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艺林文韵
 
从影响丁敬篆刻的相关人物之视角探析丁敬及浙派篆刻艺术
来源:西泠印社微信公众号  作者:许建一  日期:2022-01-18
文/
文/许建一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且社社员

【摘    要】

乾嘉时期,金石朴学炙盛,以林皋为代表的“虞山派”逐渐式微,丁敬所代表的“浙派”孕育而生。丁敬的篆刻艺术除了受明代相关印人的影响外,终形成以“细碎切刀”为显著特征的浙派印风。本文以:从明中晚期印人生存空间来廓清丁敬作为印人的身份定位;试举影响丁敬篆刻艺术的印人;以丁敬为代表的浙派崛起之时代背景;笔情刀趣下的丁敬篆刻艺术兼论浙派风格的兴起,这四个方面来探析丁敬及其所代表的浙派印风之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丁敬 影响 刀法 浙派 背景

01从明中晚期印人生存空间来廓清丁敬作为印人的身份定位

自明代中期,文彭推广石质印料[1],促进了文人投入到印章的热情;同时随着商贾经济的日益发展,“文人士大夫于市井百姓、百工艺人的接触亦日益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士人风气、审美情趣、癖好的改变”[2]。当时士大夫“遍好钟鼎卣彝、书画法帖、窑玉古玩、文房器具,纤悉究心”[3]。随着文人清玩的喜爱和百工艺人的发展,二者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社会关系。印章与书画靠得更近,且本身又承载着“文字”内涵的延伸,更加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印人队伍不断扩大,印人的身份也随之变化,明中晚期印人的身份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文人印人(大多是出身地主富商家庭或已经博取功名的文人)。如文彭(1497—1573)、詹景凤(1532—1602)、朱简(1570—?)等都划定在此类,他们或官或商,善诗文,主体身份并不依赖篆刻为业。

第二类,职业印人。他们靠篆刻一技为职业,他们以出身寒微的文士为主,未能考取功名,走上以鬻印为生的道路,奔走江湖,背井离乡,活动于大都市,多依附同乡的官僚缙绅,如何震(1535—1604)、苏宣(约1553—约1627),其他如吴良止、汪关、梁千秋、梁大年等,这类印人不同于底层纯粹靠出卖劳力的印工匠人,至少他们是识字的文人。他们不固定摆摊设点,为了生计,往往“会通诸古印章,乃尽取其精,以应人之求,可谓集其成矣”[4],以备不同委托者之需。他们在整个印人群体中占比最大。

第三类,纯粹的印工。这类印人的身份相对简单,没有文化,一般依赖别人篆写好方能刻制,设摊设点,身份与百工群体的匠人是一类,一般善雕钮。由于第二类职业印人的兴起,纯工匠式印人群体逐渐式微。

丁敬(1695—1765)出生在贾商之家,家境不错,虽没能考取功名,但他诗文造诣极深,家道中落后、以印为计,这样的身份使得他“横跨”在第一类(文人印人)和第二类(职业印人)的双重身份之上。从他的印人身份来看,他既是文人又兼匠人之职。

02试举影响丁敬篆刻艺术的印人

明代中晚期,文人参与篆刻行业,促进了印学的繁荣。这一时期人才辈出、作品纷呈,特别是徽籍印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何主臣继文博士起,而印章一道遂归黄山”[5]。丁敬的篆刻艺术受当时徽籍印人的影响极大,主要是何震、苏宣、朱简、程邃的影响,另外也受到扬州籍梁千秋的影响,兹分别论述如下:

(一)何震

丁敬的篆刻曾追摹过何震的刀法,“杭州丁布衣钝丁汇秦、汉、宋、元之法,参以雪渔、修能用刀,自成一家”[6]。雪渔即何震(1535—1604),字主臣,一字长卿,号雪渔。休宁人[7]。其敏而善学,能取众家之长化为己用。李流芳云:“新安何长卿,始集诸家之长而自为一家,其体无所不备,而各有所本,复能标韵于刀笔之外,称卓然矣。”[8]可见何震指节通灵,在刀法上自有领悟,卓然一派。

何震以猛利泼辣的刀凿印风格让人称道,特别仿汉满白文印,刀痕显露,苍润朴厚,遂形成“雪渔派”,追随弟子及传人累累大观。丁敬“参以雪渔”用刀,即指取法何震的白文印,试比较丁敬“汪彭寿印”(图1)与何震“延赏楼印”(图2)、丁敬“方君任”(图3)与何震“天街小雨”(图4),二者在线质的处理方法极为相似,可以看出丁敬曾追摹取法何震,此言不虚。

