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禹杭履迹
 
康雍乾三朝与鱼鳞石塘的兴建
来源:《钱塘江海塘保护与申遗论文集》  作者:徐超  日期:2021-12-14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钱塘江海塘主要是清代留下的。清代的钱塘江海塘工程是国家大规模参与修筑的产物,是我国古代海塘建设的巅峰,故《清史稿》云: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钱塘江海塘主要是清代留下的。清代的钱塘江海塘工程是国家大规模参与修筑的产物,是我国古代海塘建设的巅峰,故《清史稿》云:

“清代易土塘为石塘,更民修为官修,巨工累作,力求巩固,滨海生灵,始获乐利矣。”

清代钱塘江海塘工程,其修筑时间主要集中于康雍乾三朝和道光朝,而地点则主要是河湾的北岸。

明末清初,钱塘江主槽由南大亹移至中小亹。在中小亹安流不足60年,水势又北趋,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江流、海潮尽归北大亹。乾隆十二年(1747)人工引溜中小亹成功后也仅安流12年,并最终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迁回北大亹,以至于今。早在宋元时期,钱塘江河口水势即有北趋之势,但往往只是暂时现象,最终还是主槽回复南大亹,为什么在明末清初钱塘江河口完成了“三亹变迁”呢?伊懋可认为这可能与1537年三江闸竣工有关,三江闸完全将宁绍平原的水系统与海洋隔开,使钱塘江河口与杭州湾南岸的泥沙淤积增多,最终导致南大亹的淤塞。南大亹的淤塞,水势的不断北趋,使海宁成为潮患最严重之地,故而海宁海塘也成为整个钱塘江海塘工程中的重中之重。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潮汐直逼塘根,冲坍海宁海塘数千丈,浙江巡抚徐元梦委令金衢严道贾扩基承修海塘。此项工程被认为是清朝真正大规模兴修海塘工程的开端。康熙五十九(1720)年,闽浙总督满保和浙江巡抚朱轼在勘视海宁、上虞塘工后提出了五条治理办法:

一、筑老盐仓北岸石塘千三百余丈,保护杭、嘉、湖三府民田水利;

二、筑新式石塘(即鱼鳞大石塘),使之稳固;

三、开中小亹淤沙,使江海尽归赭山、河庄山中间故道,可免潮势北冲;

四、筑夏盖山石塘千七百余丈,以御南岸潮患;

五、专员岁修,以保永固。

此次上疏除夏盖山石塘这条外,皆与海宁海塘有关。其中修筑鱼鳞石塘、开浚中小亹引河以及实施岁修措施在海塘修筑史上更具有开创性意义。在此次施工中朱轼筑成的老盐仓500丈鱼鳞大石塘是海宁历史上首次修筑大石塘,更是清代修筑鱼鳞石塘工程的发端和塘型改进的样板。而此年开始海宁塘工岁修,至雍正五年(1727)开始推广到沿岸其他各县,并为后世所沿袭。至于中小亹开浚工程更是被称为:

“人类第一次使钱塘江水流按照人类的意图流动的工程。”

微信图片_20211214101052.jpg

 清代乾隆鱼鳞大石塘 

微信图片_20211214101054.jpg

 明代黄光昇五纵五横鱼鳞大石塘 

尽管康熙末年已经开启大规模修筑海塘工程,但此后工程进展还是遇到了不少挫折。一是海宁沙活土浮,潮水冲刷塘根,大石塘难以推广修筑,只得修筑柴塘及条石块石塘暂为抵御;一是开挖中小亹工程也时常淤塞,引溜失败。

雍正二年(1724),江浙一带潮灾严重,雍正帝派朱轼往海宁查勘塘工并云:

“海塘关系民生,务要工程坚固,一劳永逸,不可吝惜钱粮。”

清廷正式提出“一劳永逸”的筑塘目标,并开始有计划有重点地修筑大石塘。雍正十一年(1733),海望、李卫计划改海宁草塘及条石块石为大石塘,自尖山起至万家闸拟全部筑成石条塘共长14209丈,另自龟山起至李家村新筑土备塘共长14027.6丈,又李家村至断塘头旧有老塘4956丈,酌量地势,增高加阔,后因故未筑大石塘,只修了土备塘。同时进行的还有填补尖、塔两山之间的缺口建立石坝(塔山坝)和继续开挖中小亹工程。  

