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吴越地区自黄巢起义至纳土归宋的百年间,长期处于割 据自立的境地,但吴越地区的士人仍然绵延不绝地参加科举考试,百年 间有近五十人科举及第。这批科举士人面对五代纷乱的局面,作出了各 自的选择,在五代十国政坛各有其身影,为南方各割据藩镇从藩镇体制 走向文质化提供推力,为南方地区在两宋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五代十国 吴越 科举 唐王朝在内忧外患中不断丧失活力和权威,愈发走向没落。875年爆发的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更给予唐王朝致命一击,脆弱的内外平衡被打破,王室的威信荡然无存,原本就蠢蠢欲动的藩镇更加离心离德。原本唐朝中央有较强控制力的南方贡赋藩镇也蠢蠢欲动,地方土豪势力崛起,“秦彦据宣、歙,刘汉宏据浙东,皆自擅兵赋,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江淮转运路绝,两河、江淮不上供,但岁时献奉而已。① 随着唐帝国的日趋衰弱,科举考试也愈发沉闷,不复当年人才辈出的蓬勃气 象。寒素士人难有岀头之日,进士科被高门子弟把持。吴越地区在唐后期文教大 兴,科举官僚不绝如缕,出现了许多东数代进士及第的显宦名门。但到了晚唐五 代,科举考试虽然按期举行,但吴越士人应举者已经大幅减少。在战乱纷扰的大 环境下,吴越科举士人对唐王朝的忠诚也难保证,或隐居不岀,或为藩镇所用,最 后成为了各割据政权的从龙之臣。唐末及五代十国是武人称雄的世界,兵强马壮 者为王。原有的文官体制让位于军事体制。作为文官体制的基础与核心,科举制度的地位也被削弱。不仅无法正常按时举行,中举人数也在下降,科举士人的命 运也更为坎坷。 虽然唐末五代割据形式已经形成,907年梁代唐后,广大南方地区的割据藩 镇更是纷纷自立称王,各据险而守。但彼此之间的交流没有断绝,仍然“岁时献 奉”,钱镠更是“自唐朝,于梁室,庄宗中兴以来,每来扬帆越海,贡奉无阙。”②随着 贡品入中原的还有贡士,虽路途隔绝,科举的地位也不同往日,但浙东、浙西的士 人仍然有许多投身其中,在科举中表现优异。 本文统计自黄巢起义(875年)至吴越国纳土归宋(978年)百年间吴越地区所 出科举士人,考察该群体的特征,并分析其出仕的选择。深入探讨这一士人群体 与五代十国政治局势的密切关联,尝试寻找唐宋之际传承与变迁的线索。
浙东、浙西节度使原本属于贡赋型藩镇,自黄巢之乱后,唐中央对两浙的控制 力就已遭极大削弱。在战火绵延的局势下,仍有众多的吴越地区科举士人能够来 长安参加科举,一方面是科举对各地士人仍有吸引力,仍以参加科举,进而出仕为 官为主流。另一方面,安史之乱以后人口迁徙更加频繁,杨钜、杨注家族自称为弘 农杨氏后人,世系已不可考。杨收之父杨遗宜时“客于苏州……因家于吴。”③随着 杨收兄弟先后进士及第,杨氏家族遂迁往两京。陆扆原为吴郡人,“徙家于陕,今 为陕人。”④唐代官僚出仕后,虽各处宦游,但大多在两京安家,呈现出官僚家族中 央化的趋势⑤,由于这些家族的子弟生活在两京,受社会动荡的影响小,因此可以 就近参加科举,因此吴越科举士人仍然保有一定数量得以科举及第。该时期32 年内,吴越地区共有28人科举及第,是自黄巢起义至吴越纳土百年间最多的一个 时期” 907年朱温废唐,建立梁国,自此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而代承袭唐朝的选 官制度,科举考试照常进行。