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特别关注
 
回望首届西湖博览会
来源:《杭州文史》第18辑  作者:  日期:2021-10-13

2019 年 6 月 6 日是首届西湖博览会问世 90 周年的纪念日。《杭州文史》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举办了一场小型研讨会,共同回望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交流这方面学习、研究的心得体会,并联系当前实际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嘉 宾


冯 俊

时任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

市西博办主任


王 平

时任杭州市西博办副主任

西湖博览会博物馆首任馆长

 

申 俭

时任西湖博览会博物馆常务馆长 


张学勤

浙江日报原主任编辑



中国会展业起源中的浙江身影


张学勤:

1929 年 6 月,也就是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仅仅两年多时间,浙江地方政府就在杭州举办了一场在世界上都有一定影响的、全国性的博览会——西湖博览会。这是很不容易的。这一展会的成功举办,一是有其历史原因;二是有其深远意义。该展会应该是近代中国会展业的顶峰,历时128天,参观团体1997个,参观人数1761万余人次。新中国成立前,没有一个会展可以与它媲美。

博览会开幕时曾打出一副对联——上联是:“地有湖山,集二十二省无上出品大观,全国精华,都观眼底。”下联是:“天然图画,开六月六日空前及时盛会,诸君成竹,早在胸中。”

从中可以看出展会的规模和举办者的信心。90 年前的盛会影响很大,意义深远,至今我们仍在沿用西湖博览会的称号。

这样的盛会当然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实,在西湖博览会之前,中国的会展业已经起步。探究中国会展业的起源,人们往往会看到不少浙江人的身影。

1873 年,奥地利举办维也纳博览会,该国委托各国驻华使臣将中国的物品带去展示。结果,时任清朝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指派一个英国人代表中国出席维也纳博览会。据晚清《申报》记载:“中土送去物件共有三四百箱之多,胡雪岩观察亦备各色绸缎、古玩送往,约值数万金焉。论者谓:‘胡君此举既为中国赴会之先驱,又为奥会生色,可谓洞明时事,有裨和局。若此君亲往游观,奥皇必当授一宝星。’此亦实在情形,并非欺人语也。”生前自称为“钱塘弟子”的胡雪岩,应该是最早关注并参与世博会的中国官员。

其实,那时,无论官场还是民间,都认为举办博览会“人则徒事跋涉,事则大类浮嚣,诚属无理取闹之甚矣”。还有许多人认为,国外的博览会就是中国民间的迎神赛会,都是争奇斗艳,中国的赛会赛的是旗锣伞扇、抬阁香亭等;外国的赛会赛的是奇珍异宝,工艺器物。由于中国的迎神赛会往往会闹事,还有僭越之事,如穿官服、黄马褂等,所以,官府严禁赛会。

创刊于 1872 年(清同治十一年)的《申报》应该是推动中国会展业诞生的助产士。该报有不少文章论述博览会与迎神赛会的不同:前者“其事无益,其人无知”浪费钱财;后者开拓眼界,交流知识,研究工艺,促进实业。所以,《申报》上支持博览会的文章很多,如:1875 年,有《奉劝士商百工赴美国赛奇公会游览……》《奉劝华人往东洋赴博览会说》;1879 年,有《纪长崎博览会事》;1880 年,有《论博览会有益地方生意》;1886 年,有《论中西赛会名同而实异》《论中国开设博览会之益》;1892 年,有《中国宜兴博览会说》;1893 年,有《论博览会之有益》等等。

这一系列有关博览会的长篇文章,都是作为该报社评发表在头版上。有研究文章说,早期《申报》的社评文章均为主笔所撰,但由于这些文章都不著作者姓名,所以,我们难以落实到具体作者的姓名,只知道早期执掌《申报》的几位主笔都是浙江籍文人,如蒋芷湘是杭州人,钱昕伯是湖州人,何桂笙是绍兴人。这几位放眼看世界的浙江人,为中国兴办博览会,作了大量的舆论引导工作。当时,该报还有这样一个观点:应该像日本国那样,先办内国博览会,有了经验,有了实力,再办万国博览会(世博会)。

1910 年 6 月在南京开幕的南洋劝业会,虽然没有博览会的名称,但应该是中国第一个内国博览会。此会的举办又与一位浙江人有关,就是时任南洋劝业会坐办的陈琪。 

陈琪,字兰熏,浙江青田人。当年,正是这位浙江文人上书两江总督,才有了后来的南洋博览会。陈琪曾游历多国,在 1400 余字的上书中,他列举了英、德、奥、法、比、意等国因举办博览会而进步的事例,并指出“中国风气渐开,亦曾派员赴东西各国与会,然未闻有在本国组织之者”,“欲求农工商业之勃兴,非速开博览会不可,欲开世界博览会,非先开国内博览会不可”。这份《候补道陈琪为创办博览会事上江督书》打动了两江总督端方,当年就决定由官商合办此会。

