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滚灯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带,流传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是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民间歌舞。 余杭滚灯集舞蹈、技巧、体育于一体,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竞技性的鲜明特征。其9套27个表演动作,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典型的地域特色,展示了中华民间舞蹈杰出的创造力,对探索古、现代民间舞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以及文艺多元化的影响,传统庙会大多消失,滚灯失去了庙会的依托,活动机会更少,再加上滚灯制作工艺传人已所剩无几,余杭滚灯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险。再者,滚灯制作工艺传人已所剩无几。为此,余杭区政府从1998年起举办多期滚灯培训班,在14个乡镇建立滚灯队,先后举办三次全区滚灯大赛和三次滚灯艺术研讨会,采取了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余杭滚灯》获得了全国第十届“群星奖”,但发掘、抢救和保护余杭滚灯的工作仍十分紧迫。 历史渊源 余杭滚灯是汉族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民间舞蹈,流行于钱塘江畔的余杭翁梅一带。据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年9月出版的《中国群众文化词典》第333页“滚灯”条中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楷体三十二韵》诗中对滚灯曾有“掷烛腾空隐, 推球滚地轻”的描述。由此推断,余杭滚灯流传至今应有800余年历史。 由于余杭在南宋时为京畿之地,各种庙会活动频繁,滚灯作为旧时俗节迎会仪仗队伍中必出的特色节目,自然十分盛行。此后数百年间,余杭民间一直把滚灯作为一种吉祥之物、健身之宝、娱乐之器,每逢元宵或庙会(主要是元帅庙会)必会上街表演,因而父传子、子传孙,世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沉寂。1963年,原余杭县临平区文化站负责人张长工首次在原翁梅乡挖掘了滚灯,并组织农民滚灯队上县城参加国庆表演。“文化大革命”中,滚灯活动中断。70年代末,在当时的翁梅乡文化站站 长王宝林组织下,滚灯在浙江省军区司令员视察西安村青年民兵俱乐部时作了恢复性表演;1981年,参加了杭州市元宵节民间艺术大串演,彭真委员长等中央领导到现场观看;1996年,还参加中日传统文化节暨民间艺术大串演。 1997年8月,“余杭滚灯”参加了在浙江举办的全国第六次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现场会“东海明珠”大型文艺晚会演出,荣获金奖。 1998年,余杭把滚灯列为重点特色文化项目,全市50%以上的镇 (乡)建立了滚灯队,共14支(农民、学生、老师、武警等)400余人。1998年和2000年,余杭先后举办两届滚灯大赛,赢得了余杭广大群众的普 遍喜爱。2000年余杭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滚灯)之乡。 1999年,“余杭滚灯”代表浙江省赴北京参加国庆50周年大型联欢晚会;2000年,荣获首届全国“山花奖”广场民间舞蹈大赛“金桂花”奖和全国群星奖。2001年5月12日在央视一套《东南西北中》演出;2004年2 月,应邀赴法国参加尼斯狂欢节表演;同年9月参加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群众文艺开幕式“风从东海来”的大型演出。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专门为余杭滚灯题词:“发展民间艺术,宏扬民族文化。”余杭滚灯已编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2006年,参加全国特色文化广场颁奖典礼演出;2008年,余杭滚灯入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表演,是浙江省唯一入选节目,也是全国各地推荐的130多个节目经层层筛选后入选的20多个节目之一,余杭滚灯在鸟巢向世界展示了风采;2008年11月,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主要活动之一的民间滚灯艺术节表演;2010年2月,出访新西兰,参加当地元宵灯会活动;2010年,多次赴上海参加世博会演出;2011年,应邀参加第七届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演出等等。余杭滚灯深受各地群众喜爱,外地观看人数已无法准确统计,影响面不断扩大。 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余杭滚灯是一项融技巧、力量于一体,集体育、舞蹈、杂技于一身的汉族古老民间舞蹈。 滚灯是一圆形球体,用半公分厚的毛竹片编成,分大、中、小三种,大的直径115厘米,小的95厘米,球的中心装一竹编球形小灯,内燃蜡烛,有红、黑之分。红心球称“文灯”,较轻,黑心球称“武灯”,每只近百斤 重。一般有财力、有人气、有大力士的村落才有资格拥有黑心滚灯。 滚灯既可个人单练(比试力量和技巧),也可集体合演(大、中、小滚灯有机结合)。该民间舞蹈由9套27个动作组成,基本动作有缠腰翻滚、金猴戏球、旭日东升、白鹤生蛋、鹧鸪冲天、蜘蛛吐丝等。表演时按一定程序进行,结尾必是“开荷花”。男子表演一般用一只黑心大滚灯,表演时,人换灯不换,并伴以锣鼓,晚上舞动,十分出彩。 庙会活动中,滚灯往往出现在民间艺术踩街队伍的最前面,因其上下左右翻滚,行人避让,能起到“鸣锣开道”的作用。 余杭滚灯在艺术上有如下特征 1.多样性 ①种类多样:除余杭滚灯的主要代表农民滚灯外,还流传着武术滚灯、女子滚灯、儿童滚灯; ②风格多样:有以男子为主的阳刚型、女子为主的柔美型、男女结合的刚柔相济型; ③形式多样:有男子独舞、对舞、男女集体舞; ④道具多样:有大、中、小型各种滚灯; 2.综合性:集舞蹈、体育、杂技于一体; 3.竞技性:余杭滚灯技巧性较高,每一套动作都显示演员的技能高低,而黑心滚灯可以争抢,既比力量,又竞技巧,体现中华民族的尚武好胜精神。 相关作品及使用工具 服装说明:头扎白毛巾,穿黄色或蓝色镶绿色或白色边窄袖对襟上衣,腰围红或蓝腰带,下身穿黑或蓝色灯笼裤,白色黑布条草鞋,似古代武士样。 道具说明:大滚灯是用12根竹蔑扎成的一只空的球形竹灯,直径约 80—120厘米,大灯内用同样方法编扎一只小竹球灯,小球直径约50厘米,小灯外用红或黑绸包裹,红的叫“文灯”,黑的叫“武灯”。小灯内装有活 动支架,能上下左右旋转,支架上有铁钎,可插蜡烛。大滚灯重25—30公斤。小滚灯直径40—60厘米,制法同上。 滚灯主要价值 1. 宝贵的民俗价值。余杭滚灯以江南农耕经济为基础,以庙会活动为依托,是这一文化类型的典型代表,也是汉族古老民间舞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生动地体现了这一 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 2. 独特的艺术价值。余杭滚灯由舞蹈、体育、杂技三种民间艺术融合而成,既有三者各自的艺术魅力,更有三者巧妙结合所呈现的独特之美,是研究古、现代民间舞蹈的主要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