《文献通考》卷30《选举考三》“五代五十二年,期间 惟梁与晋各停贡举者二年,则降敕以举子学业未精之故。至于朝代更易,干戈攘 抢之岁,贡举未尝废也”然每岁所取进士,其多者仅及唐盛时之半,土宇分割,人 士流离,固无怪其然。”⑥ 一些不奉中原正朔的割据政权也不同程度的开过贡举,其中南唐由于经济发 达文化繁荣,其贡举制度在诸国也最为完善。即使奉中原为正朔的割据政权,也 通过辟举等方式挖掘辖区内的人才资源。《台州府志》卷21载张质、叶景泰、蒋勋、 王尚书、郑容皆由辟举入仕,其中叶景泰更是官至太傅。所以五代时期,赴中原应 举的人数下降,科举士人的素质也不复如前,科举士人走向在地化。 进入五代之后,吴越地区北上应举的士人数量下降,但在五代前期,仍然零星 存在,因为士人入贡是联结吴越与中原王朝关系的一种手段。钱镠为吴越国定下 了“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⑦的战略。面对来自北方吴、南唐的强大压 力,也促使吴越国需要依靠中原王朝的支持。入贡是吴越国释放善意的手段之 一,随着贡品被送入中原的,还有贡士。皮光业即“命入贡京师,梁后主特赐进士 及第。”⑧显然中原王朝也将之作为笼络吴越钱氏的一种手段。但皮光业之后,吴 越地区科举士人无比稀疏,一方面是吴越挖掘自身内部的人才潜力,另一方面是 吴越政权逐渐稳定,对中原的态度也日渐疏离。 到五代结束,北宋建立后,吴越地区北上参加科举的数量又开始增加,18年 间有10人科举及第。北宋对南方强大的压力迫使吴越需要向北宋示好,而士人 入贡则是隐晦而巧妙的手段。 唐后期南方地区文教大兴,各州相继有士人科举及第。而苏州、越州作为吴 越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在科举士人的数量上自然占有优势。杭州虽然在五代时 成为吴越国的首都,但在文化上并非如此,科举士人的数量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开运四年(947年)吴越击败军阀李弘义而控制了福州,直至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北宋吞并吴越、占领福州为止。而福建地区在唐后期即科 举大兴,所以在归属吴越国的31年间,福州地区亦有7人科举及第。
随着科举官僚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稳固,尤其是进士及第几乎成为高官 显宦的“标配”出身,“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 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⑨科举考试事关个人与家庭的前途与地位,无论寒素士 人还是高门子弟皆以科举出身,尤其是进士及第为追求,“孤寒”与“子弟”的竞争 几乎绵延整个唐帝国后期政治舞台。黄巢起义对唐王朝可说是致命一击,但作为 维系政府运作重要制度支撑的科举考试仍在正常运行。虽因战乱或政争而有所 改易,例如中和元年至三年(881-883年),长安被黄巢攻陷,僖宗南奔,所以改在 蜀中考试;光启二、三年(886-887年),因李克用、王仲荣兵乱,僖宗奔凤翔,科举 改在凤翔放榜文。