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街的起点和宁门是南宋皇城的北大门,约在今凤山门址之稍西。《梦粱录》说御街即自“和宁门杈子(警戒设施)外至观桥”。观桥以北不算御街,没有商市。由观桥折西至新庄桥,应是南宋笔记中的观桥大街,并未称其为御街或西御街,尽管皇帝大驾要经此来回。所以御街的实际起讫点,按现在公交车的站点,自南至北依次为凤山门、严官巷、太庙、鼓楼、河坊街、羊坝头、官巷口、平海路、众安桥、观巷,共十站,时称“十里天街”。
宋高宗在景灵宫动工时就考虑到御街的宽度。他说:“将来郊祀诣景灵宫,可权宜乘辇。此去十里,若乘辂则拆民居必多。”(《中兴小纪》卷三十一)“辇”其实就是供皇帝乘的轿子,“辂”是皇帝专用礼车,用四至六匹马拉。以辇代辂,等于节约了一半以上的路宽,减少了一半以上的拆迁量与拆迁户。宋高宗宁愿降低自己出行的规格,以减少扰民的程度,这在封建社会是不多见的。
对于御街的宽度,曾有天方夜谭式的表述,说御街在路的中间,左右是绿化带、水渠、百姓步行道,“宽二百步”,……。其实《临安两志》中说到绍兴二十八年(1158)皇城东拓十三丈,就明确提到内七丈为民居,五丈为御道,宋五丈即15米稍多。1988年严官巷出土了一段御街,其宽为15.3米,与史载不谋而合。这段出土的御街纵分为三,中为主道,两侧各为辅道,街面为香糕砖竖砌,街面既无绿化带,也无水渠。
由于《梦粱录》曾说“杭城街巷皆铺石板”,人们皆认为御街街面是青石板铺成的,不料与严官巷出土实况全不相符。但古人为何要记下石板铺筑的“假信息”呢?笔者以为,这种青石铺筑的路面应确实存在过一段时间,后来可能出于某种原因才改用了香糕砖。我们今天看到的“南宋御街”街面铺的是石板,整治之前是沥青路面,再往前追溯到清末民初,又是青石路面,难道我们能以今天的路面就一口否认曾经的事实吗?
根据御街各区段不同的功能,可分为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