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特别关注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特别关注
 
纪念百年辛亥革命 举办大型学术论坛
来源:  作者:  日期:2011-09-13

 百余位学者热议“辛亥革命与杭州”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8月19日至20日,由杭州市政协主办,市政协办公厅、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杭州文史研究会、浙江省民国史研究中心承办的“辛亥革命与杭州”大型学术论坛在杭州隆重召开。来自境内外100余位中国近代史的专家学者、文史工作者汇聚杭城,回望历史,缅怀先烈,交流思想,碰撞观点。

本次学术论坛开幕期间,有57篇重要学术论文在会上交流。这些学术成果主要围绕“辛亥革命与杭州”的主题,从多个层面释读辛亥革命中的浙江元素、杭州元素。这些地方元素,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辛亥革命,更深刻地感悟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徐锡麟一案见证

革命与改良的赛跑

 辛亥革命爆发之前,清政府已经开始了政治体制的改良——“预备立宪”,但最终革命还是跑在了改良之前。所以,这场改良与革命赛跑的历史进程,自然会引起后人的关注。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师张凯所著论文《立宪与革命的协奏》,重点关注的是:“清末舆论视野中的徐锡麟案”。

在武昌起义之前,对清廷震动最大的起义,就是浙江绍兴人徐锡麟在安庆发动的起义(1907年),当场打死安徽巡抚恩铭等人。章炳麟的评价是:“安庆一击,震动全国,立懦夫之志,而启义军之心,则徐锡麟为之也。”所以,后人都认为徐锡麟的安庆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大大鼓舞了革命党人的斗志。

然而,张凯提供的不少晚清报刊史料则表明:当时主张君主立宪的改良派人士也曾借此案大力宣传“以立宪来消弭革命”的主张,敦促清政府加大立宪步伐。1907年7月27日,《申报》就曾发表《论消除革命在实行立宪》的评论,文章认为:“早一日实行立宪,即早一日弭革命之祸。”《申报》的另一篇文章甚至还认为:如果徐锡麟案之后,能“实行立宪之预备,永诀革命之名号,则皖抚虽死,不可谓非吾国维新开幕之功臣也。”

当时,君主立宪派人士的观点是:既然革命党人主张“一国之政治,随一国人民之意志”,那么,“政府此时,如能施行立宪政体,一反专制行为,则所谓革命党者,将不解而自散,不杀而自 平”。

但是,晚清执政者的举动,却让立宪派人士大感失望。在处置徐锡麟案时,执政者就完全不按法律办事,他们不仅割了徐锡麟的头,甚至还挖了徐锡麟的心,煮了徐锡麟的肝(残酷的私刑)。

立宪派人士马上在报刊发表了《论办理徐锡麟案之与立宪相反》的文章(1907年7月19日《时报》)。因为,立宪派人士认为:“徐锡麟一案,当以文明之刑法治之,不当以野蛮之刑法(私刑)治之,方足以坚天下之信,而促立宪之进行”。然而,清政府的野蛮做法,则使许多立宪派人士意识到:这样野蛮的政府是不会真正实施宪政的。1907年8月11日的《时报》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就今日皖变观之,毕现政府专制野蛮真面目,而后知乌头可白,马角可生,立宪竟不可期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们可能会等来乌鸦变白、马头生角的那一天,但却永远也等不来清政府真正施行宪政的那一天。

本来,立宪派是想借徐锡麟案推动君主立宪的步伐更快一些,结果却让他们感到了寒心——清政府的许多举动恰恰与立宪精神大相径庭。与此同时,革命党人则更坚定了推翻残暴专制政府的革命决心。围绕徐锡麟案的相关文献资料,见证了晚清一段革命与改良赛跑的历史进程。

晚清著名的立宪派人士汤寿潜是浙江萧山人,他担任的浙江铁路公司总理一职,是通过依法选举获得的,所依法律就是清政府颁布的商律。然而,在1910年8月,清政府居然以一纸命令将民选的汤寿潜“即行革职,不准干预路事”。看到清政府如此无视法律,作为立宪派首领的汤寿潜还会在改良的道上一直跑到黑吗?因此,在辛亥革命杭州光复的那天,汤寿潜也就做了革命军中的浙江都督。

当许许多多的立宪派人士都对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感到了失望并转向革命时,革命的步伐自然就超越了改良。