唯有昭宗被宦官劫持至凤翔的天复二、三年(901-902年)科举 停罢。晚唐中央仍在利用科举考试网罗人才,维持正常的机制运作。但在晚唐科 场,长期存在的“子弟”与“寒素”之争却逐渐淡化,高门权贵子弟在科举中的优势 确立,寒素士人往往困顿科场,“咸通乾符之际,豪贵塞龙门之路,平人艺士,十攻 九败。”⑩高门子弟凭借父祖建立的人脉与威望在科举中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孤寒 士人即使有真才实学也难在科场出头。贞元、元和以来科举考官奖掖孤寒的佳话 不再合时宜,导致大批才学之士或效力藩镇或隐居不出,唐王朝也最终走向终结。 吴越所出科举官僚中,多数为原科举家族后裔: 钱珝为钱起之曾孙,进士及第后,在昭宗时任中书舍人。 杨钜、杨注、杨凝式为杨收家族后裔。杨钜为杨收之子,先后任知制诰,充翰 林学士,拜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杨注为杨严之子,登第后任考功员外郎、刑部郎 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迁户部侍郎。杨凝式为杨涉之子,历仕后 梁、唐、晋、汉、周五代,官至太子太保。 陆扆曾祖澧,位终殿中侍御史。祖师德,淮南观察支使。父鄯,陕州法曹参 军。陆扆登第后曾充翰林学士,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吴融之祖翥,有名大中时,观察府召以署吏,不应,帅高其概,言诸朝,赐号文 简先生。吴融登第后为左补阙,以礼部郎中为翰林学士,拜中书舍人。 吴蜕之父可信为唐定州虞唐县令,吴蜕登进士后,任镇东军节度掌书记、右拾 遗,累官礼部尚书。 归蔼曾祖登,祖融,父仁泽,位皆至列曹尚书、观察使。归蔼进士登第后,编历 三署。沈颜为沈传师之孙,进士登科后,授校书郎。 冯群玉曾祖冯宿,历任知制诰、中书舍人,终官剑南东川节度使。父涓,连中 进士、宏词。 唐末吴越科举士人中,大多有家世背景,其中有七人出自所谓词臣家族(或本 人担任词臣)。所谓词臣即承担制诰或起草中央重要文书的官僚,尤其以知制诰、 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为代表。词臣及其家族接近中枢,历职清要,积攒了深厚的 文化与社会资本,使这些家族拥有坚韧的生命力。⑪ 而寒门士人则往往屡试不第,罗隐是晚唐五代杭州所出著名的文人,其出身 贫寒,才华横溢,却困顿科场,十试不第。最终东归返乡,成为吴越王钱镠的幕友, 其生平事迹非常具有代表性。 罗隐是新城人,属杭州辖县,梁开平初改新城为新登(现杭州市富阳市城阳 镇)。“祖知微,唐福唐县令。父修古,因开元礼……(罗隐)少能诗,与族人虬、邺齐 称,时人谓之三罗。”⑫可知罗隐出身下层官宦之家,罗氏在新城当地亦为豪族。 罗隐以文学见长,学成后赴京应举,自二十六岁至四十六岁二十年间前后十 次应举,却始终未能如愿”尽管罗隐以极高的热情投身场屋,但无奈势要公卿子 弟在科场中占据了天然地优势,像罗隐这样的寒素士人难有出头之日”自中唐以 来,科举士人向公卿名士投送诗文,以期提升声望,获得推荐”罗隐也深谙此道, 为了在科场中期中取得突破,罗隐不断向公卿名士十谒行卷,由此结识了一批高 官显贵。宰相令狐绹就对罗隐颇为赏识,乃至其子令狐滈进士及第后罗隐写文祝 贺,令狐綯竟言“吾不喜儿得第,喜得罗公一篇耳。”