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将至,若天公作美,无论身在何处,再忙也要看一眼那一轮圆月的。
杭州有三处赏月胜地,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和凤凰山月岩。相较前两处湖上赏月,凤凰山月岩赏月更难得,因为需要在特殊的时间和角度才得见;更有趣,因为月岩自古便是赏月胜地。 经《中国园林》杂志授权,在2021年中秋佳节之前转载此文,虽然这是一篇写于2016年的文章,但那一轮皓月是恒古不变的,这篇文章所描述和观测到的景象,数百年前与数百年后,都是一样的存在。所以说那一束在中秋之夜穿过月岩月窦的月光是杭州最有“宋韵”,最有古趣的一束光。 来,带你走进南宋皇家禁苑,一探月岩之妙。 ---按。
明·高濂《四时幽赏录·秋时幽赏》(野间三竹画) 从古到今,历代文人留下了许许多多描述月岩奇观的记载,如“月循窦中入,地下玉镜旋,人由窦中视,天上合璧悬”“中秋月满,与隙相射,自窦中望之,光如合璧”“凉月穿东壁”等月岩奇景的描述,令人感到神奇而又不可思议。那么直至今天,这些诗词所描述的奇景是否还能够被观赏,奇景发生的具体时刻和过程又是怎样的呢?笔者连续3年于中秋夜对月岩进行实景观测,终于在2015年解开了萦绕心头许久的疑问,在此对近3年来“月岩望月”的实景观测结果作以下说明。
1 月岩石峰现状
图1 月岩遗址现状
(摄于2016年10月29日) 经现场测定核实,月岩遗址具体位置坐标为(120°09’ 18’’ N,30°13’ 20’’ E),占地约2000m2,整个景区东西向跨度约50米,南北跨度约40米(图1)。月岩石林为裸露于地表的灰白色的石灰岩,易溶蚀形成石林或孔洞。月岩石林主空间由几座形状各异的大石峰构成,“如片云拔地,高数丈,亦奇峰也”,周围小石峰数目众多,倚靠山势,竖向空间变化丰富,整组月岩石林在主空间呈聚集型分布,在边缘空间上呈随机型分布。主石峰在石林中部偏南的位置,主峰高7米有余,体量较大。月岩石林核心区地形较为平坦,主石峰下方有一建于1999年的六角形水池,用于观景时承接月影,该水池北侧、南侧、东侧皆被月岩石峰围合(图2)。
图2 月岩遗址景区总平面图
(截至2016年10月31日测绘数据绘制) 2 主峰洞口实测
图3 月岩岩孔正面3D扫描图
(数据采集于2016年10月25日) 月岩主峰有一岩孔,名曰“月窦”,即中秋月光顺岩孔穿出之处,清代文人沈捷有诗曰“月岩有月窦,疑是神鬼镌。高擎石之杪,空洞径尺圆”。月岩岩孔正面近圆形,经笔者攀爬至洞口直接测量,得出岩孔正面洞口(图3)宽约36厘米(B点至D点),高约57厘米(A点至C点)。从月岩顶部进行航拍观测,发现月岩岩孔背面为U型漏斗状,整个岩孔从背面到正面呈东西向倾斜。通过航拍图像可知,从背面透过岩孔可以观察到水池的池壁和水面,如果月球出现在航拍方向上,月光就能投射到水池中及附近地面上(图4)。
图4 主峰月窦背面俯视图
(航拍于2016年10月25日) 3 中秋“望月”研究
图5 六角池中月亮的倒影
(拍摄于2015年9月27日21时28分) 2015年中秋之夜的月亮十分明亮,这为月岩现象发生和实景观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晚21:03,月亮达到一定的高度角进入“望月”观察视线:站在水池前方(靠近月岩主峰的区域)透过月窦开始看到月亮(现象A);随后月光透过月窦岩孔投射下来,月亮光斑落在六角形水池的栏杆上,慢慢向水池中移动;站在水池后方(靠近山路的区域)观测到月亮透过月窦在水池中形成倒影(现象B)(图5)。整个现象持续的时间范围很短,21:40左右,该现象逐渐消失。
从中可以发现,观测到现象A和现象B不是在同一位置,即在月岩现状空间条件情况下,观测者无法在同一观察点、同一时刻看到洞中月和水中月,但以前是否可以呢,“地下玉镜旋”又是指什么呢?笔者认为这和水池的位置有关。 笔者推测,如果没有水池和栏杆的话,能够形成清代沈捷所说的“月循窦中入,地下玉镜旋。人由窦中视,天上合璧悬”的独特景象。六角形水池占据了月岩主峰前部空间的中心位置,即抬头望月的最佳区域,所以这次能够观赏到“月嵌月窦”的位置十分有限,同时,由于水池的位置关系,并不能看到“地下玉镜旋”的景象,月光透过月窦投射在1999年修建的水池栏杆上,再到水池中,可以想象在水池修建前月光应该可以透过月窦投射到地面上。玉镜“旋”的景象也很是微妙,给人无限遐想。 4 春秋分“望日”研究 杭州当地还流传着“月岩三奇”的说法,即每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和秋分,太阳光在上午九时许也能穿孔而过。清代沈捷曾提及“日月出没时,光影皆斜穿”的说法,当代陈相强主编的《西湖之谜》中也描述了1988年9月25日(当年秋分)目睹太阳穿越月岩的全过程,上午9:00太阳准时进入岩孔,红日“悬”岩孔的奇景持续了一刻钟。2016年的春分和秋分,笔者均至月岩进行“望日”观测,求证这一说法的真实性。