微信图片_20211013095000.jpg

 陈琪


我们现在说浙江精神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前面回顾了几则浙江人与中国博览会的往事,体现的就是“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1911 年 3 月 21 日的《申报》有这样一则新闻:侨寓杭垣西湖刘庄粵人刘问刍日前发起创设西湖劝业会,恐地方绅民反对,运动盐运司筹拨官款十万元,一面由余杭人盛凤翔领衔具禀当道,并拟具简章二十三条。其第九条云:劝业会四至:南逾钱粮司岭,以通南星桥轨道;北迄松木场;西至天竺;东以城垣为界。意欲以浙省原有名胜之土地囊括无遗。闻者骇然。谘议局副议长沈君钧儒昨以此事向抚院增中丞质问,略谓:“按报载杭州西湖劝业会简章细阅各条,其中于修筑马路,开浚全湖,修造名胜等处,计划最为详细,而于劝业本旨转从简略。第九款所称:劝业会四至几以西湖乡全部为其经营布置之目的,尤多妨碍。查劝业会性质纯为开通商智,奖进实业起见,核于该简章不符。未知官厅已否批准。谨依谘议局章程第二十六条开具事由,呈祈明白批答云。”未识增中丞如何批答也。

当时,浙省官场支持刘问刍办西湖劝业会的是两浙盐运司衡叔谦,而反对最甚者为杭州府太守英雨亭。英太守认为“兹事体大,应商之全浙正绅,兴办方为正当。刘某恐无办此事之资格,且财政公帑支绌,并未有十万金之闲款,不宜浪掷。持之甚坚”,此事后来也就束之高阁了。

进入 17 日,天津的《益世报》刊出消息:“顷得政界消息,浙省轮轨交通,物产富饶,拟仿照江苏省地方物产会办法,筹设西湖博览会,集全省之出品,供各界之参观。”

1924 年 5 月 5 日的《申报》上甚至还刊登了《西湖博览会组织大纲》。但是,在北洋政府统治的 10 余年期间(1912—1926),最终还是没有办成西湖博览会。

1927 年北伐胜利,短短两年之后,浙江杭州就举办了西湖博览会。真是难以想象的事!

这又与一位浙江人有关,即湖州南浔的张静江。张静江是国民党元老,与蒋介石关系特殊,有施展大手笔,实现个人抱负的政治资本。张静江又是一位搞经济建设的奇人,有雄才大略。他在当时浙江财政异常窘乏的年代,居然能无中生有,借鸡生蛋,办成一场轰动全国,并在世界上也引起一定关注的博览会。当然,能够举办这一会展,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导致北方不少人才跑到了南方(杭州)。如蒋梦麟、朱家骅、程振钧、谭熙鸿等,当年都是北大的老师,后来都到杭州来发展,成了策划、举办西湖博览会的重要人物。


微信图片_20211013095004.jpg

 张静江


申 俭:

我认为张对西湖博览会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可以说是天时地利造就这么一个人物,造就了他这一段辉煌的历史。

张静江在辛亥革命初期就跟随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元老,后来又和陈其美结拜为兄弟。陈其美被刺杀以后,又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在蒋介石执掌国民政府初期,张静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包括蒋介石的夫人陈洁如,都是张静江的夫人朱逸民介绍的,应该说蒋介石能在国民政府里坐稳位置,张静江立下了汗马功劳。

蒋介石坐稳了江山以后,张静江做了建设委员会委员长。建设委员会权力是非常大的,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发改委,交通、铁路、电力、通讯等都是建设委员会在主管的。权力大就意味着利益格局多,可张静江是一个有爱国心的人,所以在四大家族的利益博弈中,他是慢慢被边缘化的。被边缘化以后,他到了浙江做省政府主席。从张静江自身来说,这个时候他的权力已经没有原来那么大,但是他应该是有政治抱负的,浙江省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平台,对于浙江省的发展,他也有自己的考虑。当时他最迫切的是希望扭转浙江省财政拮据的局面,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来举办这样一场大规模的博览会,希望能够通过博览会“赚一票”。

