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寺遗址南宋建筑遗迹 2008年3月,为配合西湖申遗保护整治工程,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开化寺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勘探区域在六和塔西南侧、六和茗轩以东,勘探面积约130平方米。 开化寺,又名开化教寺,为六和塔的塔院。《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七记述:“慈恩开化教寺,开宝三年,吴越王就南果园建寺,造六和宝塔以镇江潮。宣和毁于兵。绍兴二十二年,北僧智昙以衣钵募缘重造,十载始成。隆兴二年赐今额,有秀江亭、金鱼池。”《西湖游览志》卷二十四:“开化寺,即塔院也……嘉靖十二年与塔俱火。旁有金鱼池、喷月泉、持正泉、秀江亭、铁井栏刻八卦,以镇水怪。”《湖山便览》卷十一:“万历间,僧祩宏募修。岁久复圮。国朝雍正十三年鼎建。乾隆十六年御题‘净宇江天’额。寺系六和塔院,因亦称六和寺,又以在月轮山,或呼月轮寺。” 可见,开化寺与六和塔原是一同存在的,只是到如今,塔依旧在,寺却早已消失在风雨中。消失的开化寺究竟规模几何,格局怎样?此次考古勘探能够给我们一个准确的答案吗? 由于受场地的限制,此次勘探只在其南宋文化层发现一条砖砌道路。道路采用方砖铺设成菱形纹状,侧面有包砖侧砌,砖的边缘有斜面棱角,东侧采用香糕砖平铺。道路断面微呈弧形,砌筑规整考究,是南宋时期铺砌的开化寺院内道路。 砖砌道路上还分别叠压有元代、清代至民国时期等地层。元代层中发现火膛遗迹,遗迹利用残断砖块平砌成两圈,外圈直径1.25米,内径0.7米,中心面上为灰烬,东侧砌有火门,底部有木炭痕迹,中心有铁支架一座,嵌于下层黄土层,底部为圜底状,黄土作壁。遗迹面上周围还发现有倒扣碎块缸片。清代至民国时期地层中发现石砌墙基及砖砌排水沟遗迹等,墙基中还发现有利用废弃的建筑构件砌筑其中,如柱础石、抱鼓石等。
菊花纹瓦当 莲花纹方砖 生活总有意外的惊喜。勘探中,一位美国老人拿来了一张拍摄于1926年的照片。泛黄的黑白照片上清晰地反映了那时六和塔与开化寺的景象。 照片上开化寺紧贴六和塔,位于塔西。开化寺由照壁和四进院落组成,白墙黑瓦,沿一条南北方向的中轴线排列,最后一幢体量要大些。从照片上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勘探发现的甬道遗址所在位置并非寺院中轴线,而位于寺院第三进东侧厢房处。 除宫观殿堂外,寺庙总会有那么几处赏心悦目的景观。开化寺中就有金鱼池、秀江亭、铁井栏等。《湖山便览》卷十一有一条《金鱼池》的记载,里面引用了苏东坡的诗话,译成白话的意思是:“我在苏子美的《六和寺》诗里,读到过‘沿桥待金鲫,竟日独迟留’的句子,起先不明白这话的意思,后来到杭州担任通判,才知道六和塔院开化寺后有水池,池中就有这种全身金色的奇特的鱼。昨天,我又去开化寺看了金鱼池,还往池中投了饼饵,可是过了好久,金鱼才出现。但是只不过稍一会儿,它们碰也不碰饼饵,就又躲藏到池水淹没的山岩下面,这以后,再也不肯重新露脸了。”寥寥数语说尽了池中金鱼的灵动。据说,杭州是中国金鱼的故乡,而六和塔的金鱼池就是杭州金鱼的“发祥地”。这小小的金鱼池,竟有如此渊源。 开化寺早已不在,钱江两岸也早已沧海桑田,唯有六和塔,一直伫立岸边,如同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注视着岁月的变迁。 (本文图片来源: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