但罗隐的声望却未能转化为科 举的助力,可见此时场屋对寒素士人之严苛。 而罗隐的科场经历在晚唐绝非个例。罗隐好友顾云为鹾商之子,亦曾科举落 第,罗隐写诗劝慰,亦抒发对科举不第的愤懑;陆龟蒙虽文采斐然,但亦科举不第, 归乡隐居,罗隐有《寄陆龟蒙》相赠。杜荀鹤早有诗名,与罗隐心心相惜,也曾不第 而隐。章碣与罗隐是知心好友,在章碣赴举时赠诗“苹鹿歌终别酒催,粉闱星彩动 昭回,久经罹乱心应破,乍覩升平眼渐开。顾我昔年悲玉石,怜君今日蘊风雷。龙 门盛事无因见,费尽黄金老隗台”,借以抒怀。黄滔对罗隐甚为推崇,常有唱合, 滔亦在科场困顿多年,乃至有“咸通乾符之际,龙门有万仞之险,莺谷无孤非之燕” 的感慨。还有方干,困顿科场,郁郁不得志,罗隐有《题方干诗》。在昭宗“颇为寒 进开路”的政策下,顾云、陆龟蒙、杜荀鹤、章碣与黄滔虽久困科场,却也最终金榜 题名。而方干则与罗隐一样,终身未能及第。晚唐浙东还有章鲁封“有隽才,少与 罗隐齐名”,亦是频举进士不第。可见晚唐以来,中央政府虽极力保持科举考试 的正常运作,但一来战乱纷纷,士人入贡的数量有所下降。即使如罗隐这般怀有 极大热情的士人,依然对科举怀有极大的向往。但科场已被势要高门所把持,寒 素士人更难出头。广明之后科场形势有所转折,公卿权贵在广明之乱中遭到极大 打击,再加上昭宗有意录用寒士的政策,给了一部分寒门士人出头的机会,但终究 难与世家子弟竞争。 在唐后期,藩镇幕僚已经成为入仕捷径,升迁更是迅速,因此未或出身者只能 在藩镇幕府中充任下层幕僚。但到了黄巢起义后,朝廷秩序已经混乱,原有的不 得奏请乡贡进士入幕的禁令也被无视。藩镇节帅也不再恪守陈规,为了发展个人 势力,不遗余力招揽人才,未及第者入幕充职更为常见。 罗隐虽屡试不中,但声望日隆,所以各藩镇节帅将其奉为上宾。咸通五年罗 隐落第后东归,在大梁拜谒了宣武节度使郑处诲;咸通七年,拜谒鄜坊节度使窦 浣。此时罗隐尚以科举为业,拜谒这些高官也以行卷为主,意在抬高声望,并未进 入他们的幕府。在经历数次科场失意后,罗隐名声已极高。人到中年,开始为生 计着想,方才投身幕府,从而步入仕途。咸通十一年,罗隐首次出仕,投入湖南节 度使于瓌幕府,任长沙县主簿,但旋即告假,并未久留。咸通十四年,前往扬州,投 身淮南节度使李蔚幕府,仍未能安定下来,时常各地出游,一路会见友人,拜访高 官,后长期隐居池州。中和十年投身镇海节度使周宝幕府;光启三年离开润州拜 谒淮南节度使高骈,但高骈已年老昏聩,罗隐写诗嘲讽。恰于此时钱镠在杭州立 足,招揽罗隐,于是东归故乡,至此安定下来。罗隐于咸通十一年投入湖南节度使 幕府,首次出仕,此后辗转各个节帅之间,始终未能在乱世中觅得一方安稳之地, 直到五十五岁东归杭州,方才安定下来。 罗隐的经历几乎是晚唐科举士人的缩影,罗隐等落第士人只能委身藩镇。晚 唐藩镇节帅对招揽人才是极度渴望的,《旧五代史》称:“广明大乱之后,诸侯割据 方面,竞延名士,以掌书檄。”⑮晚唐浙东士人,即使及第进士,仍通过入幕藩镇步入 仕途。如吴蜕“释褐镇东军掌书记”⑯;吴融在韦昭度讨蜀时,被表为掌书记;徐延 休在进士及第后,“枢密使蒋元晖辟(徐延休)为僚佐,延休恶其人,弃去,依钟传于 洪州。”⑰当唐王朝中央陷于混乱,这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的官僚只得另寻它途,托 庇藩镇几乎成了士人的共识” 当唐王朝的灭亡不可避免之时,身处局中的士人几乎无一幸免卷入其中,面 临着人生的抉择。