《浙江潮》杂志记录

马克思学说的早期传播

浙江省历史学会会员蒋逸人先生关注的是:辛亥革命期间,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他认为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藏有一本1903年10月5日出版的《社会主义神髓》中译本。蒋逸人说:“此书的作者是日本传播社会主义思潮的先驱——幸德秋水。日文原著第一版问世于1903年6月。3个月后,《浙江潮》编辑部就出版了此书的中译本。”

《社会主义神髓》中译本,将马克思译为“马尔克思”,恩格斯译为“音盖尔”,把《共产党宣言》译为《共产党宣言书》,把阶级斗争译为“阶级战争”,把共产国际译为“万国劳动者同盟”。书中说:“一千八百四十七年,马尔克思与其友音盖尔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书》,评论阶级战争之由来及其要终,并谓万国劳动者同盟以来,社会主义俨然成一科学,非若旧时之空想狂热也。”

可见,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共产党宣言》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已进入中国。而承担此书出版工作的《浙江潮》编辑部,则全是留学日本的浙江籍学生。

1902年旧历10月,101位浙江留日学生在东京成立浙江同乡会,并决定创办一份月刊——《浙江潮》,分政法、哲理、教育、军事、历史地理、科学、文学等门类,大篇幅地介绍新思想、新文化。其实,《浙江潮》编辑部在出版《社会主义神髓》中译本之前,已经在自己的杂志中简要介绍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浙江潮》第八期中,有《新社会之理论》一文,文中就提到“共产主义”、“埋蛤司”(马克思)、“万国劳动党”(共产国际)等。

创办于1905年的‘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也是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媒体。在《民报》中有不少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篇章,提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更介绍共产国际这一组织的概况。蒋逸人认为:“同盟会创始人孙中山先生晚年推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这应该与他早年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密切相关。”

杭州市政协文史委特聘委员张学勤认为:“虽然,辛亥革命的性质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但是,在革命期间涌动的思想解放运动,所宣传和传播的就不仅仅只是资产阶级的各种学说。辛亥之前有关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虽然对辛亥革命影响不大,但是,对后面革命运动的影响就值得认真研究。”[SITESERVER_PAGE]

三千浙军出师江苏

扭转严峻的革命形势

辛亥革命,首义是武昌(1911年10月10日)。此后,东南各省纷纷响应,杭州也于11月5日光复。

然而,杭州光复之后,革命形势却相当严峻。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袁的北洋军沿京汉路南下,接连攻下汉口、汉阳两镇。首义之地——武昌已面临重大威胁。而东南重镇南京有清军重兵驻防,当地革命军仅靠自己的实力无法拿下南京。光复后的东南各省也都感受到来自南京的巨大威胁。

上海学者邵雍、万飞提交的论文是《辛亥革命期间的沪杭联动》,该文说:当时,“陈其美(沪军都督)认为单靠一省一地的兵力难以攻克南京,要实现江苏全省的光复,减轻武昌方面的压力,必须联合江、浙革命军一致行动。”于是,陈其美分别致电浙江都督汤寿潜、苏军都督程德全,提议组织江浙联军,合力攻克南京。上海则负责军队的后勤保障。

此后,浙江派遣一支3000余人的部队,于11月15日到达江苏镇江,与江苏(包括上海)各部队组成江浙联军。23日,江浙联军发起攻克南京战役。经过9天血战,于12月2日占领南京。

江浙联军攻下南京后,严峻的革命形势顿时扭转。南京立刻替代武昌成为新的革命中心,为革命党人建立全国性的临时政府奠定了基础。此外,解决了南京这个心腹大患,也使革命党人有了增援武昌等地的机动部队。浙江都督汤寿潜对此曾作如下评语:“共和之业,基于武昌,成于江宁(南京),卒乃定于统一。”

可见,在辛亥革命期间,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一役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而在攻克南京的战役中,浙军由于“战斗力最强,作战最勇”,所以功勋最为卓著。江苏籍知名人士张謇在评价攻克南京一役时说:“以浙军论功为联军最,而纪律之严也过于他军。”攻克南京最关键的一仗,也是牺牲最为惨烈的一仗——夺取南京天保城,就是浙军担当的。战后,40多具浙军阵亡将士的遗骸被移送回杭州下葬。如今,这座“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墓”就坐落在凤篁岭下的南天竺。

读懂辛亥革命中的浙江元素、杭州元素,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100年前的这场革命,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浙江的历史、杭州的历史。

