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艺林文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来源:上城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1-09-03

“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田汉在1966 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时写下的赞美诗,说的就是张小泉剪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剪切锋利、开合和顺、样式新颖、手感轻松”的特点。2006年,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小泉

明末徽州黟县会昌乡人。其父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闻名的芜湖学艺,后与儿子张小泉在黟县城边开了个叫“张大隆”的剪刀铺,因产品制作精良,经久耐用,博得远近赞誉。张思家去世后,为谋求新的发展,张小泉举家迁至杭州,在市井繁华、商贾云集的吴山北麓大井巷,搭棚设灶,开出剪号,招牌仍用“张大隆”。清康熙二年(1663),为防别家冒用“张大隆”招牌出售剪刀,张小泉把招牌改用自己的名字“张小泉”。后来为了保护自己的牌子,其子张近高在张小泉三字之下,加上“近记”两字,以便顾客识别。

微信图片_20210903093330.jpg

▲2010年,“非遗”传承人施金水展示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顾益民 摄)

世代传承人秉承张小泉“良钢精制”的祖训和长期形成的特有的工匠精神。民国元年(1912),张小泉剪刀率先将镀镍抛光技术应用于剪刀防腐,开中国传统民用剪表面防腐处理之先河。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包含试钢、试铁、嵌钢、出头、锉里口、锉外口、淬火、粗磨、细磨、检验、凿花等七十二道工序。此前工匠制剪,都用全铁锻打,而张小泉首创镶钢锻制技艺。他在剪刀的刃口处镶上一层钢,使其锋利耐磨,更利裁体剪物;剪体仍用全铁,则易于弯曲造型。把钢的坚硬与铁的相对柔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达到了刚柔相济的绝妙效果。

据说乾隆第二次下江南到杭州时,见到张小泉剪刀也买了一把。后来回宫试剪绸缎,果然锋利,乾隆十分高兴,说了句“好个张小泉”。乾隆帝便责成浙江专为朝廷采办贡品的织造衙门进贡“张小泉近记”剪刀为宫中用剪,又御笔亲题“张小泉”三个字,赐予张小泉近记剪刀铺。后来,乾隆皇帝亲临“张小泉”剪刀铺的事情在民间传播开来,从此,张小泉剪刀名声大振,打出“张小泉”牌号做剪刀的,最多时曾达到86家,出现了“青山映碧湖,小泉满街巷”的盛况。

张小泉剪刀曾在南洋劝业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等国际赛会上屡获殊荣。在一次评比时,张小泉剪刀曾连续 5次把 50层白细布一剪剪断,剪刀口完好无损,现场观者拍手叫绝。自此,张小泉剪刀开始享誉国外,远销到南洋、欧美一带。

张小泉及其历代传承人给人们留下的极为精湛的剪刀制作工艺,是一代又一代张小泉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传统张小泉剪刀锻制工艺一直用到20 世纪 50年代末,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在七十二道工序的基础上,借助机器生产,简化成二十四道工序,大大提高了剪刀的产量和质量。而如今, 张小泉剪刀90%以上的生产工序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 生产工序最少的只需九道。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2024-11-18
风雅宋 · 跟着馆员读文史 | 临安城的赏菊时尚 2024-11-15
湘湖人物|徐渭湘湖题联 2024-11-04
十竹斋,让“木板水印”重回民间 2024-11-01
吴均:山水文章第一人 2024-10-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