微信图片_20220118101850.jpg

(二)苏宣

丁敬的印风与苏宣极相似,从字形、刀法两方面来看丁敬应该认真揣摩学习过。苏宣(约1553—约1627)是一名职业印人,生前即享有盛誉,人们称赞其印“博古深思,肖形而变,秀颖迈俗”[9],从多家取法,追求浑穆厚重艺术效果:“其书篆错出,不名一家,镌法亦变化多端,不主故常,要以归于浑朴典雅”[10],苏宣和何震二人的刀法都以猛利见长,相较而言,苏宣收敛一些。故周亮工(1612—1672)云:“以猛利参者何雪渔,至苏泗水(苏宣)而猛利尽矣。”[11]苏宣社会交往层次高,从其为别人所刻的名章或别署印可见一端,其《印略》所示人名有:王世贞、王穉登、董其昌、陈继儒、李流芳、钱谦益等。

由于苏宣的影响力,丁敬追摹苏宣印风亦是在情理之中,如丁敬朱文印“曹芝印信”(图5)与苏宣“蕉露馆”(图6)比较,特别是苏宣的朱文印,方折造型和刀棱笔意都给丁敬有先导启发;丁敬的白文印“梁启心印”(图7)与苏宣“陆弼之印”(图8)来比较,冲刀效果和结体造型也很相似。


微信图片_20220118101606.jpg

(三)朱简

朱简对丁敬最大影响乃其碎刀刀法,史料中亦多提及,如清人魏锡曾云:“修能碎刀为钝丁(丁敬)滥觞。”[12]修能即朱简,朱简(1570—?),字修能(亦说修龄),号畸臣,安徽休宁北门人,家境殷实。前文已述,朱简划在文人印人的行列,其少时机敏而好学,“修能幼读父书,即能辨古文奇字、铜盘、石鼓之章。稍长,精研八法、六书及有韵之文”[13]。其对印学理论有独到见解,著述宏富,如著有《印品》《印图》《印经》等。天启五年(1625),朱简自刻创作印谱题名《菌阁藏印》出版,沙孟海在《印学史》对其有高度评价:“统览全谱,面目很多,自战国至元、明各种体裁,灵活运用,涉笔成趣。特别是他多用‘碎刀’,笔笔钝拙而不光整,可说是一种创体。”[14]朱简篆刻用“碎刀”在线条中所流露出的斑驳、古朴的面貌,沙孟海称之为一种创体,丁敬正是承其刀法,也是浙派印最主要的特征表现,可以说以丁敬为代表的浙派的刀法即起源于朱简。


试比较丁敬朱文印“包氏梅坨吟屋藏书记”(图9)和朱简“麋公”(图10);丁敬的白文印“寓意于物”(图11)与朱简的“拥书一室”(图12)来作比较,他们的刀法风格都极为相似,正好认证“修能碎刀为钝丁滥觞”的观点。

微信图片_20220118101613.jpg

(四)程邃

近人黄宾虹在1921年《与李壶父书》尝言,“吾乡垢道人(程邃)、巴予籍二公,非特开西泠之祖师,而且阐古玺之閟奥”[15],可见程邃(1607—1692)也是浙派印人取法的重要源头之一。程邃字穆倩,号垢道人。新安歙县人。程邃38岁方入清代,入清后在扬州活动近30余年。终身布衣,以诗文书画印奔走天下,以古峭奇奥的朱文印名世,其朱文印曾受朱简的影响,且能自出机杼。清人冯泌曾言:“程穆倩名冠南国……朱文宗休能(朱简)而又变其体,近日学者爱慕之。”[16]

不过,程邃朱文印标志性体现是参法钟鼎彝器文字入印,沙孟海《印学史》云:“程邃继起,参合钟鼎古文,出以离奇错落的手法,对印学更有发展。”[17]可见钟鼎古文字入印,是其朱文印的一大特点,丁敬从中取法,受其影响。如丁敬朱文印“纯礼坊居人”(图13)、“曙峰诗画”(图14)等这类印作显然受到程邃参合钟鼎古文印风如“竹篱茅舍”(图15)、“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图16)的影响。另丁敬有一方朱文印章“艺圃启事”边款:“钝丁戏仿程穆倩法”[18](图17),可见丁敬对程邃的篆刻作品极为青睐。

