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寿潜(1856-1917),原名震,字蛰先(又作蛰仙),山阴县天乐乡大汤坞村(今属萧山区进化镇大汤坞村)人。少年时在家乡读书,清光绪十二年(1886),入山东巡抚张曜幕,光绪十六年,撰《危言》四卷,阐述自己关于设立议院、精简冗员、学习西法、改革科举、推广学校、开发矿藏、修筑铁路、兴修水利、加强海军等方面的变法主张。光绪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光绪二十年,任安徽青阳知县。到任仅三月,便辞官而去,游历各省,不久入湖广总督张之洞幕。约在光绪二十二年受聘为浙江金华丽正书院山长,在教学上讲求实学。光绪二十五年,任湖州南浔浔溪书院山长。光绪二十九年,官授两淮盐运使,但以养亲之故留居上海,未到任。为推动立宪,光绪三十年,与张骞等商绅一道为两江总督魏光焘拟请立宪奏稿,并致书湖广总督张之洞和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希望他们能利用自身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劝说清政府实行立宪。同年,任上海龙门书院(上海中学前身)山长。光绪三十年为抵制帝国主义侵略,夺回浙江铁路建筑权,倡议集股自办全浙铁路。七月,在旅沪浙江同乡会支持下与张元济等在上海成立“浙江全省铁路公司”,被公推为沪杭铁路总理,发动民间集资,建造商办铁路。清政府被迫允许浙江全省铁路由商民自筑,并授其四品京卿,掌管全浙铁路事宜。在汤寿潜的主管下,浙江建成第一条铁路——沪杭路。光绪三十二年与张骞、郑孝胥一道组建预备立宪公会,会员以江苏、浙江、福建籍人土为多,并以实业、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为核心,汤被推为副会长,并声称该会“以发愤为学、合群进化为宗旨”。同年九月,参加江浙绅民收回路权运动。光绪三十四年,与陈三立共同发起组织中国商办铁路公司,但未达到预想的目标。同年七月,与张骞、郑孝胥联名,致电清政府,要求“以两年为限”,正式召开国会。宣统元年(1909),授云南按察使,旋改授江西提学使,均辞不就。后因痛劾邮传部右侍郎盛宣怀媚外误国被革职。同年,浙江谘议局成立,被推为议长,与张骞、汤化龙等立宪派重要首领发起和组织联合请愿,要求清王朝实行宪政。宣统二年,参与国会请愿活动。同年三月,在上海创办《天铎报》,并附画刊一起发行,宣传立宪派的思想。宣统三年五月,与张骞等上书清廷,要求取消“皇族内阁”。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汤受浙江革命党之邀离沪抵杭。同年11月,杭州新军起义,被举为浙江省军政府都督。随后,联合上海都督陈其美、江苏都督程德全联名通电起义和独立的各省,召开各省代表大会商议成立统一的中央临时政府。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被任命为交通总长,未赴任。2月,改任赴南洋劝募公债总理,遂离沪出国,到南洋凑集款项,以缓临时政府的财政之困。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后,汤即回国与张骞、章太炎等组织统一党,力求挽回残局,汤时任参事。8月,改任浙江铁路公司理事长。1915年,曾致电反对袁世凯称帝。晚年,返回乡里,在大汤坞、欢潭两地创办小学,又发动天乐乡乡民改麻溪坝为桥,使得坝内外之民均可受益,也使延续了几百年的废坝与保坝之争宣告结束。1917年6月6日,病卒。去世后,遗赠民国政府所奖二十万银元,嘱用于浙江教育事业,后用作建造杭州市大学路的浙江公共图书馆馆舍。汤寿潜一生著述甚丰,除《危言》四卷外,尚有《尔雅小辨》二十卷、《说文贯)二卷、《理财百策)二卷《三通考辑要》三十卷及文集若干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