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特别关注
 
保俶塔其名的由来
来源:《杭州文史》第23辑  作者:李辉  日期:2021-11-15

微信图片_20211115100811.jpg

保俶塔

明代诗人闻起祥曾云“湖上两浮屠,宝石如美人,雷峰如老衲”。这里的“美人”即指保俶塔。经过数百年的风雨,“老衲”已倒,“美人”依旧。保俶塔历经了近千年的沧桑,矗立在宝石山上,成为杭州最美的风景之一。保俶塔其名究竟是怎么来的?历代有各种说法,最常见的就是其得名与吴越国王钱弘俶有关。那么,保俶塔真的是为祐护钱弘俶平安归来,而被命名为“保俶塔”的吗?本文将以历史文字资料与图像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来回答这一问题。


- 保叔塔的修建

(一)保俶塔修建于什么时代?

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说建于吴越国时期,有说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元年,也有说建于北宋开宝元年。有关保俶塔修建年代一直也无定论,那么保俶塔究竟建于何时呢?我们先梳理一下历代的相关记载。

1.  五代吴越国所建。《浪迹续谈》卷一记载:“宝俶塔在其巅,吴越时初建,凡九级。宋咸平间,僧永保重修,减去二级。”

2. 宋太平兴国元年建。材料来源自《西湖梦寻》卷二,其云:“宋太平兴国元年,吴越王俶闻唐亡而惧,乃与妻孙氏、子惟浚、孙承佑入朝,恐其被留,许造塔以保之,称名尊天子也。”

3. 宋开宝元年建。《咸淳临安志》卷七十八记载:“保叔塔崇寿院,开宝元年钱氏建,治平中改赐今额,西湖北山尽处标以浮图,浙江中流,望之最为耸出在湖山间,与雷峰塔相应,僧永保建,故名保叔塔。”

从以上各史料的记载情况看,最早的史料来源是《咸淳临安志》,但《咸淳临安志》成书年代,距保俶塔的修建年代已然久远,未必能反映事实。而《两浙金石志》卷四记有《吴越吴延爽所造塔记》,为残石,清乾隆三十年(1765)出土于保俶塔下,残石仅有三十四个字,正书,径六分许,碑文残阙,但根据残留文字,保俶塔为吴越大臣吴延爽造,但由于碑石残阙,无立石之年,故具体时间不可知。但《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十一记载“□□□□壬午□造塔僧宗愿澄渊檀越吴□戴仲者同生阿弥陀佛净土□”。此砖出土于保俶塔下,因其有“壬午□(岁)造塔”,可知此壬午即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是保俶塔开始修建的确切年代。

(二)保俶塔之修建者

此问题亦有不同答案,有吴越王钱镠、钱俶修建之说,亦有吴越国大臣吴延爽修建之说。综合各说法,吴延爽建保俶塔之说比较可靠。

据《西湖游览志》记载:“宝所塔,吴越王之臣吴延爽者迎佛舍利建塔于山顶,附以佛庐。”明人徐一夔作《重建宝石山崇寿院记》,其云:“钱氏之臣有吴延爽者,视伟兹山,遂往东阳请善导和尚舍利,建浮图九级,附以僧坊,略具塔寺之体,人称为宝塔院。”是知保俶塔是吴延爽为放置善导和尚舍利而建。此文虽作于明代,但当时有关保俶塔的前代碑刻可能还存在,徐一夔一定看到了这些碑刻,了解到保俶塔的修建历史,以前代的资料为基础作了《重建宝石山崇寿院记》,故他的记载应是可靠的。

此外,考古发现亦可以佐证塔是由吴延爽所修建。此为前文已揭,不再赘叙。


- 保叔塔的不同称呼

从文献记载来看,保俶塔兴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是吴越国大臣吴延爽为安置高僧善导和尚的舍利而修建。保俶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例如称宝所塔、保叔塔、宝石塔等。

1. 两宋之时,称“宝叔塔”或“保叔塔”。

北宋文人郭正祥有诗云:“宝叔存遗塔,影摇湖水光。层层仙露湿,苔藓自生香。”又南宋文人许及之曾作《九日同从班诸公自南山过苏堤登宝叔塔》:“柳下芙蓉锦作裳,画船波底见秋光。登高自昔须吾辈,戏马从人上宝坊。白发未嫌纱帽黑,紫萸偏称菊花黄。常年风日无如此,争不从容入醉乡。”可知两宋之时,“保俶塔”被写作“宝叔塔”或“保叔塔”。

2.元代称为“保叔塔”。

元代文人方回作有题为《左顾保叔塔右顾雷峰塔并南北高峰塔为四》之诗:“四山角立四浮屠,绝似双林竞宝珠。万古一丸拏不去,夜深朗月浸澄湖。”再者元人钱惟善作诗《保叔塔》,其云:“金刹天开画,铁檐风语铃。野云秋共白,江树晓逾青。凿屋岩藏雨,黏崖石坠星。下看湖上客,歌吹正沈冥。”从以上所引诗句来看,元人亦称之“保叔塔”。

3.明人有“保所塔”之称。

保所塔之例:明人胡应麟作《九日同庄静父俞羡长登宝所塔》之诗:“突兀龙山色,登高豁旅愁。黄花亦无赖,偏逐少年头。”

明代亦有称之“保叔塔”之例,如释雪江《陪洪司寇陈大理宝叔寺登高》:“宝叔塔前秋色晴,黄花作意向人明。锦袍罇酒重阳节,白发山川故老情。万里中原芳草歇,孤城落日大江横。翠华廵幸知何处?寂寞天南忆两京。”