微信图片_20211214101251.jpg

 雍正十一年所筑的土备塘(即今翁金公路海宁段)  

乾隆帝在位60年间,对钱塘江北岸仁和乌龙庙至海宁尖山段海塘的安危、巩固,自始至终关怀备至,亲自过问、擘画修筑,六次南巡江南即有四次来海宁阅塘,积极探索和贯彻既定的固塘方略,是清朝海塘建设的高潮。

乾隆元年至二年(1736—1737)新建海宁县南门外绕城鱼鳞大石塘505.2丈;

二年至八年(1737—1743)新建海宁县普儿兜至尖山间鱼鳞大石塘6097.68丈;

四十六年至四十八年(1781—1783)新建仁和县章家庵至海宁州草庵鱼鳞大石塘2240丈和草庵至老盐仓鱼鳞大石塘1710丈;

四十九年至五十二年(1784—1787)新建仁和县范公塘七堡至章家庵鱼鳞大石塘2120丈;

其间还在海宁县(州)普儿兜至普济庵间先后间段新建鱼鳞大石塘1153丈。总计乾隆朝在仁和乌龙庙至海宁尖山间先后建成鱼鳞大石塘13826丈,占这一段海塘全长71.1%。此外乾隆朝还继续举办引溜、挑溜工程,第四次开挖中小亹引河,虽最终放弃,但也使江、海水流安流中小亹达12年。挑溜护塘方面,除大量兴建朱轼创建的条石坦水外,还继续兴建本已停工的塔山坝,堵塞尖塔两山间的缺口,另外沿海塘兴建多座石盘头、柴盘头以挑溜护塘。经过乾隆朝迭兴大工后,钱塘江河口北岸的海宁海塘均已建成鱼鳞大石塘。乾隆后清代各朝虽有塘工修筑,但都只是遵循旧制,修旧固守而已。 

清代的海宁海塘工程主要有鱼鳞大石塘工程、护塘建筑工程、备塘工程和中小亹切沙引河工程。备塘工程和中小亹引河工程前已叙述,现重点介绍下前两项工程。

(1)鱼鳞大石塘工程。海宁大石塘修筑历宋、元、明以来,皆议而不行,直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朱轼才在老盐仓筑成500丈鱼鳞大石塘。朱轼的鱼鳞大石塘是从明代黄光昇等人在海盐所创设的五纵五横鱼鳞大石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此种塘型条石纵横叠砌,望之“似鱼鳞之栉比”,故名之曰鱼鳞石塘。黄光昇鱼鳞大石塘的筑法是:“先去沙涂之浮者四尺许,见实土乃入桩,入之必与土平,仍旁筑焉,令实;乃置石,为层者二,是二层者必纵横各五,令广;拥以土使沙出于上,令深,皆以奠塘基也。”三层以上,纵横石数,每二层递减,十五层后,每层递减,至十八层结顶。石塘“层表里必互纵横作丁字形,弥直罅之水也;层中横必稍低昂作袱头形,弥横罅之水也;层相架必跨缝而置作品字形,以自相制,使不解散也;层必渐缩而上作阶级形,使顺潮势,无壁立之危也”。条石纵横错缝叠砌一方面可以防止涨潮落潮时海水通过石缝掏吸石塘后的附土,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石塘松散解体。万历年间将顶盖石由“一纵二横”改为“两纵”,故海盐鱼鳞石塘又叫做“双盖鱼鳞石塘”。 

明代双盖鱼鳞石塘虽有众多优点,但其造价昂贵,且并不适合在海宁沙活土浮、日受两潮的钱塘江河口地区修筑。所以清代在吸取明代双盖鱼鳞石塘优点的基础上,又根据河口特点对塘基、塘身进行了改进。

首先是加强塘基建设。在宽1丈2尺的范围内,密布四路马牙桩、七路梅花桩,从而提高了地基承载能力。临潮一侧的两路马牙桩,除有加强塘身前趾的承重能力外,还可以防止江潮水流淘刷塘基。

