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杭城旧影
 
杭城旧影
杭城旧影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杭城旧影
 
90多年前中国乡村教育的杭州实践
来源:《历史文化名湖——湘湖》  作者:刘宪康  日期:2021-09-09

1928年秋天,湘湖中的定山上,建起了一所师范学校,名称为“浙江省立乡村师范学校”,稍后改名为“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湘湖师范”或“湘师”。


湘湖师范,在中国具有崇高的声誉。其主要原因,是这所学校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参与创办,而陶先生的高足金海观任湘师校长达25年,有效实践并丰富发展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建树了非凡的办学业绩。

左 | 金海观                       右| 陶行知



为了创办这所乡村师范,陶行知投入了不少的精力。


1928年4月1日和6月24日

时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的陶行知,先后两次出席了由浙江大学校长蒋梦麟以及刘大白、沈定一、俞子夷等名流参加的关于建立乡村师范学校的筹备会议,讨论制定了建校计划、经费预算和校长人选等,并在萧山人沈定一的提议下,决定将校址设在湘湖的定山。筹备会结束,陶行知就与他的南京晓庄师范第一期学生操震球(湘师首任校长)一起到湘湖定山查看校址。

1928年7月3日

他再次与操震球及当时国内有名的建筑师朱葆初等一起,到定山具体勘定落实校舍设计规划。

1928年10月1日

湘湖师范正式开学,因定山校舍尚未竣工,暂借湘湖西岸的东汪中心小学举行开学典礼。

1928年10月23日

湘师迁入定山新校舍。

1928年11月10日

陶行知第三次从晓庄前来开学不久的湘师指导。当晚在定山山顶的科学馆进行座谈,由学生们提出问题,陶先生作答;晚上未解答完,又利用翌日朝会时间继续。这次夜始朝续的对话,内容虽然广泛,但集中探讨了“教、学、做”合一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实施途径。这次座谈会的记录经陶先生亲自校阅,以《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为题,发表在湘师校刊《湘湖生活》第一、二两期上,并为国内许多报刊所转载,成为一篇重要的教育文献,后被收入《陶行知全集》。陶行知播种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湘师一开始就努力实践,并成为陶行知创办的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南京晓庄师范的翻版,被称为“浙江的晓庄”。


微信图片_20210909094209.jpg

湘湖师范教学楼



随着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原先建在定山上的校舍已不敷使用,而定山是个低矮山丘,无扩建空间,于是经浙江省教育当局批准,在湘湖中的压湖山麓兴建新校舍。经过近一年的施工,新校舍于1930年建成,次年投入使用,并作为湘师的本部,定山的校舍则改为分部,两山相隔不足一公里,其间筑起一条“西湘堤”,以通往来。压湖山麓的新校舍,占地60多亩,背山面湖,环境幽雅。对此,湘师早期校友蒋明炬先生在他所著的《金海观传》中,有着具体的描述:


压湖山在湘湖的中心,像“心”字中间的一点。山不高,南坡较缓,北坡陡峭。我的母校——湘湖师范就建在山的南麓。从西到东,依山傍湖成环形。房舍前是小花园,各色玫瑰飘香;花园外是一条约两米宽的环山路,路边垂柳婆娑,道外荷叶田田;深秋荷叶枯了,我们就去挖圆嫩似姑娘手臂的藕节。

微信图片_20210909094212.jpg

压乌山下20世纪30年代的湘湖师范



西南山坡上,满栽杨梅。杨梅熟时,绿叶紫红果,成了水晶世界。山顶有我们自己建造的小亭,名曰“爱湖亭”。在亭中可全览湖光山色。有时烟波浩渺,有时明净如画。西望定山,似能听到琴声悠扬;定山通压湖山的小堤两侧,红白色波斯菊笑迎来客。南边是片沙渚。水草与田野错综间夹。东边是石岩山,与越王城相望,悬崖峭壁。其山顶有一览亭,山下湖面宽深,有堤、桥与压湖山相通。景色最富湖山诗意。记得那时我曾模仿马致远《秋思》胡诌道:“岩山倒影彩霞,长堤小桥人家,扁舟一叶隐现,老翁采莼摸虾。”如今看来,不伦不类自觉好笑,不过稚嫩中留下的风光,仍难以忘怀。几十年前,有人把西湖比作城里姑娘,湘湖是农村的少女;如果说孤山是美的西湖的眼睛,那压湖山便是美的湘湖的眸子了。


的确,当时的湘师,成了广袤湘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当然,湘师之可爱与可贵,更在于它的内涵。湘师从建校到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流亡办学,在湘湖共9年,人们称之为湘师的“压湖山时期”。在这段时间中,金海观任校长五年半,他把学校办得红红火火。

 

