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特别关注
 
元曲中的杭州(一)——元曲四大家笔下的杭州景
来源:《白云来往青山在》  作者:  日期:2020-12-03

元曲,是元杂剧和元散曲的合称。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两者作为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有区别,也有联系。本文介绍的主要是被称为“大元乐府”的散曲,包括散套、小令。

元曲的兴起,与元代的历史特点有关。元代,随着儒学地位削弱、城市商业繁荣、市民阶层扩大、文人地位下降和人们生存方式多样化,文学呈现出新的风貌。在宋金以来的杂剧、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一批杰出作家参与创作,元杂剧崛起。

元杂剧的兴盛,与元代散曲这一新诗歌形式的繁荣有关。散曲起于民间,其发展有一个过程,从小令到合调,再到套子,然后四五个或者更多的套子形成了杂剧。散曲具有雅俗交融的特点,代表了元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散曲作家的主体是文人,汉族士大夫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关汉卿、王和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乔吉、张可久等。由于有儒学背景的文人参与,使诞生于民间的散曲有了新的气象和生命力。这些著名剧作家和散曲作家,有些来到了杭州,在西湖边留下了散曲作品。

关汉卿像.jpeg

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约生于元太宗时代。他是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家,杂剧代表作为《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关汉卿晚年南游时到过杭州,那时他已70岁,南宋刚灭亡。他的足迹涉及杭州的书会、书坊、勾栏、青楼。他不但会写作,还会演戏,曾有在杭州登台演戏的记载。他与杭州的书会才人广泛接触,对南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关汉卿的《古杭新刊本关大王单刀会》在杭州的书坊刊刻行世。

关汉卿有关杭州的散曲作品中,有《南吕一枝花•杭州景》,通俗生动地写出了他眼中的杭州风物,以及他到杭州后新鲜的感受:

[一枝花]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辏集。

[梁州]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一陀儿一句诗题,行一步扇面屏帏。西盐场便似一带琼瑶,吴山色千叠翡翠。兀良,望钱塘江万顷玻璃。更有清溪绿水,画船儿来往闲游戏。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

[尾]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

描绘出南宋故都“这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辏集”的繁华,以及杭州西湖“水秀山奇”的风光,称赞杭州是“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而在“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中,可以读出些许感叹兴亡的味道。在这位北方汉子的眼中,杭州是“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城中到处是“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每一处都值得写诗句,每走一步都会变换出一扇画屏。还有山色千叠翡翠的吴山、万顷玻璃的钱塘江水、清溪绿水中来往闲游的画船儿、与浙江亭相对的险岭高峰怪石,都堪羡堪题。他在结尾处感叹:纵然有画笔,也描绘不出杭州的如此美景。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他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他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终身未仕。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白朴曾在杭州、扬州一带游历,写有反映杭州的散曲,如描写西湖风景和人文的《永遇乐》:

元辛卯春二月三日,同李敬安提举游杭州西湖。

一片西湖,四时烟景,谁暇游遍。红袖襟楼,青旗柳市,几处帘争卷。六桥相望,兰桡不断,十里水晶宫殿。夕阳下,笙歌人散,唱彻采菱新怨。金明老眼,华胥春梦,肠断故都池苑。和靖祠前,苏公堤上,漫把梅花捻。青衫尽耐,濛濛雨湿,更著小蛮针线。觉平生,扁舟归兴,此中不浅。

白朴的《[越调]天净沙•秋》,是写景抒情的小令,表达了他的志向: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落日晚霞映照着孤寂的村庄,淡淡的炊烟里一株老树上蹲缩着乌鸦,远处一只孤雁南飞掠过天际。一副萧瑟凄冷的景象。孤单的鸿雁飞到南方,那里的秋景怎样呢?山清水秀,经霜的白草、变红的树叶、金黄的菊花,依然色彩斑斓。在色彩、冷暖的反差中,寓有作者的向往。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他写的小令名作《[越调]天净沙•秋思》,被誉为“深得唐 人绝句妙境”的“秋思之祖”,脍炙人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中年进士及第后,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写有《[双调]新水令•题西湖》,既有对杭州“锦绣钱塘富贵家”的赞叹、对西湖景色的描写,也有对世事变迁的感叹和对功名富贵的幻灭之感,以及对大自然和湖上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在西湖过隐居生活的意愿:

四时湖水镜无瑕,布江山自然如画。雄宴赏,聚奢华,山景本无价!

