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艺林文韵
 
闺阁亦可结风雅——蒹葭秋水中的蕉园诗社(下)
来源:杭州党史方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高丹  日期:2021-11-12

03契谊同娣姒

         在蕉园结社前后数十年中,除了定期的春秋雅集,这些才女或聚而为长者祝寿,或集而为闺友送行,或会而为逝者悼亡,便是无集体聚会活动之时,彼此间的笔墨交谊也始终不断。

“深闺亦有金兰契”,如果说,在交谊之前,她们之间的关系本是亲戚、朋友,辈分有尊卑之别,年龄有长幼之序;那么在之后,这种知音式的交往,早已使她们结成了姐妹。“蕉园娣姒”“闺中文友”“女兄”“闲姊”……这些自称或他称,既是对现实中身份和关系的淡化,更是彼此在情感和精神上的升华。

都说“造物忌才”,诗媛中确有几位早逝。先是康熙八年(1669),“蕉园七子”之张昊(字玉琴)卒,时仅二十余岁。康熙十三年(1674),诗社早期参与者顾长任亡。康熙十七年(1678),“蕉园七子”之毛媞(字安芳)又逝。钱凤纶、林以宁、柴静仪、顾姒等均有诗句或挽,或悼,或吊,“明月未知人事改,清宵依旧照妆楼”“不知何处吊君魂?草白磷青望中见”,字词中可见悲切之真、友情之深。

至康熙三十年(1691),当诗社“祭酒”柴静仪去世时,林以宁作《哭柴季娴》悼诗四首,言道:“订交十六载,情好无与伦……逾时不相见,梦魂亦逡巡”“每思弃尘务,从君事丹铅。岂期不我顾,倏忽长相捐”。钱凤纶亦有《哭柴季娴》悼诗一首,抒发的都是失去姐妹挚友的忧伤之情。

除了早逝,远行也是隔绝“蕉园娣姒”们的另一道鸿沟。康熙十九年(1680)春,顾姒将要“从其夫至京师”,临行前诸女纷纷为之送行。柴静仪赋诗《送顾启姬北上》,谓:“春来万物柳,叶叶是离愁。顾我穷途者,逢君意气投。”钱凤纶、林以宁也作词曲相赠。即使在离杭之后,林、顾二人间亦有书信往来,互叙契谊。

事实上,即便是居住在同一个杭城内,因为女子见面毕竟不如男子般自由随意,才媛之间也常用诗词书信来往唱和,以寄托思念之情。如钱凤纶的《秋日简亚清》一诗:“城关咫尺即天涯,惆怅离群两不知。日幕凉风棋散后,夜深微雨雁归时。窗前橘柚知多少,槛外芙蓉发几枝。同入清秋不同赏,却凭青鸟寄相思。”再如其《浣溪沙·怀亚清》词作中,亦有“别后深闺无限事,总堪悲”句。此类“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语,在这里已从男女情思中跳将出来,成了闺秀间知音情愫的表达。金兰契、丹雉盟,这便是颇值一言的蕉园之谊。


04诗风遗人间

       诗社毕竟以诗名。蕉园才媛不仅善于写诗作词,而且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生前死后多将个人作品结集成书。在她们的诗风中,蕴藏着雅正、贤淑、清逸、真挚,得到了当时杭州乃至京城士人的认可。

若论“蕉园诗社”的重要人物,当之无愧应属自称为“性拙不为时世妆”的林以宁。她是进士林纶的长女、监察御史钱肇修的妻子,著有《墨庄诗钞》《凤箫楼集》。林家家学诗风颇盛,子弟间有唱和之习。《国朝杭郡诗辑》中说她的文风“自命卓卓,绝不似闺阁中语”,想来与她自幼所受“若忘为女子者”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她出嫁前与“伯嫂顾重楣称笔砚友”,出嫁后又“从顾太君卧月轩”学诗。她深受婆母顾之琼和小姑钱凤纶影响,又与丈夫的堂婶冯娴忘年而交,最终成长为核心与骨干,为诗社中兴立下大功。她形容蕉园雅聚场景,是“斜倚红阑同照影,闲挥绿绮坐焚香”,都在凝思为诗吟;她喜游杭州山水,因为可以“每到湖山佳绝处,一齐收拾付奚囊”,赏佳景,得佳句;她直面生平两大伤痛,自嘲“生儿即有西河恸,有父空教绝塞存”,内心中深怀忧虑;她思念丈夫,却作“不是深情因伉俪,肯期失意早归来”,平淡处蕴含真情。她,是公认的“诗社之秀”。

核心人物中,钱凤纶也算一位。她是顾之琼的次女,嫁于顾若璞的曾孙黄弘修为妻,诗文兼顾、钱、黄三家之风,且诸体皆工,可谓才情横溢,著有诗集《古香楼集》《散花滩集》和词集《古香楼词》。在她的诗词作品中,有很多关于闺房生活的描写:“半壁青灯临卫帖,一窗寒雨读陶诗。”“一杯清茗一枰棋,正杏雨香飞候。”“喜逢素心人,并坐芝兰室。笑语春风生,雍容事文墨。图书纷绮阁,棐几陈琴瑟……”无一不展现出“名士”型才女日常生活中的闲雅清逸形象。

冯娴,善诗词,亦工绘画,在杭州闺秀文坛中是成名较早的人物,著有《和鸣集》《湘灵集》。她为人恬淡,有长者风,总是不忌辈分,真心与人交往,受到蕉园诸子的尊敬。而同样“淡荡”之人,还有最早将蕉园诗名传出杭城的顾姒。她文风婉转,诗才高妙,随夫在京时曾有“花怜昨夜雨,茶忆故山泉”之句,被大诗人宋荦评价为“闺中有高咏”;曲中“一轮月照,一双人面”之语,又得到名士王士祯的赞赏。

蕉园后期,多位核心成员或去世或远游,诗社再一次消沉。柴静仪的儿媳朱柔则(字顺成)继承其衣钵,成长为诗社新的中坚。她有才情,性温雅,成集《嗣音轩诗钞》《绣帙余吟》,诗有委婉含蓄、温柔敦厚之美。《清代闺秀诗话》赞之为“诗格与诗情,并臻佳境”。

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杭州世家才媛徐德音(字淑则)随夫到达京城,遇到了神交已久的林以宁和钱凤纶,不由相见恨晚,遂同忆杭州,留下“灵秀岂必钟男子,闺闱彤管多精英”这样的诗句。惜乎聚散无常,不久,钱凤纶去世,其后,徐德音与林以宁、顾姒书信往来,成为蕉园诗风的一个延续……

梁乙真先生评价“蕉园诗社”:“分题角韵,接席联吟,极一时艺林之胜事。终清之世,钱塘文学为东南妇女之冠,其孕育滋乳之功,厥在此也。”诚非虚言也!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佳作欣赏 | 《踏歌图》中的年丰人乐 2024-12-20
《走近西湖》论文集|丁云川:“慕侠亭”上镌刻的楹联文字 2024-12-16
李渔:尝以欢喜心,幻为游戏笔 2024-12-04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2024-11-18
风雅宋 · 跟着馆员读文史 | 临安城的赏菊时尚 2024-11-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