马寅初是同行和邻居。外公与外婆的父亲都曾在金融界工作,而且与马寅初在重庆时是邻居,回杭州后,又是邻居。他们不仅十分佩服马先生在经济金融方面的学识和才干,更万分敬佩马先生的刚直与骨气。

楼的外公名叫潘益民,小马寅初12岁(1894年出生),正好亦属马。上世纪30年代后期与40年代前期,马寅初在重庆工作、生活时,楼的外公与母亲就住在重庆沙坪坝。外婆的父亲名陈理卿,曾任浙江兴业银行董事,与马寅初可算是同行中的晚辈(马寅初上世纪20年代初曾担任浙江兴业银行总顾问、中国银行总司券);外公潘益民也在金融界工作,后来回杭还曾担任中央银行杭州分行总经理。因此,三代人都与马寅初是同行和好友。

1947年,马寅初在杭州法院路34号(即“竹屋”)居住,而楼的母亲随外公也回到杭州,他们就住在“竹屋”斜对面的孝女路,正好又与马寅初是相近的邻居,马寅初与他家就常有往来。

1947年5月,马寅初不顾国民党特务威胁写下遗书,应邀前往南京中央大学自治会演讲。其不畏权势、仗义直言的演讲,受到公众的敬佩与爱戴,却使国民党既害怕又恼怒。1948年,马寅初被国民党特务列入黑民单,曾多次险遭毒手。当时,正对着马寅初居所大门对面的法院路32号,就有一家国民党特务机关开的首饰店,表面上专卖项链、耳环、戒指等首饰,实际上是对马寅初进行监视。当时,马寅初对个人生命置之度外,却对自己收藏的书籍和资料非常爱惜。他深知自己随时都有被拘捕或被抄家的危险,为了不使珍爱的书籍资料落入他人手中,遭到毁损,他就分批整理,每次拿三五本夹于腋下,外面穿上长衫,常以晚饭后散步的形式,于夜色中走到孝女路朋友家中“谈天”……而这些书与资料就由楼的母亲收藏在一只大箱子里。据她对晚辈的回忆,马先生一共到她家去过十多次,箱子里收藏有六七十本书籍。一直到解放后,她把这一箱书完璧归“马”——是马寅初亲自到她家把一箱书籍取回的。

相关内容
工书善画两翰林:董邦达、董诰父子 2024-10-30
史话杭州·名人杰士: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 2024-10-30
“浙西高士”吴颖芳 2024-09-24
“自视为一个农民”的校长、教师 2024-09-11
施肩吾:开发澎湖第一人 2024-09-0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