其次是减少塘身的纵深。海宁地区修筑大石塘的难处在于地基松软,减少大石塘纵深可以减轻其自重,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大石塘的造价。且相对于海盐来说,海宁地区受风暴潮冲击塘身的危险要小,所以也不需要庞大的石塘体积来防御暴风潮的冲击。

最后在塘身结构上,除将条石丁顺间砌,上下跨缝叠置外,还采使用铁锭、铁锔,铁笋、铁箫等相联结;砌石又用胶灰进一步增强了塘身的整体性。同时在塘身迎潮面用油灰或桐油麻绒嵌抿石缝,阻水进入塘身淘吸附土。在塘身迎潮面收分上,改明代每两层一收分为由下而上收分逐渐减小的变坡,以顺潮势外,同时减少浪潮的越顶水量。

乾隆朝鱼鳞大石塘的定型,使之成为有清一代“一劳永逸”的塘型,并在钱塘江北岸进行了推广修筑。

 (2)护塘建筑工程。护塘建筑主要分为护基建筑和挑溜建筑两类。清代海宁海塘的护基建筑主要是坦水。康熙五十七年(1718),朱轼提出了修筑坦水的主张。海宁“沿塘俱系浮沙,潮水往来荡激,日侵月削,塘脚空虚,虽有长桩巨石,终难一劳永逸。”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除了加固塘根及塘身之外,“附塘另筑坦水”。所谓的坦水就是用条石修筑于塘脚外,以包住塘身底部的几层条石,以防止潮水冲刷,挖空塘脚。坦水的结构有平砌、竖砌、靠砌等多种形式,一般为两道,分称头坦、二坦,个别仅有头坦,而在潮流强劲的地段或多至三至四坦。

微信图片_20211214101058.jpg

 清代坦水工程 

微信图片_20211214101101.jpg

 塔山坝 

微信图片_20211214101103.jpg

 石盘头 

微信图片_20211214101104.jpg

 拆盘头 

挑溜建筑主要分为丁坝和盘头两类,其共同作用是“分杀水怒”,以护塘身。著名的塔山坝即是丁坝。清代塔山坝复建工程始于雍正十一年(1733),至乾隆五年(1740)竣工。完工后,全坝长200丈,为清代钱塘江海塘最长的丁坝。以塔山坝挑溜,护塘范围较广,且有利于把大溜挑向中小亹引河,但是长坝挑溜,承受冲击面广,不易修筑,保护维护困难,且易激水上塘。所以清代更多的是采用盘头这一挑溜建筑。所谓的盘头是一种垂直突出于塘身外的半圆形建筑,分为石盘头与柴盘头两类。单个盘头的挑溜作用并不明显,但是数个盘头组成的盘头群则可以很好地挑溜护塘,同时又避免了丁坝激水上塘的现象,所以盘头群是清代最常用的挑溜建筑。但对于用石盘头还是柴盘头却在乾隆朝发生了争论。石盘头坚固耐用,但造价高昂,柴盘头虽易损,但柴盘头性柔软,耐于冲激,又多缝隙,更利于减缓水势,且造价相对低廉。通过两次争论,最终柴盘头派取胜。从此海宁海塘挑溜建筑一律使用柴盘头群,及至清末民初。

微信图片_20211214101106.jpg

 清代钱塘江北岸海塘御潮体系 

清代一系列的海塘工程的兴建,使钱塘江河口北岸的海宁地区形成了中国古代最为完备的海塘御潮体系。在这一体系的防护下,不断北趋的水势渐渐止住了脚步,钱塘江河口北岸的岸线也因此稳固下来,直至今日。

作者系海宁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助理馆员


相关内容
湘音汇|杨时开筑湘湖,北宋水利工程的丰碑 2025-01-21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2025-01-20
年味好浓!杭州最有烟火味的弄堂,这几天车水马龙!它还是个历史满满的地方… 2025-01-20
西湖之谜系列|“三潭”如何印月? 2025-01-16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名门进士 科学巨擎 2025-01-1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