我认为 1929 年西博会的成功跟张静江个人政治上的失势,立志到浙江来做一番事业,有很大关系。

从张静江的能力来说,他应该是有治理经济的能力的。他的个人生平我曾经认真研究过。他其实是一个旧式的文人,科举中了以后捐了一个官,做了实职,这个实职就是到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做官员。张静江在法国巴黎的香谢尔大街开了一家公司,叫运通公司,做瓷器、丝绸、茶叶生意,把中国的这些物产运到巴黎去,所以他成为了南浔的首富之一。据统计,当时南浔的经济实力就占中国的一半国力,南浔富商有“四象、八牛、七十二狗”之多,他是“四象”之一。

他很懂得怎么运作经济,怎么运用物产的流通、运用贸易来赚钱,所以他也希望运用自己经济上的才干,造福浙江这一方水土。再加上当时北伐战争结束后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都不好,而且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马上要到来,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国家命运恰好结合在一起。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基于这样一种心态去做这件事。后来 1929 年西湖博览会办得非常好。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 1929 年西湖博览会后,蒋介石把他调离了浙江省政府主席这个岗位,让他去做经济调查统计这么一个闲职,他和蒋介石在政治上也是渐行渐远。

西博会“八馆二所三个陈列处”的设置其实也是蛮有意思的。“八馆”是革命纪念馆、博物馆、艺术馆、农业馆、教育馆、卫生馆、丝绸馆、工业馆,世界博览会可能都有这些门类的场馆设置。“二所三个陈列处”的设置,是利用了张静江作为建设委员会委员长的身份来设置的。“二所三馆”是特种陈列所、参考陈列所和铁路陈列馆、电信所陈列馆、航空陈列馆。这三个陈列馆都是当时的“高科技”,代表了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所以应该说“二所三馆”既利用了他原来建设委员会的资源优势,又考虑到今后杭州的发展方向。这些馆不是为了交流、商品交易用的,而是为了让人家看到今后科学和科技的发展方向。这样的陈设和考虑,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

还有一个与西博会有关的人是值得一说的,之前很多史料、书籍里都说钱壮飞是西湖博览会的创办人、实际经办人。对此我专门进行了一些考证,还在党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钱壮飞与西博会的关系进行了考证。1928 年,钱壮飞受周恩来的指派,潜伏到在上海的电报所。西湖博览会举办时,他到了杭州,但是他不是西湖博览会的职员,而是在交通部电信所陈列处,专门负责电报工作。他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介绍电信所陈列处的工作。但后来在西湖博览会的总报告书里,对他在西湖博览会的工作没有记载,职员、勋章这些也都没有他的名字的。在他与西博会的关系这件事情上,我觉得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事实上除了张静江以外,程振钧、谭熙鸿、林风眠、叶为铭等当时一些有名的专家和学者都参与了西博会。其中程振钧的功劳是非常大的,所有的筹备会议他都亲自召集和参加。他总共召集了 19 次筹备会,每一次筹备会议的人、钱、事都有非常详细的记录。西博会结束以后,他离开了杭州,出国考察后又回到家乡,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省建设厅厅长。


西湖博览会工业馆因一封信保护了下来

张学勤:

1980年到1985 年,我就住在1929 年西博会的工业馆内。刚住进去的时候,我感到很奇怪,那个房子很高,一下雨要爬到写字台上面去关窗户。当时我就想,这个房子以前到底是干什么的?住在我隔壁的是一位南下干部,他解放以后就住在这里,我就去问他。他说这个房子以前是一所学校,我觉得也有可能,房子建得高,空气流通更好。但时间长了又觉不像学校,因为这座大房子的中间有一个天井,如果是学校的话,空间利用不起来。所以对这个房子的历史,我心里一直存着一个疑问。后来,我在浙图古籍部看到了这幢楼的一张老照片以后才弄清楚,原来这是 1929 年西湖博览会工业馆。

 西湖博览会工业馆旧址

 工业馆内景

考证出这幢楼的历史,发表在报纸上以后,一直没有引起有关单位的重视。后来才知道,这栋楼已经被定下来要拆除,按照规划,这里是建一个停车场,改善北山街的交通状况。当时,我们不知道这个背景,就想应该把这幢楼保护起来。我和我在浙大工作的校友褚良才商量后,共同写了封信给省委张德江书记。张书记收到信后马上批给市委王国平书记。我们是 2002 年 5 月 1 号前把信递上去的,5 月 8 号杭州市文物局就把这幢楼列为文保单位了。最初,我是对这幢楼有兴趣,后来,这幢楼又引导着我继续去探究中国会展业的起源。