[庆东原]暖日宜乘轿,春风堪信马,恰寒食有二百处秋千架。向人娇——杏花,扑人衣——柳花,迎人笑——桃花。来往画船游,招飐青旗挂。

[枣乡词]纳凉时,波涨沙,满湖香芰荷蒹葭。莹玉杯,青玉斝,恁般楼台正宜夏。都输他沉李浮瓜。

[挂玉钩]曲岸经霜落叶滑,谁道是秋潇洒,最好西湖卖酒家,黄菊绽东篱下。自立冬,将残腊,雪片似江梅,血点般山茶。

[石竹子]锦绣钱塘富贵家,簪缨画戟官宦衙,百岁能欢几时价?可惜韶华过了他!

[山石榴]橹摇摇,声嗟呀,繁华一梦天来大。风物逐人化,虚名争甚那?孤舟驾,功名已在渔樵话,更饮三杯罢!

[醉娘子]真个醉也么沙,真个醉也么沙,笑指南峰,却道西楼——真个醉也么沙!

[一锭银]欲赋终焉力不加,囊箧更俱乏。自赛了儿婚女嫁,却归来林下。

[驸马还朝]想象间神仙宫类馆娃,俯仰间飞来峰胜巫峡。葛仙翁、郭璞家,几点林樱似丹砂。

[胡十八]云外塔,日边霞,桥上客,树头鸦,水亭山阁日西斜。哎,老子醉么,宜阆苑泛浮槎。

[阿纳忽]山上栽桑麻,湖内寻生涯;枕头上鼓吹鸣蛙,江上听甚琵琶。

[尾]渔村偏喜多鹅鸭,柴门一任绝车马。竹引山泉,鼎试雷芽。但得孤山寻梅处,苫几间草厦;有林和靖是邻家,喝口水西湖上快活煞!

马致远应卢挚之邀写的《[双调]水仙子•和卢疏斋西湖》,写西湖春天的景色:

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煞睡足的西施。

三月的西湖风和日暖,穿着锦衣绣裳、骑着高头大马的游人在春风里游玩。湖滨和画船上传来管弦之声,掠过湖面,飘入花市,融进莺声,只有知音才能领略如此乐境。西湖是个宜歌宜酒宜诗的地方,就像美人西施,远处一抹青山如她深翠的眉毛,近处如烟的柳丝,像她蓬松的头发。这不正是刚从深睡中醒来、神采奕奕的西施姑娘吗?

马致远的《[双调]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写西湖夏天的风景:

采莲湖上画船儿,垂钓滩头白鹭鸶。雨中楼阁烟中寺,笑王维作画师。蓬莱倒影参差。薰风来至,荷香净时。清洁煞避暑的西施。

他通过湖上画船、垂钓人、烟雨中楼阁寺院、水中蓬莱倒影等景物的描绘,以及湖风吹来的荷香,呈现了绚丽的西湖夏景。“笑王维作画师”,是以唐代著名山水画家王维作反衬,说与西湖的自然美景相比,王维笔下的山水画也暗然失色。各种画面和趣味,都展现了西湖的宁静凉爽优美。夏日的西湖就象是刚出浴的西施,美丽清洁。

马致远《[双调]拨不断》,写钱塘江、富春江景观,内含对世事人生的感悟:

浙江亭,看潮生。潮来潮去原无定,惟有西山万古青。子陵一钓多高兴,闹中取静。

浙江亭,在杭州钱塘江边,唐代以来就是杭州人观潮的胜地。潮来潮去没有定数无法控制,只有江边的西山万古长青。严子陵钓台在富春江边,东汉严子陵拒绝刘秀的征召在此隐居垂钓。“闹中取静”是点睛之笔,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闹即进取功名,静是修养身心。作者由潮涨潮落的自然现象,联想到人生的进退得失。

郑光祖生于至元初年(1264),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襄汾)人。钟嗣成《录鬼簿》记载,郑光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任杭州路吏而南迁,主要活动在杭州一带。他一生从事杂剧创作,写有《倩女离魂》《㑇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等杂剧,周德清《中原音韵》把他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列,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即戏曲演员联系密切,作品通过伶人传播,在民间有广泛影响和声誉,伶人尊称他郑老先生。他死后,由伶人葬于杭州灵隐寺。他与杭州有关的散曲有《[双调]蟾宫曲》:

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塘。风入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曲写梦中与情人幽会,醒来后又思念她。午夜醒来,见窗半掩,想起幽深的梦境有些迷茫,好像苏小小的歌声刚停歇,又像才与神女欢会在高唐。月光照着纱窗,夜风透过疏朗的窗,吹入轻罗帐,使帐内孤寂的人清爽。追忆梦境,仿佛又见她着梨花一样素雅的淡妆,好像闻到了她兰麝般的余香。这都唤起了对她的思量,要想不思量,又怎能不思量!表现了对情人一往情深的相思。

相关内容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台 2024-12-1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