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清末民初杭州灵隐寺大殿的复建
上泗山歌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中日茶文化传播
似水年华
 
一湖锦绣续华章 ——寻访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与西湖申遗历程
来源:政在解读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1-06-29

1.jpg

城隍山上看西湖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在我国古代,杭州的“杭”与代表行舟文化的“航”本是同义。当舟船文化随着海潮的退落渐渐远去,文明却在大地扎下了深根。于是杭州出现了,出现在这片水的家乡。

这片水,便是西湖。

从浅海湾到瀉湖再到内湖,西湖这水,经历了几千年沧海桑田的轮回变化,没有因岁月的缘故停下它的脚步。

如果说,历代人民的疏浚治理是为西湖的美丽奇迹埋下伏笔,那么进入新世纪后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和申遗,无疑翻开了西湖之美的崭新篇章——

2.jpg

2002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开启,对西湖的“东南西北中”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整治,“西湖西进”、南线景区建设、湖中“三岛三堤”整治与恢复……一个个浩大又精细的工程,让西湖成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景观和美的典范。

2011年6月24日,西湖登上了世界舞台。

当日巴黎时间下午5:55,随着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执行主席戴维森·赫本手中木槌的落下,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

国人期盼已久的梦想终于成真。西湖,明净如玉的西湖,那青山绿谷、柳岸花堤、池亭水榭,那一草一木、一颦一笑都成为全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

3.jpg

西湖风景


红色档案

跨世纪的申遗

西湖的申遗工作,起步很“早”。

1987年,故宫、秦始皇陵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从那时起,“西湖申遗”的声音也渐响。

1999年,经过长时间的酝酿,西湖申遗工作正式启动。

2006年,杭州西湖被列入中国政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随后,西湖申遗的时间表变得更紧凑——

2007年10月,杭州成立申遗领导小组并在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设立申遗办,负责申遗具体工作。

2007年底,杭州市委托中国建筑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承担西湖申遗文本及相关保护管理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2008年8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致函提请,西湖作为2010年正式申报项目由国家文物局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核准。

2009年2月,西湖向世界遗产中心递交申遗文本及规划纲要。

2010年2月,经过修改,西湖再次向世界遗产中心递交申遗文本及规划纲要进行初审,文本获得初审通过。

2010年9月下旬,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授朴素贤到杭州对西湖申报项目进行实地评估考察,随后申遗组对专家考察后提出的问题进行资料补充和整改。

2011年6月,西湖正式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4.jpg

西湖申遗现场

世界遗产细分为自然、文化、自然文化双重、文化景观4类。西湖最后以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这也是国内首次主动以文化景观类型来申报的项目。西湖文化景观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西湖特色植物6大要素组成。

西湖申遗的目的是保护西湖、造福后代、让西湖再活一个2000年。申遗成功,不仅是西湖两千多年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填补了世界遗产中以突出“文化名湖”为主要价值特征的湖泊遗产空白,是对世界遗产类型的重要补充,对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地位产生积极影响。


十年综保

杭州倚湖而兴、因湖而名。西湖是杭州的“根”与“魂”。保护西湖,就是保护杭州的“根”与“魂”。

申遗期间,西湖开展了为期十年的综合保护工程,围绕“保护西湖、申报世遗”目标,从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文脉延续、景观修复、水质治理、建筑整治等方面,对西湖的“东南西北中”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整治——

2001年,西湖综保工程正式动工。

2002年,西湖南线各大公园全部整合打通,雷峰塔、万松书院等景点恢复开放,形成了与西湖景致相映成趣、与环湖景点相得益彰的“十里环湖景观带”。

2003年,杨公堤、新湖滨、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区建成开放,这也是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历年来规模最大的项目。

2004年,“一街、二馆、三园、四墓、五景点”十五景建成开放。

2005年,“两堤三岛”修缮、龙井村整治、龙井寺整治、北山街部分景点建设、西湖博物馆建设、韩美林艺术馆建设、灵隐头山门牌坊整修挂匾、西湖学研究院组建等八大项目完成,西湖“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

之后的每一年,西湖综保都在深化。而通过综保工程,环西湖沿线得以全线贯通,环湖公园景点和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西湖水“一月一换”,水质稳定保持三类水体标准,部分区域水质达到二类水体标准,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全湖沉水植被总面积达31.7万平方米,被称为西湖的“水下森林”;景区公共绿地新增100多万平方米,1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得到了保护修缮、恢复重建……“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格局得以保护,“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西湖变得更生态、更亲民、更有文化、更有品质。

历史证明,这是一项还湖于民的“民心工程”、保护环境的“生态工程”、传承历史的“文脉工程”、提升城市品位的“竞争力工程”。

5.jpg

南线景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


6.jpg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第八批十大项目竣工典礼


红色寻访

我和我的西湖

晨光惺忪,四月的生气在柔和的微风中一点点洇开。遛弯、跑步、骑车的人都来了,像是抓住幸福一样,他们来抓住西湖的春天。

西湖每一季都是值得抓住的。春的湖柳、夏的风荷、秋的桂香、冬的断桥……无不印证着苏东坡的千古绝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四季青雨变化的底色里,布满了西湖的千思万绪,这思绪,也是属于每一个西湖人的。