罗隐在唐王朝被朱梁取代之间就返回了杭州,累官钱塘县令, 授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转运副使,除著作佐郎、司勋郎中,历迁谏议大 夫、给事中、转运使,成为钱氏吴越国的创基之臣。与罗隐相似的还有章鲁封,“武 肃王既破董昌,辟鲁封为表奏孔日官,鲁封拒不受,武肃王命吏笞之,已而勉强就 职。累官苏州刺史。”⑱吴蜕作为钱镠掌书记,在吴越国建立后,累官至礼部尚书” 吴蜕之子程娶钱镠女为妻,成为吴越国后期的宰辅。还有仕于其他政权的,归蔼 “同光初为(吴)尚书右丞相,迁刑、户二部侍郎,以太子宾客致仕。”⑲沈颜“属离乱, 奔湖南马氏,未几来归(吴),为淮南巡官。”杨凝式“唐昭宗时,初登进士第……自 晋迄周,朝廷皆以元老大臣优礼之。”⑳冯群玉之父冯涓在昭宗时擢眉州刺史,从此 入川,成为王建任节度使时的节度判官。建立前蜀后,冯涓对王建多有进谏。冯 群玉原为山阳令,“江淮乱,弃官西归。”东阳冯氏最终落籍川中。 但也有随着李唐王朝的灭亡而消散的,钱珝原受王溥器重,王溥被赐死,钱珝 受牵连被贬,自此远离政坛。杨钜“从昭宗东迁,为左散骑常侍,卒。”㉑陆扆“其年 秋,昭宗遇弑。明年正月,責授濮州司户,与裴枢、崔远、独孤损等被害于滑州白马 驿,时年五十九。”㉒吴融“凤翔劫迁,融不克从,去客阕乡。俄召还翰林,迁承旨,卒 官。”㉓作为王朝的依附者,政权更迭过程中,或随之而遭杀戮,或心灰意冷而隐居, 显然是部分士人不可避免的命运。 除了部分士人随唐朝灭亡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还有部分唐末的吴越士人在 进入五代十国后,继续在政治上活跃,效力于各个政权。唐末五代,战乱纷纷,文 人的处境凶险两难,稍一疏忽就成为了牺牲品。所以吴越地区一部分科举出身的 官僚因此殒命。而存活下来的科举官僚需要进行新的抉择。一部分选择留在中 原,先后效力于五代政权。一部分南归,成为前蜀、吴和南唐、吴越的重臣。
通常五代十国被认为是武人的世界,兵强马壮者为天子,而科举官僚虽为文 弱书生,但也自有其生存之道。吴越地区在唐末五代诞生的科举士人中,有一批 活跃于五代政坛。其依仗的就是自身的文学词章。五代十国脱胎于唐后期的藩 镇体制,因此藩镇僚佐随着节度使上位为皇帝,而一跃成为政府机构的中坚力量, 但装点门面的的宰相等职依旧需要科举官僚来担任。杨凝式之父杨涉在唐末已 为宰相,在朱温建梁后仍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杨凝式“仕梁,至考功 员外郎。历后唐,至兵部侍郎。于晋,以太子少保分司西洛。至汉,迁太子少师。至周,迁太子少保。自晋讫周,朝廷皆以元老大臣优礼之。” 沈颜从湖南马氏来奔杨吴政权,累官兵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吴蜕自钱 镠为节度使时即为其幕僚,累官至礼部尚书。钱镠招其子吴程为婿,吴程后承家 学,官至吴越宰相。皮光业是皮日休子,出仕为浙西节度推官,后为吴越国丞相。吴程、皮光业等人的拔擢,使吴越建立起了有别于藩镇的文官政府。 五代时期吴越地区所出最知名的科举世家为会稽徐氏家族,自徐延休乾符中 进士及第,延休二子徐铉、徐错皆有名当世,其中徐错亦进士及第。徐氏父子虽是 会稽人,但却没有回归吴越,反而效力于江淮,成为杨吴、南唐的重臣。 徐氏家族在徐延休之前未有人出仕,徐延休祖父、父亲“皆隐德不仕”,可见徐 延休是典型的寒素士人,但他并未如罗隐一般困顿科场,于乾符中进士及第。