把杭州辛亥革命的历史

放到整个东亚中去考察

由于本次论坛有来自外省、甚至外国的专家学者,所以,他们提供的论文在围绕“辛亥革命与杭州”的主题时,往往有独到的新视角。

来自韩国延世大学的著名学者白永瑞,在论坛上作了主题演讲,题目是《韩日合并,辛亥革命及联动的东亚》。他的开场白是: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研究杭州的历史,必须“跳出”杭州,要将杭州放在全省、全中国、甚至整个东亚来考察。

随后,白永瑞便提出“联动的东亚”观点。他说:去年是韩日合并(日本吞并朝鲜半岛)100周年;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两件事看似没有联系,其实两者联系密切。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引发了中国人强烈的危机感,从而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形成了重要的伏流。而中国爆发辛亥革命之后,受日本殖民统治的韩国人深受感慨,许多人由此踏上了离开故国,前往中国的道路。他们希望从中国共和革命的成功之中寻求韩国独立和革命的支援。

白永瑞的发言,引发浙江学者的共鸣,有学者说,大韩民国的开国元勋白凡金九也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来到中国,长期在杭州、嘉兴、上海等地从事反日斗争。那时,由白凡金九任主席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一度就设立在杭州。

“联动的东亚”观点,也使中国学者联想多多: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战败的清政府不得不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与此同时,中国许多年轻学子纷纷前往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其中浙江的留日学生特别多,史料说:那时,“浙人以官私费赴日本留学者,相望于道”。此后,日本东京出现了浙籍留学生的组织——浙江同乡会;出现了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浙江潮》。第一本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专著——《社会主义神髓》中译本也是由浙籍留日学生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前夕,在日本留学的浙江籍学生为革命所作的大量宣传工作,影响巨大。

白永瑞认为:只有把杭州辛亥革命的历史放到全中国,放到整个东亚中去考察,才能更准确地提炼杭州辛亥革命史的“个性”,更确切地评价杭州辛亥革命史的地位。[SITESERVER_PAGE]

效法西方国家的制度

正视西方制度的弊病

在“辛亥革命与杭州”研究论坛上作主题演讲的,还有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学者姜义华。他的演讲题目是《辛亥革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地位》。

姜义华认为:辛亥革命是无数先烈、先贤、先哲秉承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中华责任伦理,奋起挽救国家,拯救民族危亡,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运动。徐锡麟、秋瑾等众多辛亥先烈,他们投身革命,并无自己的私利,而是基于中国所固有的“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责任伦理。

由于辛亥革命的志士们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受过欧风美雨的洗礼,接受过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熏陶,也曾为西方不少国家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所吸引,所以,他们都将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效法西方国家的制度上。

姜义华教授的演讲最引人注目的是以下内容:

正是由于辛亥革命的志士们是秉承“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中华责任伦理而投身于这场变革中国的伟大实践,因此,他们就不能不正视西方各国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使广大民众被剥削被奴役的残酷现实。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辛亥革命期间,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开始关注并认同当时正在勃兴的社会主义运动。

 

随后,姜义华教授披露了如下史料:

1912年10月,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这样的见解:“欧西最初的社会主义之学说,即为‘均产派’,主张合贫富各有之资产而均分之”,是马克思发阐真理,使社会主义从“无条理之学说”成为“有统系之学理”。

稍后,孙中山又指出:“社会主义之主张,实欲使世界同立于平等之地位,富则同富,乐则同乐,不宜于贫苦之不同,而陷社会于竞争悲苦之境。”

孙中山还明确指出:“我国提倡社会主义,人皆斥为无病之呻吟,此未知社会主义之作用也。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此非无病之呻吟,正未病之防卫也。”

可见早在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在效法西方的同时,已经在思考如何防范西方的弊病,已经在留意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学说。这些原始史料的披露,也为孙中山后来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注解。

 

本次论坛的学术交流活动碰撞出不少思想火花。不少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期间是解放思想的年代。革命期间所传播的新思想、新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8月20日下午,“辛亥革命与杭州”研究论坛在杭城落下帷幕。论坛期间交流的57篇学术论文,大大丰富了杭州地方史的研究,也大大丰富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据论坛主办方介绍,这些论文将于近期结集出版发行。

 

相关内容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2024-05-14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系列活动暨第三届杭城悦读文化节”启动 马卫光出席 2024-05-10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2024-05-10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2024-05-08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2024-05-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