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县志》记载:“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及里坞,出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径山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贮之以馈人,开山祖钦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即今径山茶是也。“这交代了径山茶种植于唐代,742年法钦禅师来到径山,茶树已经遍野。20年后,陆羽也来此考察茶事,可见径山茶在当时的影响之巨。宋朝的翰林学士叶清臣在他的《文集》中说:“钱塘径山产茶质优异。“1040年,他著《述煮茶泉品》云:吴楚山谷间,气清地灵,草木颖挺,多孕茶莽( chuan),为人采拾。大率右于武夷者,为“白乳”;甲于吴兴者,为“紫笋”;产禹穴者,以“天章”显;茂钱塘者,以“径山"稀;至于续庐之岩、云衡之麓,“鸦山”著于无歙(she),“蒙顶”传于岷蜀,角立差胜,毛举实繁。《咸淳临安志》记载:“茶,岁贡,见《旧志》载:钱塘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近日径山寺僧采谷雨前者,以小缶贮送。"这说明径山茶在南宋已经成为贡茶。可见径山茶在宋代已经是源远流长,名声在外;那时还没有龙井茶的任何文字记载。当然,唐宋间的径山茶是龙凤团茶,是煎茶、抹茶,而非现在的径山叶茶。 龙井茶属于叶茶,从明代开始生产。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云:“盖西湖南北诸山、旁邑皆产茶,而龙井、径山尤驰誉也。"明代刘邦彦的《谢龙井僧献秉中寄茶》诗云:“春茗初收谷雨前,老僧分惠意勤虔,也知顾渚无双品,须试吴山第一泉。竹里细烹清睡思,风前小啜悟诗禅,相酬拟作长歌赠,浅薄何能继玉川?"说明径山茶与龙井茶在明代齐名。径山的叶茶也是从明代开始的,那时是旗枪,可谓径山龙井。康熙庚子(59年)举人金虞为我们留下了《径山采茶歌》:“天子未尝阳羡茶,百卉不敢先开花。不如双径回清绝,天然味色留烟霞。石泉松籁春无那,惊雷夜展灵芽破。峰回寺掩路丫叉,恰喜茶歌相应和。半阴半睛谷雨时,一旗一枪无几株。氤氲香浅露光涩,颇觉深山春到迟。紫黄落脚空名重,白绢斜封充锡贡。拼向幽岩觅翠丛,年年小摘携筠笼。"可见径山的叶茶在清代依然名声在外。“白绢斜封充锡贡”,至少说明在康熙年间,径山茶依然还是贡茶,与龙井茶齐名。 只是到了清代中后期,龙井茶才名声鹊起。那是由于乾隆下江南“封胡公庙前茶树为御茶,令每年炒制成扁形龙井进贡”的美好传说而名扬天下。风雅的乾隆据说还留下了《观采茶作歌》,肯定了明代的饮茶改变:“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由于上述原因,径山茶才慢慢退隐,被龙井茶独占鳌头。从名声利益看,这真可谓“瘦了径山,肥了龙井”。 明清的径山茶与龙井茶一样,讲究“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而20世纪,径山茶另辟蹊径,再次进行了改作,走出了远离一枪一旗的步子,追求“原色原香原味”。如今的径山茶是1978年开发出来的毛峰,属卷曲形叶茶,其工艺特点是用机器生产,用炭火或电能烘干,烘青制法,含水率低,没有任何添加剂,容易保存,笔者认为综合指标好于龙井。径山茶淡淡的青草味儿,也许是幽兰的味儿真色、真香、真味,实为“无味之味”,比龙井茶的浓郁的板栗香来的清淡许多,更真,更自然,更有禅意。径山茶崇尚自然,合乎禅道,充满禅意,励健益寿,是禅与茶文化的精华。
就绿色叶茶而言,“辩色”是前提,“闻香”是基础,“品味"才关键,“观形”也不可忽略。在形美方面,龙井茶形如莲芯雀舌,扁平厚壮,径山茶则条索紧细卷曲,愈来愈瘦,从物产品貌看,也可谓“瘦了径山,肥了龙井”。 杭州自古产茶,陆羽在《茶经》第八篇茶之出中写道:“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原注:宣州生宣城县雅山,与蕲州同;太平县生上睦、临睦,与黄州同;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睦州生桐庐县山谷;歙州生婺源山谷;与衡州同。)径山为天目山余脉,旧称“北天目”、“东北天目"或“天目东北峰”,径山茶的品质如舒州茶一样;而西湖龙井,茶的品质“与衡州同”。陆羽在《茶经》中明确认定:茶叶以“以光州上,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一一说明唐代的径山茶与西湖茶不是同一个等级的,径山茶显然要高两个档次。 