4.清人称“保俶塔”。

清代诗人留下了大量歌咏保俶塔的诗,例如黄久文《冬日登保俶塔》、钱思复《保俶塔》、王庆勋《登保俶塔》。从这些诗作的记载情况来看,清人称之为“保俶塔”。

从以上的梳理我们知道,保俶塔在两宋、元、明之时都被称作“保叔塔”或“宝叔塔”,明代之时亦有称之为“保所塔”,清代大多写作“保俶塔”。


- 保叔塔得名之缘

保俶塔其名究竟是怎么来的,历代有各种说法,最常见的就是其得名与吴越国王钱俶有关。据说钱俶两次入宋觐见宋太祖、宋太宗,为平安归来,故建“保俶塔”。此说从明代就流传于民间,为众人所信。如明代《涌幢小品》记载:

“杭州有保俶塔,因钱忠懿王俶入朝,恐其被留,作此以保之,称名尊天子也。后误为保叔,至有‘保叔缘何不保夫,叔情何厚丈夫疏。纵饶一派西湖水,难洗今朝叔塔污’之诗,今古流传。谁为杭之妇人洒此奇冤也?”

(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十四)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保俶塔”得名于钱弘俶这一说法是否合理。我们知道古人有避讳这一说,避家讳、国讳。与君王的名字相同的字要作改字、添笔、减笔的处理,不能直书。故即使当时吴越大臣造塔为保其君王钱俶平安,其塔名亦绝无可能以“保俶塔”命名。故“保俶塔”得名“钱俶”之说只是以讹传讹。

那么,保俶塔之名从何而来呢?保俶塔初名应天塔,两宋之时称为“保叔塔”“宝叔塔”,此得名与重修塔寺的僧人有关。据明代《重建宝石山崇寿寺》记载:

“咸平中,僧永保有目眚,誓修宝塔以还光明,化缘城府十阅寒暑,市人咸以师叔称之。塔既完,人因呼为保叔塔。大抵兹山以塔益胜,故皆称塔而不称寺。”

从以上史料记载可知,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杭州有僧人名叫永保,人们称之“保叔”,因有眼疾,发愿重修,故人们将重修后的塔称为“保叔塔”。

“保叔塔”的称呼延续到元、明、清,同时也有“宝所塔”“宝淑塔”等叫法。杭州话中“所”“叔”区别不大,故“宝所塔”与“宝叔塔”同时在使用。

“俶”有“chù”“shū”“tì”等读音。“保俶塔”中的“俶”读音应为“shū”,而非我们通常认为的“chù”。此结论已有学者从语言学上进行了论证。而“淑”“俶”两字,古人又相通用,故清代的文献中既有“保俶塔”,又有“保淑塔”。因此“保俶塔”是由“保叔塔”而来,并进一步讹传为此塔与钱弘俶入宋有关。


历史绘画保俶塔 -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保俶塔最早出现在绘画作品中是在南宋李嵩的《西湖图》上,此外明清画家们亦将保俶塔作为西湖重要的风景画入他们的作品当中。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写实功能,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探寻保俶塔当时的风采。

1.《西湖图》中的保俶塔

《西湖图》传为南宋李嵩的作品,现收藏在上海博物馆。李嵩(1166—1243),钱塘人,南宋宫廷画师。

微信图片_20211115100817.jpg

李嵩西湖图


《西湖图》纸本墨笔,表现了杭州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其画卷中央留白,右上方宝石山,其上是保俶塔。保俶塔是写实风格,塔身、塔刹勾勒清晰,共七层。据文献记载,保俶塔原为九层塔,在宋咸平年间(998—1003)重修,改九级为七级。此画卷中是南宋时期的七层保俶塔,与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

2.明代宋旭《湖山春晓图》中的保俶塔

《湖山春晓图》为宋旭作品。宋旭(1525—?),字石门,后出家为僧,法名祖玄,号天池发僧、景西居士,嘉兴人,明代万历年间画家。《湖山春晓图》,纸本,卷轴,现藏故宫博物院。画卷中绘有宝石山、苏堤、内外西湖,保俶塔立于宝石山上,共七层。

3.明孙枝《西湖纪胜图》中的保俶塔

孙枝(1533—?),字叔达,号华林居士,籍贯不详,善画山水。《西湖纪胜图》为其代表作。

《西湖纪胜图》,册,绢本,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共十四幅,绘法相寺、紫阳庵、孤山、高丽寺、大佛寺、柳洲亭、烟霞洞、八仙台、万松书院、石屋、太虚楼、灵隐寺、上天竺、虎跑泉等十四处西湖景色。其中大佛寺图绘有保俶塔,图上方题:大佛寺孙枝。

4.清王原祁《西湖十景图》中的保俶塔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太仓人。清康熙时进士,官户部侍郎。


微信图片_20211115100820.jpg

清王原祁西湖十景图


《西湖十景图》,卷,绢本,辽宁省博物馆藏。画卷以钱塘门开始,结束于涌金门的问水亭,整个画面气势非凡,以泥金小字标注各景点,而保俶塔矗立于画面的中段上方,题记“保叔塔”。由此可知,时人称为“保叔塔”,与文献记载可以互相印证。

5.清永瑢《西湖十景图》中的保俶塔

永瑢(1743—1790),号九思主人,清高宗乾隆皇帝第六子,工诗画。

《西湖十景图》,册,绢本,杭州西湖博物馆藏。《西湖十景图》描绘西湖四周诸景点,保俶塔在画面的左上方,墨笔标记“保俶塔”三个字。





相关内容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为人知的故事 2025-01-23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2025-01-23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三) 2025-01-21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2025-01-20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2025-01-20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