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似水年华
 
张梦新|一位学识宏富广博的良师
来源:经纶图书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梦新  日期:2021-09-14

微信图片_20210914095254.jpg

1978 年春,我这个已过而立之年的 1966 届高中毕业生与来自全省各地的140 名同学一起,迈进了杭州大学的校门,成为恢复高考后杭大中文系的第一届学生。杭州大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最早是创办于 1897 年的求是书院和育英书院。几经演变,育英书院于 1914 年发展为私立之江大学,求是书院于 1928 年发展为国立浙江大学。1952 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以浙江大学文学院、师范学院、理学院的一部分和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为主体建立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浙江师范学院又与新建的杭州大学合并,定名为杭州大学。1978 年浙江省政府发文,确定杭州大学为当时全省唯一的重点高校,并明确为综合性大学。


在 10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众多名师巨匠如竺可桢、苏步青、贝时璋、谈家桢、陈建功、王琎、陈立、梅光迪、孟宪承、王蘧常、马叙伦、郑晓沧、董聿茂、姜亮夫、夏承焘、王驾吾、胡士莹、王承绪、陈学恂、沈炼之、任铭善、严群、金松寿、白正国、陈士怡、江希明、朱福炘、周洵钧、陈桥驿等,都曾经在杭州大学任教。杭大中文系更是人文荟萃,名师辈出,自我进校后,姜亮夫、王驾吾、吕漠野、蒋礼鸿、沈文倬、刘操南、徐朔方、吴熊和、蔡义江、陆坚、郭在贻、王元骧、王维贤、倪宝元、陈坚、郑择魁、陈为良、任明耀、秦亢宗、汪飞白、钱文斌、祝鸿熹、陈元恺、雪克、王荣初、朱宏达、邵海清、张颂南、华宇清、丁子春、蔡良骥、庄肖荣、平慧善、李寿福、朱克玲、卢曼云、刘云泉、孔镜清、洪克夷、余荩、丁茂远、张光昌、韩泉欣、王养兴、吕洪年、陶剑平、李遵进、张春林、戈铮、张金泉、刘一新、汤洵、张黛芬、毛信德等先生,都给我们上过课。当时中文系的名誉系主任是王驾吾先生,副主任有 4 位,分别是陆坚、张颂南、吕漠野、姜新茂先生。

正是老师们的悉心培养和谆谆教导,才使我们 77 级成为杭州大学中文系历史上特别优秀的一个年级。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本人入学至今,已过去整整40 年。当年给我们授业的先生们,大多已经作古,本人也已年过七旬,但对母校和先生们的感恩之情,却深深铭记在心,不敢忘却。虽然自己才疏学浅,拙于笔墨,但也总想为母校和中文系写点什么。除了已发表拙作《记恩师徐朔方先生》外,在这里我再写下对古代文学任课老师刘操南先生的若干回忆。

图片

难忘的古典文学第一课

图片
都说第一印象很重要,记得最先给我们上古典文学课的是刘操南先生,他当时已年过花甲,头发也已斑白,中等个子,戴着一副金丝边的眼镜,身穿一件灰色的中式对襟衫。因为是古典文学的第一堂课,所以刘先生给同学们讲述的是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意义与方法。首先,先生给我们朗读了他写的三首七律《述怀》。

其一
又是万里长征时,华年潘鬓未成丝。
劈山斩却迷途棘,踏海高擎破浪旗。
截竹千竿为彩笔,割云万片写今诗。
高峰四化齐攀上,浩荡天风吹我衣。
其二
献身教育及明时,敢效春蚕巧吐丝。
曾记髫龄飞战火,却思垂老奋红旗。
豪情化作羲和梦,心血呕成脂砚诗。
中夜鸡鸣神益旺,寒风那怕暗侵衣。
其三
犹是昂藏七尺时,花开花落鬓未丝。
廉颇老矣还能饭,姜尚遇时独挥旗。
万里江山归一统,百年心事写千诗。
冰山推倒朝阳起,薄海欢腾舞彩衣。

先生无锡口音很重,担心同学们听不清,一边吟诵,一边转身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诗作。我很喜欢中国古典文学,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大学时上古典文学课两年的课堂笔记,因此可确保刘先生的上述三首七律《述怀》记录无误。先生的诗作步鲁迅诗韵,巧妙地化用李贺、李商隐的诗句和羲和、雪芹、廉颇、姜尚等典故,表达了自己虽然经历了战乱和“文革”,但在“冰山推倒朝阳起”的今日,犹当献身教育,“敢效春蚕巧吐丝”,为四化大业竭尽绵力的壮志豪情。先生还告诉大家,写诗要注意形象,要有音乐性,要含蓄,有弦外之音。这三首诗,正是先生运用七律近体诗的形式,教我们古为今用方法的示范佳作,让人印象深刻。

接着,在谈及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意义时,先生从认识意义、思想教育意义、美感教育意义三个方面,一一予以阐述,并希望同学们能努力做到完整地、正确地领会和掌握马恩列斯毛关于文化遗产的学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文学遗产批判地继承。

微信图片_20210914095257.jpg

他还对我们提出三个要求,即要正确、全面地了解和叙述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要对古典作家作品进行正确的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要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创作经验、发展规律做出理论的总结,并作为今后创作实践的指导与参考。


刘先生对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意义、方法的论述,无疑是精辟扼要的金玉良言,对同学们提出的三个要求,可谓语重心长。先生给我们上的古典文学第一堂课,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并影响了我毕业留校后在中文系、新闻系 30多年的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图片