因 其文词出众而获高宗赏识,“昭宗狩石门,无学士草诏,延休未调官,适在旁近逆 旅,左右言其工文辞,即召见命视草,昭宗善之。”尽管如此,延休仕途依旧坎坷, 所以于当时多数南方士人类似,延亦南返,成为江西节度使钟传的幕僚。又在杨 渥攻占江西后成为杨吴政权的官僚,先后任义兴县令、江都少尹,累官至光禄卿。由于延休出仕江淮,所以二子皆生于扬州,徐氏家族由此融入当地,逐步在地化。 杨行密草创政权之初,其集团内部多为庐州起兵的故旧,除了武将之外,文官 集团也以“吏治”型人才居多,甚至部分文士走上了弃文从武的路径。随着杨吴政 权的逐步稳定并最终称帝,标志着割据政权的成型。随着制度建设的展开,文官 的作用开始凸显,政权开始转向文质化,“时江淮初定,守令皆武夫,专事军旅,帝 (徐知诰)独褒廉吏,课农桑,求遗书,招延四方士大夫,倾身下之。”从武人集迈向 更完备的政治体系。 在制度重建的过程中,徐延休父子得以施展才华,在杨吴、南唐政坛崭露头 角。徐铉、徐错皆自幼年即文采斐然,长大后闻名江淮,徐铉与韩熙载齐名,时人 谓之“韩、徐”。徐铉起家“吴校书郎,已事烈祖父子,试知制诰。” “三知制诰,一迁 司封郎中,两拜中书舍人,再入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知制诰、翰林学士均为代皇 帝立言的官职,需要官员有深厚的经典教育,更关键的是必须擅长撰写这类高度 公式化的王言,而且需要精湛的文采。在唐后期,词臣已经不仅仅是代皇帝撰写 文书,而是更深度的参与到政治运作和决策中去。发展到晚唐,替皇帝立言的词 臣已经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而受到追捧㉘。由于徐延休曾为唐昭宗草诏,执掌 过翰林之职,其子自然被视为可以胜任词臣之职。因此徐铉得以“连任书府”,徐 错亦在南唐后主时任知制诰。徐铉任词臣时“落笔洒翰,应用无穷,皆浑然而成, 有雅正之体。”㉙徐铉作为南唐使者出使北宋时,照例要有官员押伴,“朝臣皆以辞 令不及为惮,宰相亦难其选……始宴,骑省(徐铉)词锋如云,旁观骇愕。其人不能 答,徒唯唯,骑省叵测,强聒而与之言。居数日,既无与之酬复者,亦倦且默矣。”可 见徐铉文名已远播中原。 在杨吴、南唐政权从草创到完备的过程中,武人与文吏的局限开始凸显,而经 由晚唐官僚体系成长的徐氏父子则可以顺势发挥其专长”徐延休为江都少尹时, “时吴将祀南郊,以为卤簿使,于是法物始备”㉚,参与了祭祀制度的建设”而典制 建设中更为重要的一环是选才制度的建立”杨吴、南唐政权的班底来自杨行密任 庐州刺史时,后来随着版图的扩张而陆续吸纳各地士人,但始终,没有一个完善的 机制。《通鉴》杨吴天祐六年四月“初置选举”,并以“骆知祥掌之”。胡三省注云:“丧乱以来,选举之法废,杨氏能复置之,故书” ”部分复原了唐代的选才机制”到 南唐时,由于自称“追绍唐统”,开始全面恢复唐王朝的文教政策,其中恢复科举考 试制度又是重点”在贡举制度全面恢复之前,南唐还是乗持实用主义,重用经世 之才。徐错因此选择闭门不出,“升元中,议者以文人浮薄,多用经义、法律取士, 错耻之,杜门不求仕进。”此后南唐在全面复原唐代旧制的过程中,“始命翰林学 士江文蔚知贡举,进士庐陵王克贞等三人及第。”江文蔚即五代后唐长兴二年进 士,对于执掌贡举事宜,自然轻车熟路”徐铉亦参与其中,贡举设立之初,,时宰执 皆非名第,同力欲罢此科,遂下制辍应举焉……(徐铉)首言此事才复,不可遽止 自此不复废矣””是贡举制度能够在南唐恢复延续的关键人物”徐铉后知贡 举,“至公取人,不受私谒。