而关于龙井茶名的由来之争,也由来已久。现在有西湖龙井、钱塘龙井、越州龙井、天目龙井、径山龙井等等,通称浙江龙井,而以西湖龙井为最。而在历史上,尤其是唐宋元,龙井茶则特指径山龙井茶。径山寺有龙井,北宋大学士蔡襄的《记径山之游》云“松下石泓,激泉成沸,甘白可爱,即之煮茶,凡茶出北苑第品之无上者,最难其水,而此宜之。”可见径山龙井水之重。径山寺的龙井以前就在茶园之中,现已经在寺院内,1000多年来,大旱不涸,大雨不溢,清澈甘甜。法钦禅师在龙井旁种茶产茶品茗,因而称径山茶为龙井茶。明代陈确留有《去气说》云:“友问:径山龙井茶亦无甚味,松萝香味自佳,论者何反劣之?确曰:惟香味佳,故劣之。昔锡山有一绅老善作酒,忽一日,于甕边大呼曰:吾酒败矣。人问:酸耶?曰:否。然则甜耳?曰:否。太苦耳?曰:否。三者皆无之,何故言败耶?曰:但满口酒气也。故,酒之至者,无酒气也;茶之至者,无茶气者也。此龙井、松萝之所以上下也。"这说明,径山茶在明代还称为龙井茶,而且径山龙井茶比安徽休宁的松萝茶好。北宋秦少游(1049-1100年)留有《游龙井记》,并无一句提到龙井茶。北宋欧阳修作有《送龙茶与许道人》,而非《送龙井茶与许道人》;《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龙茶以供秉舆,及赐执政亲王长主,其余皇族学士将帅,皆得凤茶”,龙茶与龙井茶是两回事,某些人把龙茶牵强为龙井茶,贻笑大方。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了杭州有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也没有提到龙井茶。说明那时的西湖龙井还没有,就算有,也一定没有什么名气。南宋喻良能(1120—?)留有《游龙井》诗:“九月十日天气凉,桂花零落菊花黄。竹根如意双不惜,放眸望海天长。”一直被认为是写西湖龙井,其实不然。诗中的龙井,实际上写的恰恰是径山龙井。理由有三:1.喻良能多次上径山。2.径山有竹。3.能眺望钱塘江,海天好长。有据可查,西湖龙井到了元代才开始有文字记载,其代表是元代虞集(1272-1348年)的《游龙井》。其记载:“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昼。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匍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这最多能够说明“龙井茶在元代就已经存在了。“黄金芽”并不能证明当时的茶就已经是散茶。如果是,那与《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就有矛盾:“凡茶芽数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劲直纤锐,故号芽茶。次曰中芽,乃一芽带一叶者,号一枪一旗。次曰紫芽,其一芽带两叶者,号一枪两旗。其带三叶四叶皆渐老矣。"这里的“黄金芽”、“小芽”、“雀 舌”、“鹰爪指的都是烹煎前的茶叶状态。近代茶人庄晚芳、唐庆忠、唐力新、王家斌、陈文怀诸先生合著有《中国名茶》云:“关于西湖龙井茶,最早见于元朝虞集的《游龙井》诗。"庄晚芳先生的《葛岭与龙井茶》也说“西湖龙井茶在元代13世纪才露面,明清时作为御茶贡品,名声大噪。“阮浩耕先生在《中国茶经》中写道:“在虞集《游龙井》诗之前,有关龙井的文章诗句中还没有提到茶过;在有关杭州产茶的诸多史料中亦未见有龙井产茶的记述。“因此,历史上先有径山龙井,后有西湖龙井,而且历史跨度有几百年。而且,虞集的《游龙井》诗前,所指的龙井茶皆为径山茶。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径山龙井才慢慢演变,最后被西湖龙井取代。从这个意义上说,更是瘦了径山,肥了龙井。 就此,笔者认为,余杭茶业界应有清醒的认识。一是径山茶应该三足鼎立,同步发展。1.径山叶茶要继续提升发展,成为禅茶的新课题,这占径山茶的四分之;2.要恢复明清时期的径山龙井,成为有竞争力的一极,约径山茶的二成;3.要恢复唐宋时期的煎茶、抹茶,成为健身强体、禅茶一味的生力军,这占径山茶的五成以上,这也是径山茶以后的主要市场所在。二是“瘦径山,肥龙井"或"瘦径山,肥西湖”,以及“世界抹茶在日本,抹茶源头 在径山”等类似语,就像“四川有个九寨沟,杭州有个山沟沟”一样,应该成为我们宣传径山茶、强化径山茶产业优先考虑的广告语。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