声泪俱下读《离骚》

图片
在讲了几周《诗经》后,刘先生又给我们讲《楚辞》。我的课堂笔记记载, 1979 年的 3 月 29 日,刘先生给我们讲屈原的《离骚》。先生用他浓重的无锡口音吟诵道: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先生的声音时而平和,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委婉,时而呜咽悲怆,如泣如诉,时而壮怀激越,慷慨激昂;真是引商刻羽,曲折动人。更令同学们倍感意外的是刘先生竟全然忘情,当堂声泪俱下。

当年我们中文系 1977 级学生都住在位于文三路和文二路之间的浙江省总工会干校(现在位于保俶北路),上的是大课,100 多名学生在一个颇为简易的礼堂内上课。绝大多数同学都是生平第一次读到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也是第一次听到有人用古时的腔调来吟诵《离骚》,更是生平第一次见到有老师用传统古诗吟诵的方式声泪俱下地读《离骚》。这给我们的震撼是极其巨大的,同学们个个屏息凝神地看着,听着,整个礼堂内只回荡着刘先生吟诵《离骚》的声音。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著名的长篇抒情诗,也是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在诗中屈原自叙了身世、才德和理想,以及群邪蔽贤、壮怀难伸的遭遇。诗人表示,尽管环境恶劣,但是自己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会改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贞品格。

《离骚》中屈原大量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等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大量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全诗更显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该诗篇幅宏伟,气象万千,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或许是伟大的诗篇激起了先生的共鸣,或许是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遭遇使先生联想到“文化大革命”中自己受到的冲击和种种不公正的情况,所以悲从中来,涕泪纵横。

先生让大家一起跟他吟诵,他吟一句,大家吟一句。于是整个礼堂内,响起了 140 多人吟诵《离骚》的声音: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40 年过去了,但 140 多人吟诵《离骚》声震屋宇、动人心魄的情景,却仍历历在目。刘先生对于《离骚》的精彩讲述和他独具韵味的吟诵,让我们难以忘怀,而这种饱含真情、倾注心血的讲课方式,也为我们所铭记。

图片

先生指导我写毕业论文

图片
大四时系里要求,每人都要完成一篇毕业论文。记不清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是系里指定的还是自选的了,但幸运的是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刘操南先生。

因为对刘操南先生讲的《楚辞》印象特别深,所以在知道要写毕业论文后,我首先想到应该写篇有关《楚辞》的论文。但《楚辞》博大精深,凭我的有限功底,很难有所创新。为此,我辗转反侧,苦苦思索。那时正是 1981 年的夏天,而当年 9 月,正好是鲁迅先生的百年诞辰,因此报刊上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我也曾经看过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汉文学史纲要》等文章,知道鲁迅对屈原和《楚辞》的评价都很高,屈原的清白操守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更是为鲁迅所钦佩。鲁迅还曾经请友人书写了《离骚》诗句“望崦嵫而勿迫;恐鹈 之先鸣”,挂在他北京寓所;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题写“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于是我毅然决定,毕业论文就写《鲁迅和楚辞》。

我粗粗拟了一份提纲,准备从鲁迅对楚辞的喜爱、对《楚辞》多种版本的收藏,鲁迅对骚体诗的创作,以及鲁迅怎样从一个爱国者、民主主义革命者成长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等几个方面去撰写论文。我去刘先生家中请教时,正值暑假,刘先生立刻放下案头工作接待了我。他同意了我拟写的《鲁迅和楚辞》的论文题目,并对我带去的论文大纲提出了指导性的修改意见。刘先生还叮嘱我说,纲举目张,论文的提纲应该细化;要仔细阅读《鲁迅全集》,了解屈原和《楚辞》对鲁迅的影响,鲁迅对《楚辞》的论述与研究;写清楚为什么鲁迅会喜爱并研究《楚辞》。

离开先生家之后,我立即去学校图书馆借来了《鲁迅全集》。在此后的一周里,我认真翻阅了《鲁迅全集》,对于鲁迅对《楚辞》的论述与研究,鲁迅对骚体诗的创作及其作品,《鲁迅日记》中有关《楚辞》多种版本的收藏、对《楚辞》诗句的书写条幅等情况,一一做了摘录。通过阅读《鲁迅全集》,我发现鲁迅对于屈原和《楚辞》有着深入的研究。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称赞屈原“抽写哀怨,郁为奇文。茫洋在前,顾忌皆去,怼世俗之浑浊,颂己身之修能,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在《汉文学史纲要》中,鲁迅更是把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和宋玉专门列为一篇,认为楚辞“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平心而论,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这一论述力排儒家诗教之陈说,不愧是独具慧眼的真知灼见。鲁迅还以现实主义的深邃目光,洞察了《离骚》与当时楚国内外社会政治斗争的内在联系,把屈原理解为时代的诗人,把《楚辞》视为伟大的变革时代的产物。

我从《鲁迅全集》中留存的 60 多首旧体诗中精选了 10 余首继承《楚辞》精神和比兴手法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写入论文,既用以说明鲁迅诗歌与《楚辞》的密切关系,也借之分析并阐述鲁迅思想的发展轨迹。得益于刘先生的指导,我的论文进展很顺利,十多天就写出了近 7000 字的初稿。

刘先生的孙子刘昭明,自小受祖父的熏陶。近悉,他在人生路上踵武前贤,砥砺奋进,未及而立之年即成为浙江大学化学系副研究员,虽然没有传承先生文理兼通的学识,但也可谓不负期许,足可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戊戌年元宵节匆就于杭州紫桂寓所
(张梦新: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台 2024-12-12
回忆余杭鸬鸟羊毛衫厂 2024-12-10
钱茂伟|杭大学习生活忆旧 2024-11-20
因为历史,所以现在:一位老人的抗美援朝记忆 2024-11-11
良渚古城发现记 2024-11-0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