冯 俊:

1929 年的西博会我们只能耳闻了,但是现在的西湖博览会我们都是见证者、参与者。大家对西博会还是蛮有感情的。刚才大家已经讲了很多了,我补充几点,刚才张老师说的北山街上的工业馆,真没想到,是一封信引起了张德江书记的重视。我记得是 2002 年的 5 月底,市政府把它作为市级文保单位,专门发了文件,6 月份,马上开始筹备怎么恢复。6 月二十几号,王国平书记又在我们上报的筹备西博会博物馆的报告上批示,他当时的说法是要建一个中国博览会的博物馆。


张学勤:

当时我们给张德江书记写信的时候提了两条建议,建议办中国博览会博物馆或西湖博览会博物馆。


冯 俊:

那他是采纳了前面一个建议,当时批示上写着要建中国博览会的博物馆。我当时参加了前期的搬迁,后期设计方案制定也参加了。从设计方案的审定到布展、开馆,应该说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当时省里是很支持的,因为这幢房产是省管,要动员里面 72 家房客出来也是不容易的,不是杭州说了算的,因为省委书记有批示,他们还是蛮积极响应号召的,动迁比较快,当然杭州给的条件也是很优惠的。


王 平:

当时 1929 年西博会工业馆房产的调整也是各方面的因素共同推进的。一是,北山街的这幢房子是老式砖木结构房子,里面住了很多人,戏称“72 家房客”。房子屋顶都是木头材质,窗户也是木头做的,存在很大安全隐患。这里居住条件并不好 , 虽然是在西湖边,但又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吃喝拉撒睡的条件都不配套,住户们也希望能够调整一下。二是,杭州有关部门觉得这里本身处在旅游区,调整一下用于博物馆这类公共设施,有利于旅游城市建设和北山街的整体规划布局。三是,原来住户都是省级机关的,现在都是他们的子孙后代,市里协调拆迁有困难,但有了省委书记的批示, 调整起来阻力就小多了。四是,当时西博会办公室也觉得如果在西湖边有一个会展业的工作基地,是一件好事情。几方面都有积极性,这件事情推进起来就顺利了。


张学勤:

我们当时就是考虑到这幢房子是省里的,所以特地写信给省委书记。


冯 俊:

确实是几方面都有意向,而杭州也抓住了这个机会,马上着手处理,不过成本也是很高的。我大概算了一下,加上抱青别墅和毓秀庵,要 5000 多万,包括拆迁、购房、安置,以及后来的修缮,但是杭州也是下了决心要办好的。所以这里还是要谢谢张老师,因为你们这封信,把 1929 年西博会的建筑实物保留下来了。当然 1929 年西博会保留下来的东西还有很多,包括现在浙江博物馆里当时的展品,宝贵的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还有参加过西湖博览会的人。


今天的西湖博览会应该走向哪里


王  平:

1929 年西湖博览会是杭州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让很多人留下了难忘记忆。直到 70 年之后,在改革开放中西博会才得以恢复举办,这是为什么呢?大型博览会通常是在国泰民安的情况下才能举办,但 1929 年西博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战乱状态。此外,博览会和市场经济有极大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商品资源不是通过贸易、通过市场换,而是靠国家计划分配和调拨,所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不可能搞大型博览会。而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兴起,就需要博览会这种形式的活动。所以 2000 年恢复了西湖博览会,是时势决定的。2000 年恢复西湖博览会,是把杭州原来的遗产、老的品牌又挖掘出来了。

本世纪初的几年,西博会一炮打响,形成了一个高潮,带动了杭州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但最近几年,西博会品牌的培育发展似乎进入了低潮。它的知名度,它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它对城市的影响力,不如前几年那么有气势。这需要现在的人来研究,为什么西湖博览会 2000 年恢复举办后,会逐步走向低潮?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2000 年恢复西博会,杭州的会展业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因为有了西博会,才有杭州会展业的今天。因为有了会展业的快速发展,才会建设今天的奥体博览中心。因为有了奥体博览中心,才有“G20 峰会”落户杭州。这一系列事件是具有因果关系和逻辑联系的。

我们有幸参与了恢复举办西博会,对西博会是充满感情的。今天与老朋友谈谈西博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很有意义的。西博会的创新精神,一些成功的经验,应该在实践中加以传承,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地做出必要的适应性改变。


冯 俊:

