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东麓,坐落着饱经风霜的鼓楼。作为清河坊景区的起讫点,它与吴山之巅的城隍阁遥相呼应,凭借渊厚的历史内涵与大气恢宏的建筑风格,成为杭州的地标性标志之一。
“鼓楼”一名,其实只是一个俗称,历史上鼓楼名字可谓多矣。鼓楼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隋代。隋开皇九年,隋文帝杨坚平定南陈,始设“杭州”,而此地也被命名为“新城戍”。
唐景福二年,钱镠升任镇海军节度使,驻杭州,他将新城戍改建为朝天门。钱镠显然是别有用心的,这座城楼一反坐北朝南的传统建筑惯例,坐南朝北,象征着钱镠面北称臣、效忠中原之义,而取名为“朝天门”无疑让这一寓意显得更为明了。
南宋时,鼓楼依旧沿用朝天门之名 。当时的十里天街(即御街,今中山路)从朝天门下穿过,令其有“前朝后市”一说,成为南宋“朝”和“市”的分水岭。不过朝天门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残败,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朝天门只剩下了两堵城墙。
元代时,至正年间,朝天门更名为拱北楼,寓意相同,不过显得更为卑微,意为拱手朝拜北方的元朝政府。到了明代,洪武八年,当时的两位参知政事将拱北楼改名为来远楼,但是很快双双遭遇变故,随后有人听从一个术士的建议,将其改称为“镇海楼”。成化十年,镇海楼毁于大火,之后又经历重建与再毁,直至康熙二十五年再建,开始直接称呼为“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