先策问而后词赋,进德行而黜浮华,当时举场号为得 士”公弟内史舍人错,每主文柄,亦以直道自持,故江表后进力学未至者,闻'二 徐'为春官,多望风引退,其精鉴无私也如此。”可见徐氏兄弟多年来在南唐执掌 贡举,引导了南唐的政治风气。 晚唐科举士人与官僚随着乱世的到来而纷纷托庇藩镇,由此成为五代十国各 个割据政权的从龙功臣。其中固然有罗隐、吴蜕等浙东士人回归吴越,但也有部 分士人投身外藩,他们的子孙也随之改易籍贯,融入当地冯宿之孙冯涓为入蜀, 成为前蜀政权的官员,其子冯群玉随之在蜀地落户。《蜀中名胜记》卷30弓|《安岳 志》说:“《冯公墓碑》在栖岩山,字多剥落,名不可考。按诸冯自唐冯宿之后,为彰 明令,因家于蜀。在普(安岳)有南宗、北宗之别。南宗有冯如诲,能辨范纯仁诬 狱,冯宋与陈东同伏阙上书。北宗则有冯光戬,能戒大将杨谅之杀降,冯獬之忤蔡 京遭贬,皆著名当世。”可知东阳冯氏在五代乱世迁居四川,到宋朝时已完全与当 地融合。 徐氏兄弟在南唐即有文宗之称,因此有大批士人视其为师,李至、苏易简“皆 当世英俊,奉公(徐铉)以师友之礼。”在南唐灭亡后,徐铉随之入宋。徐氏父子作 为晚唐文化承载者,在杨吴、南唐文质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五代十 国结束后,这一文化又被带入了宋朝。朱弁《曲洧旧闻》中言“本朝(北宋)文物之 盛,自国初至昭陵并从江南来。二徐兄弟以儒学显,二杨叔侄以词章进,刁衍、杜 镐以明习典故用。”浙东的科举士人通过家族传承的形式,将唐后期以来浙东的 文教成果延续到了北宋,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此后千年直至近代,江南地区文 化鼎盛的历史前景。 结论 晚唐科举士人与官僚随着乱世的到来而纷纷托庇藩镇,由此成为五代十国各 个割据政权的从龙功臣。其中固然有罗隐、吴蜕等浙东士人回归吴越,但也有部 分士人投身外藩,他们的子孙也随之改易籍贯,融入当地。冯宿之孙冯涓为入蜀, 成为前蜀政权的官员,其子冯群玉随之在蜀地落户。《蜀中名胜记》卷30弓|《安岳 志》说:“《冯公墓碑》在栖岩山,字多剥落,名不可考。按诸冯自唐冯宿之后,为彰 明令,因家于蜀。在普(安岳)有南宗、北宗之别。南宗有冯如诲,能辨范纯仁诬 狱,冯宋与陈东同伏阙上书。北宗则有冯光戬,能戒大将杨谅之杀降,冯獬之忤蔡 京遭贬,皆著名当世。”可知东阳冯氏在五代乱世迁居四川,到宋朝时已完全与当 地融合。 徐氏兄弟在南唐即有文宗之称,因此有大批士人视其为师,李至、苏易简“皆 当世英俊,奉公(徐铉)以师友之礼。”在南唐灭亡后,徐铉随之入宋。徐氏父子作 为晚唐文化承载者,在杨吴、南唐文质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五代十 国结束后,这一文化又被带入了宋朝。朱弁《曲洧旧闻》中言“本朝(北宋)文物之 盛,自国初至昭陵并从江南来。二徐兄弟以儒学显,二杨叔侄以词章进,刁衍、杜 镐以明习典故用。”浙东的科举士人通过家族传承的形式,将唐后期以来浙东的 文教成果延续到了北宋,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此后千年直至近代,江南地区文 化鼎盛的历史前景。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