现在关于西湖博览会到底怎么办?我觉得首先应该好好总结一下,现在的西博会实质是什么?应该走向哪里?最好是由从事现代会展业的同志来研究这个问题,研究怎样把它发扬光大?因为西博会既有精神方面的东西,也有物质方面的东西,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尽管现在的处境状况跟我们当时恢复举办西博会的时候不一样,但是我觉得很多东西还是可以借鉴的。那么现在的时代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杭州的会展业到底应该怎么搞?原来我们提出的宗旨、办法、举措,现在有没有什么变化,还有哪些需要补充完善的?我觉得这些问题值得好好研究一下。不光是围绕1929 年的西博会,也要围绕 2000 年以来的西博会,好好总结一下,进而再研究一下,金胜山副市长提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申办,申办以后对搞好杭州的会展业到底有哪些带动作用?研究还是应当为现实服务的。


西博会从没有到有,从没钱举办到投资举办,再到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让大家都来参与。杭州从没有影响大的、规模大的会展开始做起,最初政府要支持多一点,扶持力度大一点。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有哪些方面是完全可以独立的?有哪些方面政府还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可以参考下其他地方的做法,上海商委出台很多政策,要扶持三四十个上规模的会展业企业,还要每年举办100 万平米展览面积以上的展览。对杭州来说,如果政府完全不管,我觉得是有问题的。所以我觉得这些问题值得好好思考、研究一下,为今后杭州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张学勤

从 2000 年以来,每年一届的西博会已经举办了十几次,现在给人的感觉是:西博会好像是一个大筐,里面装进了很多不同的会展。随着筐内各展会都有了自己的知名度后,西博会这一名称便有了空心化的趋向。

今天我们继续打出西博会的旗帜,但究竟要传承并发展什么呢?很值得探讨。


冯 俊:

开始的时候打造一个平台,把很多东西都往里面装,扶持它是可以的,但后面这些东西本身发展壮大了,不看重西博会这个帽子了,就会出现很多问题。现在西博会是处在一个面临抉择的十字路口。现在大家比较看好的是世博会,它完全是一个新的东西。要把西博会打造成与世博会媲美的会展,还有很多路要走。


申 俭:

我觉得西博会其实更多的是一个会展业的孵化器。


王  平:

本世纪初期,杭州西博会一枝独秀,如今杭州大型展会的数量几何级增长,会展业呈现欣欣向荣发展的可喜局面。这本是好事,但也有人对西博会重不重要了、西博会牌子要不要打了产生了疑虑。这种想法是比较消极的。我认为,对西博会这种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好,还要传承好、发扬好,这是后来人应该去努力的。

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产业,转型升级是大趋势。具体到西博会,怎么转?肯定不是完全守着原来模式不变,形势在变化,办会的方式、运营方式也要以变应变。过去市里曾提出西博会要坚持“专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国际化”办会方针,但由于有关方面把西博会定位于“政府主导型会展”,“四化”的路子就走得比较艰难。大概七八年前,邵占维市长提出了西博会需要转型发展,而且明确转型的方向是市场化。这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性作用”的要求。但几年过去了,现在看来转型的这条路好像走得很不顺,还处在一个低谷。

现在的会展教育专业更多的是培养做会展的人,而决策层里熟悉会展研究会展的人比较缺。西湖博览会是杭州的历史品牌,现在面临两个选择,是要把它作为一个现实品牌去发扬光大,让它在中国会展业发展中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继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还是打算把它放进博物馆里面当作历史文化遗产去“保护”起来?该怎样对待西博会这个品牌,面临两条路子,到底怎么选择,需要做出历史性抉择。记得西湖博览会博物馆开馆时的解说词里讲到:“在世界博览会的大潮中,举办中国自己的博览会,提上了国人的议程。如果从 1910 年举办的南京南洋劝业会算起,到 1929 年西湖博览会和 2010 年上海世博会,正好一百年。这三次博览会分别是中国帝制时代、民国时代、共和国时代的重大事件,成为百年中国经济文化变迁的投影,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历史环节。”1910 年到 2010 年正好是 100 年,这是中国博览会的百年。这些遗产性的东西怎么去对待,怎么去研究,怎么去传承和发扬,值得好好思考。


冯 俊:

以前说“美丽的西湖,破烂的杭州”,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可能都是这个感觉。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 年,杭州承办了 G20 峰会,实际上印证了杭州不管是办展,还是开会,是有独特的优势的。

反过来说,杭州会展业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西博会还没有完成历史使命,现在我们回顾历史,就是要为今天所用。










相关内容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为人知的故事 2025-01-23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2025-01-23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三) 2025-01-21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2025-01-20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2025-01-20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