张建庭是西湖综保工程的负责人和全程参与者。回想当年保护建设中的点点滴滴,他百感交集。

西湖南线是综保工程中首先启动的项目。2001年年底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2002年3月开工,9月底竣工,10月1日南线景区如期开放。“专家叫好、百姓叫座”的背后,是无数工程人员披星戴月的速度与激情。

“为了方便工程管理,一大批工程管理者直接睡在工地,从早到晚紧张推进,几乎没有休息日。”张建庭说,不只是拼速度、质量、安全,在方便市民和游客服务设施、充实文化内涵以及提升景观美学效果等方面,工程部也下足了功夫、用尽了心思。

西湖南线“双投桥”就是如此。这座漂浮于水面、线型独特、游客必到的“网红桥”,曾被张建庭和同事们戏称为“一座在水中构思的桥”。

“当时拟建的水上步行桥,所处的位置空间不大,关系复杂敏感,桥的定位、体量、造型、线型、色彩、材料等都必须慎重把关。”为了解决水中的定位和线型,张建庭和同事们多次到现场甚至下到湖里,就桥的位置、线型流向和体量等仔细观察、不断推敲。其建设方案,就是他们在水里泡了三四个小时,反复比选最终确定的。

“如果没有参与过西湖综保工程和西湖申遗,恐怕我也会和很多人一样,对西湖只是些浅浅的认识,惊叹于她的美和雅致的气质,而很难深深地体会西湖作为千年以来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间天堂的内在意蕴。”在文化遗产保护战线工作了30余年的卓军,一直将西湖综保和申遗视为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

“西湖综保这十年,也是杭州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西湖博物馆、盖叫天故居纪念馆、韩美林艺术馆等一大批专题博物馆纪念馆的新建和中国茶叶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等老馆的改扩建,成为展示西湖文化景观要素的重要窗口。”在西湖综保工程中,卓军主要负责景区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展陈策划、楹联匾额、导览标识等工作。当时要求,用一年多时间建成一座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国内第一座湖泊专题类博物馆——西湖博物馆。手头一件展藏品都没有,只有几个临时工作人员,那段时间,紧张焦虑一直压在卓军的心头。

“从组织编制陈列大纲、确定方案、设计施工到全方位征集文物展品和相关资料都殚精竭虑、层层把关。”博物馆开放前的最后几天,所有泥工、水电工、油漆工、木工、设备安装工等现场施工及布展人员三天三夜不合眼,才确保了博物馆如期对外开放。

今年是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十周年,张建庭、卓军等参与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管理者、建设者和技术人员们,一起回忆了当年故事,并整理、编辑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实践案例《我的西湖》,以探索西湖可持续发展道路,让更多的城市、风景名胜区,在城市及风景区保护、生态建设、历史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方面可供借鉴。

“只要每一代西湖人都写好属于自己的那一页,西湖再活2000年将不会是梦想。”张建庭说。

7.jpg

西湖风景


未来正在书写

西湖书写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篇。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指出,“杭州的灵魂在于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生命线’、精华所在是西湖”。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同志到西溪湿地考察调研,强调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要求杭州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谆谆嘱托,言犹在耳。

2020年6月24日,西湖申遗成功9周年的纪念日,“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管理”授牌仪式举行,西湖、西溪珠联璧合,实现一体化管理。这一天,也成为首个“杭州西湖日”。

8.jpg

西湖风景


西湖西溪,这两颗相得益彰、熠熠生辉的明珠,正一起携手迈向“双西合璧,精彩蝶变”的新时代。

“对西湖的保护开发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保护西湖文化:西湖文化就是‘西湖味’,失去了‘西湖味’,西湖就失去了传承,就变样了。二是要以民为本:不能让老百姓得到实在利益的保护开发是不可能持续的。”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研究一处处长邓金松说。

“申遗成功后,西湖的第一个动作不是开旅游发展大会,而是挂起了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的牌子,这表明了未来对于西湖持续保护、发展的决心。”前不久,《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节目组来到西湖,昔日故宫“看门人”单霁翔说:“西湖是自然和人文共同绘就的画作、在时间里流动的诗歌。当我们把景当成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对象加以平等交流,才能和历史对话,与文化共情,并在这样一种‘交往’中听见自己内心的回声。”

西湖,编织了古代和现代文脉的盛世西湖,源于历史,行在当代,通向未来,这千年时空里的回音,你听到了吗?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一位国民党军官后代的两岸故事 2024-04-12
忆袁浦的平原绿化 2024-03-12
防空洞里也“繁花” 2024-03-04
往事追忆:话说老底子的余杭镇扫帚笔管生产合作社 2024-02-06
梅花样的品格——怀念夏子颐先生 2024-02-0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