金海观毕业于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科主任即为陶行知。他从南高师范毕业后,先后在江苏、河南、浙江、安徽、四川等多所学校任教,可东奔西走,跑遍半个中国,总是难以找到一处理想的园地。“九一八”事变之后,陈布雷出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而陈布雷胞弟陈叔谅正是金海观南高师范的同学。经陈叔谅的介绍,他于1932年2月17日来到湘湖之滨接任第六任湘师校长。上任不久,一批德高望重、学有专长的教师先后被他聘来任教,师资队伍得到充实。是年5月14日,他邀请其老师陶行知先生前来指导。陶先生来到湘师后,看到自己参与创办的湘师,在日寇入侵、政局动荡中饱受创伤,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六易校长,现在又在自己的学生金海观的护理中开始了新的征程,十分高兴。在浏览湖光山色时,他对金校长说:


“可以建立一个气象站,让学生观察天气,掌握气象知识,将来到农村去懂得怎样预报天气,指导农事。”


金校长连连称是。晚饭后,在压湖山湘云寺礼堂,陶先生向师生们发表了题为《生活教育》的演讲,阐述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他说:


“我在美国读书时,我的老师杜威先生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现在我觉得这太狭窄了,应该改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只有以实际生活为源泉,教育的领域才宽广。他要求湘师师生把社会作为课堂,掌握服务乡村的本领,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动员大家为改造一百万个旧农村、建设一百万个新农村而努力。"


演讲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学生回寝室后,金校长请陶先生对全体教师作了推广乡村教育方法的指示。第二天,金海观陪同陶先生到定山、石岩山附近作了考察。陶先生为湘师“工学馆”题了字,还题写一款箴言寄赠湘师诸同仁:


“滴众人的汗,吃众人的饭,众人的事不肯干,可算是好汉?”

 

在金海观的主持下,湘师不仅尝试“教学做合一”的工学制,更从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组织师生走向社会,引导民众改造乡村。他亲手建立了石岩生活改进区,带领师生们宣传抗日救国,传播科学知识,排解各种纠纷,举办民众学校,开展识字运动,成立娱乐部、图书室,建立湖区医院,开辟运动场地和小公园,帮助农户兴办养鱼合作社、养蜂团等。这些活动,不仅改进了乡村面貌,也使师生们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陶行知强调的“好的乡村学校,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在湘师得到了有效的实践。

微信图片_20210909094216.jpg

湘师学生会刊物《锄声》



为充分发挥附小的功能,金海观还建立了教育实验区,把湘湖四周的附小及私塾都纳入实验区的范围,由学校教学部负责各小学的教材、教法、教具等的研究。普师毕业班的实习生,被分成行政、督导、教学三组,分期分批开展教育行政、指导员、校长、教职员等全方位的实习,这比以前只到附小上几堂实习课的内容扩大得多了,使培养的师资更符合中国乡村的实际需求。

 

回眸湘师在压乌山麓的这段历史,金海观用短短几句话作了高度概括:

“一为改造学校周遭环境,二为提高民众文化水准,三为普及附近儿童义教,而于躬行实践之中来训练服务乡村的优良师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了平、津、沪等地,杭州危在旦夕,湘师不得不迁校。金海观与浙江省领导联系后,敲定湘师本部暂迁义乌。经过动员和紧张有序的准备,全校师生于当年11月21日在大操场编队集合。随着一声“出发”的口令,长长的队伍,沿着东湘堤次第东行。师生们肩负行李,频频回首,依依不舍地告别湘湖。从此,湘师开始了流亡办学的征程:校址先后迁至义乌、松阳、庆元、景宁,乃至福建松溪,抗战胜利前夕又回松阳,直至抗战胜利后才重回萧山,于1946年2月28日在萧山县城祗园寺复课。在八年多的时间里,金海观带领师生七迁校址,历尽艰辛。

 

微信图片_20210909094220.jpg

现位于萧山西河路的湘湖师范



位于压湖山的原湘师校址,日寇侵占萧山后不久即惨遭焚劫。金海观在1945年11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


“午后与震川、张浩、孙鼎勋同船赴湘湖旧址,到压湖山一走,则见一片瓦砾,山上草木全无,操场及湘堤上均种豆麦,有人来此几难寻出吾校些微遗迹,损毁可谓巨矣。历史上所载禾黍离离、铜驼荆棘等形容词,于今方能体会之……民众未尝无爱护学校之心,无奈毫无组织,有之亦极薄弱,故一遇敌人摧残……惟见汉奸、莠民、流氓、地痞横行乡间,受害者不仅吾校而已,(在湘湖的)浙大农场、农业推广人员养成所各机关,无不皆然。”

 

1947年,湘师在湘湖东汪村附近建房,因规模较小,仅一度作为分部。1949年萧山解放后,仍以衹园寺为本部,而在小南门孔庙设分部。1956年起,全校集中在孔庙改扩建的湘师校舍上课。1965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迁址湘湖的定山后又迁回小南门。

 

湘师桃李满天下。建校70多年来,毕业的学生达两万多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教师和其他方面的人才。面对丰硕的成果,人们难以忘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播撒的教育思想的种子,难以忘记爱国的民主的乡村教育家金海观先生的长期耕耘。


相关内容
西湖别墅系列|东山别墅 2024-11-13
西湖百亭|振鷺亭 2024-11-11
云端档案丨于谦故居 2024-11-04
【余杭风物遗迹】仓前的古桥 2024-10-25
75年砥砺前行,75年光影杭州① 2024-10-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