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巩亭位于教七前下沉小广场,正方形,平屋顶,现代建筑造型。柱身悬挂有原校党委书记张浚生撰写的楹联:“肝胆照日月奇冤难雪,风范沐桃李浩气长存”。1997年百年校庆时,为纪念原浙江大学训导长、政治经济学家费巩烈士,由费巩女儿费盈如女士等捐资修建。2005年厅内新增费巩铜像。
比较政治学家。1933年起任教浙大,先后任政治学和经济学教授。担任训导长期间,为改善学生晚自修照明条件,设计了被同学们广为称赞的“费巩灯”。他追求民主,被当时的教育部列为需要“特别注意监视”的人。1945年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不幸遇害,年仅40岁。 费巩于1905年9月16日出生于苏州长庆里,祖籍吴江同里。费家为吴江望族,祖父费延厘,为同治四年 (1865) 进士,翰林院编修。父亲费树蔚,少年英俊,过目不忘,被称为奇才,19岁中秀才,曾担任河南地方大员,后经商办企业。吴中名士吴大澂欣赏其才华,将七女儿吴本静嫁给费树蔚。费树蔚育有三男一女,老二费福熊,字香曾,后改名费巩。
费巩13岁时和他的哥哥费福焘一起到上海,进了南洋模范小学读书,后进复旦大学附属中学,1923年进入复旦大学政治系,1928年赴法留学,次年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
“九一八”事变后,费巩从牛津大学毕业,转道苏联回国,他看到挂着日本国旗的船只在海面上肆意横行,悲愤至极,将自己惟一的西装抛入大海,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费巩, 寓意“固我国土”。
回国后,他最初在中国公学任教,并兼授复旦大学一些课程。1933年秋,应复旦校友、浙江大学校长郭任远之邀请, 费巩受聘于浙江大学,任政治经济学副教授并兼注册课主任,此后一直在浙大任教,直至1945年遇害。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浙大西迁,费巩携全家由杭州逃难上海,安顿好家人后,毅然辞别家人,跟随浙大踏上艰难的西迁征途。
1938年浙大迁到宜山后,学生们生活十分艰苦,有的学生患了病,由于缺医少药而不治身,亡费巩看到后心情很是沉痛。他给竺可桢校长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被称为“香公奏议”的五点建议: 关心健康、宽大贷金、行政改进、减轻功课、言论自由,并提出推行工读之主张,竺校长一一采纳。
1940年7月,浙大训导长姜琦因站在学生爱国运动的对立面上而被学生赶下了台。浙大一时间没有了训导长。这时, 竺可桢想到,费巩是最合适的人选,“三顾茅庐”请费巩出任。费巩以“不参加国民党、不领取训导长薪酬、把省下的钱用于改善学生生活”为条件,遂同意就职。
费巩首先积极推行和改进导师制,发表《施行导师制之商榷》、《施行导师制之我见》等文章。他主张教师不能只管学生学业成绩, 更要重视品性德行的培养。他身体力行,诲人不倦,既作学术的传授,又告以种种做人的道理,与学生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所以费巩在校期间,选他做导师的学生最多,一期多达50 余人。
浙江大学西迁时期,条件艰苦,学生用的植物油灯光线弱,不耐风,且有浓烟,严重影响学生视力。竺可桢校长请束星北、杨守珍两位教授改良设计植物油灯。他们在废弃的铁香烟罐放上植物油和灯芯,加盖玻璃灯罩,并在罐子上戳了许多小孔,还设计了铁片用来导热,这样一来,油灯既明亮稳定又不会有浓烟。
费巩任训导长后,为了推广改进油灯,保护学生视力,用自己的津贴,订做了八百多盏油灯,让学生领用。从此西迁途中的浙大学子夜晚就能在比较明亮和稳定的灯光下看书、做功课。同学们把它亲切的成为“费巩灯”。
费巩在担任训导长期间,同时还创办了《生活壁报》,批评时弊,关心国事,撰文不接受任何审查和限制,作者姓名绝对保密,成为了合法斗争的阵地,被称为浙大的“民主墙”,深得人心。在费巩遇难后,学生们为了纪念他将其改名为《费巩壁报》。
1931年9月,费巩刚回到国内,上海民智书局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此书提出了“民仆”的主张,即政府工作人员应为人民的仆人,为人民效劳。他针对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指出中国的官员们“俨然以民之父母自居, 进而剥削之鱼肉之”,“民国以来,号称维新,而政界之恶浊腐败,甚于往昔”,大胆地抨击当时国内的腐败统治。
1933年,世界法政学社出版“世界法学丛书”,收入了他23万字的新著《比较宪法》,“既欲取法异国,以制吾宪,所谓取人之长,去人之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则于其典章制度,当先下评估,乃能知其利弊,衡其优劣。”
1943年,以蒋介石名义出版的《中国之命运》,核心是宣传只有国民党能救中国,鼓吹法西斯主义,污蔑共产主义。费巩撰写《容忍敌党与开放舆论》等文章予以回击:“宪法颁布后,中国仍未踏入宪政时期。名为宪政,实为独裁。”
1944年2月起,费巩连续发表文章猛烈抨击国名党的腐败统治,要求废止国名党一党专政,此外还多次公开演讲,申明自己的政治主张。蒋介石等国名党当局对费巩十分忌恨。
1945年3月5日,费巩在去讲学的途中,在重庆千厮门码头遭国名党特务秘密绑架,终被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年仅四十。
1978年9月5号,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次年浙大隆重举行纪念会,又年安放衣冠冢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正厅,供人民瞻仰,师生铭记。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