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学术纵横
 
张剑光 | 传承中求变化:唐五代江南县城的空间规模和结构(三)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剑光  日期:2021-03-15
县城内为发展交通而建造桥梁,在江南是十分多见的。常州义兴县的长桥,东汉时始建,唐永泰间及之后曾有二次维修,唐末由于战争而烧毁。南唐末年,“戊辰岁,冬而栽,明年暮春而毕,长五十步,广七步,对县楼而直出,跨荆溪而横绝”。觼訆訙)该桥修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是南唐政府直接拔经费修建的,大桥横跨荆溪,“在县南二十步,……东西四十尺,南北二百五十尺”。再比如越州诸暨县的通远桥,《嘉泰会稽志》卷一一云桥在“县南六十步,唐大历中建”。义津桥,“在县南二百步,唐天宝中县令郭密之建”。太平桥,《浙江通志》卷三六引《于越新编》云:“在县东门外,旧为浮梁。”引《诸暨县志》:“唐大历中建。”可知这是一座浮桥。明州慈溪县的聪马桥,《宝庆四明志》卷一六云:“有屋三间,在县南一里。唐开元二十六年令房琯建。先是琯为监察御史,故邑人以是名之。”桥建在慈溪江上。德星桥,“县西南二里半,有屋二间,南北有亭,唐贞元九年建,以密迩太宝山,名大宝桥,后改今名”。这二座桥的上方均建有房屋数间,而且德星桥两端还建有亭子,可知桥建造得较为考究。丽泽桥,《嘉靖浙江通志》卷一〇云:“在县前上横街,唐开元间建。”桥梁是交通建设的重要内容。修造桥梁,既使得各县城河道得以畅通,方便了水上交通,又保持了陆上道路网的四通八达。在河流被引进城墙后,要保证城区交通仍然作为一个整体,就只能通过大量建设桥梁的办法来实现。桥梁修造,可以让我们看到唐五代江南人民在县城建设中所作的努力。


江南独特的地形以及水资源的异常丰富,往往会在县城建造时恰如其份地安排河道、湖泊、池塘等元素,这既是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同时也是江南县城建设的一种特色。如唐代嘉兴县城中心地带,有湖泊的设置。《至元嘉禾志》卷四《湖泖》:“天心湖一名天星湖,在县东五十步。”又该书引《旧经》云:“其池东西二十四丈,南北阔五十四丈,池口阔五十四丈。”县城中安排的湖泊,与城内外的水道相贯通,作为水系的一部分。也有县城将湖泊安排在城外的,但与城内水系连成一体。睦州寿昌县东有一名为西湖的湖泊,离县城不远,位于彭头山西,阔二百四十步,唐昭宗景福二年县令戴筠开,“蓄新亭坂之余水,东开暗沟五百余丈,引湖水从东门出,溉东郭之田”。位于城西的湖泊,开暗沟穿城而过,用于灌溉城东的农田。

江南县城不但要提供给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条件,而且还要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县城在建设时已注意到绿化环境,进行一定的园林建设。园林是江南文化的一种特色,体现出了县城建设时的文化关照,这在以前是很少见到的。不过史书记载时,对城内的园林很少涉及,相反对城四周的园林有不少介绍。位于县城周围的园林实际上是城市整体建设的一部分,反映出了江南县城建设上的一些特点。如余杭县南五里的南湖中,唐县令卢鹏建鼇亭,“以为游赏之处”。《咸淳临安志》卷八六《园亭》云:“鼇亭:晏元献公《舆地志》云:在县南五里,唐贞元初县令卢鹏建以为游赏之地,在南湖中山上,故曰鼇。”湖边还有放龟亭:“旧在县南五里,其地居山带湖,巨石坐起,有类龟形。唐贞元中令卢鹏创,号放龟亭。”再如临安县南二里有桂芝馆,为大中年间县令陈思复建造。常州无锡县的惠山地区,在唐代成了重要的园林景区。望湖阁坐落在惠山寺北,在阁内可以眺望芙蓉湖。李公书堂在惠山,是李绅年轻时的读书之处。敬澄为无锡县令时,“疏泉引瀑,以增胜惠山”,对惠山风景区进行全面整理,疏导泉源,使惠山有了动态的瀑布。义兴县的荆溪是常州的又一风景区,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前去游玩。唐修筑的阳羡馆座落在荆溪河畔,而水榭建在溪北,杜牧曾在此居住了很长时间。


五、余论


当城市史的研究成为一股潮流时,人们的眼光较多地关注大中型城市,而对县城这种小城市的发展往往不太重视,但我们不得不说江南的县城是江南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基础部分。江南县城在分布上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密度,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的积淀,大中城市的发展程度肯定是有限的。苏州、杭州、越州等大城市的发展,其前提是有了相当数量县城的建立,以及县城在政治、经济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此,从江南县城的面貌上,是可以看出江南城市,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足以反映出江南社会发展的区域特色。

江南县城的数量,在唐五代时期总体上维持在70个左右,县城的地理布局相对而言是比较合理的,是江南经济对基础城市需求的反映。当然,与后代相比,唐五代时期县城的地理分布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性,比如平原地区分布密度较高,而丘陵低山地区分布密度相对较低。随着唐末五代人口的不断迁入,浙南的山区设立新县城开始有了新的需求。总体而言,江南县城的设立是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唐中前期,新县城设立较为集中,原来一些地广人稀的区域通过设立新县受到政府的有效控制。

隋唐五代江南县城的规模,与前朝相比,未见有太大的变化,因为大体而言,县城的规模是受行政等级决定的。从目前的记载来看,大多数的县城在二里左右,超过三里的县城是比较大的。至于出现一些三里至六里的县城,甚至最大达九里以上的大县城,恐怕都是有特殊原因的。

江南县城一般是有城墙的,唐朝新修的城墙高度常见的在一丈二尺至一丈五尺之间,厚度在一丈左右。中唐以后,由于政治和军事形势的变化,修建城墙的县城越来越多。部分县城在城墙外有护城河,在客观上沟通了县城的水系,但更为最重要的是保护了城区。县城通常会根据道路交通、军事防御和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城门的具体位置,一般以四门最为多见。县城的城门上建有城楼,高高的城楼能使周围百姓从很远处就看到县城的具体位置。江南也有一些县城是没有城墙的,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比较凶险。

唐代江南县城中普遍实行坊制,坊与坊相邻。县城中的建筑,以县政府为核心向四周延拓。县城中设有商业经营专门区域的市,一般规模不太大,建在县城的主要河道边,水陆交通运输十分方便。部分县,设两市的格局,相对而言这些县的商业比较繁荣。县城中坊与坊之间,有四通八达的道路供人们来往。县城内有河道穿越,往往与护城河构成一个相互贯通的河道水系。县城内部建有众多跨越河流的桥梁,这是江南县城建设的一大特色景观。江南县城不但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而且已经朝着提供一种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而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增长,县城在建设时已注意到城市需要美化环境,因而部分县城有园林建造。

总之,江南县城在总体格局上没有太大的突破,但在城市建设上反映出一定的区域特色,显示出江南在经济上发生的一些时代变化。


作者张剑光,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注释从略,完整版请参考原文。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胡斌:皇权的虚与实:宋孝宗朝的两宫体制运行 2024-12-18
元代马哥孛罗诸外国人所见之杭州 2024-12-10
吴钦根|谭献与章太炎交游始末考 2024-12-04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观念 2024-11-19
吴铮强:“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辨 2024-11-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