图6 六角池中太阳倒影
(拍摄于2016年春分,2016年3月20日9时38分) 2016年春分,观测小组到达月岩等待验证“望日”奇观。上午9:10,太阳高度角刚好到达现象发生的最低高度,从岩孔正面看到太阳开始出现在月窦最低点,随后太阳高度角持续升高。9:30左右,太阳高度角到达最佳观测位置,池中倒影清晰可见,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半小时(图6)。
图7 六角池中太阳的倒影
(拍摄于2016年秋分,2016年9月22日9时31分) 2016年秋分笔者再次来到月岩进行观测数据采集。上午9:14,太阳已经进入月窦所对的空域范围。由于秋分当日杭州为多云天气,现象出现的时间相较春分观测结果稍显滞后,其后现象发生的过程与春分大致相同(图7、8)。
图8 太阳“悬”于月岩洞口中
(拍摄于2016年秋分,2016年9月22日9时51分) 5 月岩望月的园林造景理法 2015年中秋的成功观测,确认了“月岩望月”奇景的真实性,并对整个成景过程有了更加直观和清晰的认识。观测得出,在中秋月夜的特定时刻、特定位置,能够观赏到月亮与月窦“光如合璧”,以及月光穿过月窦形成光影的景象。同时,月岩景点符合中国古典园林中“先抑后扬”和“巧于因借”2种造景理法特征。 1)先抑后扬:欣赏月岩望月景观需要在中秋之夜经过漫长而耐心的等待,月岩景点遗址在将台山西北坡,月亮从东南方向升起,渐渐爬过山体直至高度角超过山体的倾斜角,月亮才能进入月窦的可见范围,形成月光穿窦而出的奇景。月岩向西而上不远处的“排衙石”是能够同时欣赏西湖美景和钱塘江景的绝佳观景点,然而月岩虽同样处在凤凰山系,却地势凹陷,视线并不开阔,然而月岩却在这样的不利的地形条件下,因地制宜,结合地形山势先抑后扬,营造了奇特的景观。 2)巧于因借: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孟兆祯教授认为“借景”理法因借自然与人文之宜造景,兼具顺从与局部改造的双重内容。而坐落在自然山林中的月岩望月景观构思独特、“巧”于因借,因势利导凿山构园,堪称鬼斧神工。月岩作为南宋皇家禁苑中的景点,将自然和人文、景与情巧妙地融为一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是天然之趣与人工之美的巧妙结合,借景“月光”在中秋之夜带来意外的欣喜。 6 月岩遗址的风景园林遗产价值 月岩景点的天文特征突出,形成了中秋望月、春分/秋分望日的独特景观。分析其原理,可知这与月球、太阳的运动路径及月岩的视线观察方向有关,即视线与两者的运行轨迹形成了交集:透过月岩主峰的洞口“月窦”望出的视线,正好与黄道和白道在天球上形成一定的交汇区域。 月岩景点这种利用天文学特征进行园林景点营造的做法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相关实例中并不多见,具有重要的天文考古学的研究价值,对重新审视中国园林中的天人关系具有启发意义。过去我国古代园林遗迹的天文学价值湮没在人们“象天法地”的传统观念里,例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用“法天象地”的思想进行规划,天上的群星与地上的宫殿群交相辉映;又如永州道县月岩,其成景方式为月之象形,追求对天体形态的效仿。然而杭州凤凰山宋代月岩景点的营造,结合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超越了过去对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宇宙观的认知,说明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已从表象的写仿进入到利用科学规律造景层面的探讨。因此,笔者认为月岩遗址不仅具有重要的风景园林遗产价值,还具有罕见的天文考古遗产特征,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授权转载自中国园林杂志(ID:jcla1985);作者:蔡玉婷(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张敏霞(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讲师);鲍沁星(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