微信图片_20220118101616.jpg

(五)梁千秋

魏锡曾《书〈赖古堂残谱〉后》云:“钝丁老人有自作六面印,以千秋所刻‘宜子孙’等五面印为之母。旧闻王安伯丈以黄金等分易之。”[19]丁敬对梁千秋的遗作珍爱有加,梁千秋名袠(?—1644),字千秋,江苏扬州人,居于南京,生年不详,卒于是1644年。辑有《印隽》四册,梁千秋以鬻印为生计,功力极深。特别是摹刻方面毫发逼肖,如在摹其老师何震之作,庶几乱真,祝世禄曾言“有梁生,何生不死矣”[20]。

梁千秋对丁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朱文上,梁千秋在朱文印上很有自己的特色,他并没修饰得很光洁,而是用畅而不流的刀法,使线条更加雅健劲挺,另外其线条在小篆的基础上可以舒展了长线条,在结体造型上圆转空灵,阔绰雍容,这种艺术处理方法对丁敬影响很大,从丁敬的“密盦祕赏”(图18)、“薌林翰墨”(图19)与梁千秋的“敦宿楼百重记”(图20)、“聊浮游以逍遥”(图21)便可窥一斑。

微信图片_20220118101619.jpg

以上人物中,何震、苏宣、朱简、程邃为徽籍印人,梁千秋为扬州人,可见徽派对浙派印学的影响极大。丁敬印风不是向壁虚造,是吸收了在其前面多位印人的风格,经过一个渐进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脱离不了其所处的学术审美风格转变的时代背景。

03以丁敬为代表的浙派崛起之时代背景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至顶峰再回落的过程,正如旧的习俗往往被新的观念所替代,篆刻亦如此。比如曾经的文彭“吴门派”和汪关“娄东派”就相继被林皋“虞山派”(亦称鹤田派)所替代。周亮工在《印人传·书黄山程穆倩印章》中言:“印章一道,初尚文、何,数见不鲜,为世厌弃。犹王(世贞)、李(攀龙)而后不得不变为竟陵。”[21]林皋于清初兴起,在当时印坛影响极大,“虽海内名家杂出,精于篆学者,毕竟以林子(林皋)为当代独步。”[22]“海虞林子鹤田,当今才隽士也,少好六书之学,一见便得深意,挟其技游公卿间,所到车骑辐辏,门限为穿。林子之得盛名于吴中者廿余年矣。”[23],可见林皋年少得名,印风深受时人喜爱,林皋(1658—约1726),字鹤田,一字鹤颠,祖籍福建莆田,著有《宝砚斋印谱》。主要生活在虞山(今江苏常熟),林皋留存在世的印章极多,朱白文印皆谨守斯冰小篆一路的字法,布局端庄疏朗,线条光洁劲挺。丁敬已经意识到当时的印风之弊,汪启淑在《续印人传·丁敬传》言:“两浙久沿林鹤田派,钝丁(丁敬)力挽颓风。印灯续焰,实有功也。”[24]此处用了“颓”字,说明当时“虞山派”在浙地的影响已渐式微,久而单一工细秀媚的风格已渐让人生厌。丁敬在一边款中也印证道:“近来作印,工细如林鹤田(皋),秀媚如顾少臣,皆不免明人习气,余不为也。”[25]参看林皋印“林皋之印”(图22)、“杏花春雨江南”(图23)。

微信图片_20220118101623.jpg

这说明或者说主流审美意识开始转变。要知道在丁敬之前的林皋,其篆刻技艺在当时极受书画家及收藏家们的青睐。从现存常熟博物馆编的《林皋印谱》[26]来看,王翬、恽寿平、吴历、高士奇等人都有用印出自林手,只是到了丁敬时代,林皋所呈现的光洁劲挺线条风格逐渐被人所弃,人们已经开始追求刀味古拙的线条,追逐金石味更浓的印风。在丁敬之前,朱简就在切刀风格上做过尝试,但是没有形成气候,而丁敬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对此,《陈振濂谈中国篆刻史·明清》中说道:“主要原因是当时印坛追溯汉风,并没有一个强烈的反差环境,因此朱简等人的实践并不引人注目。到了丁敬这个时代,一是印风衰颓靡弱,如皋派式的印风细弱少骨,实在让人生厌;丁敬以切刀的阳刚之势崛起,自然能收鹤立鸡群之效。这就是靡弱的环境反衬出他的鲜明来。二是当时嗜古求金石考据之风也从学术层面上推动了丁敬的审美趣尚的普遍性。”[27]这说明每个时代的文艺都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清初朴学兴起,文字训诂、金石考据得到了空前发展,冲破了地域界限影响至全国,至乾隆年代考据之学发展至顶峰,并由此刺激了对篆刻艺术的学术思考,为以丁敬代表的“浙派”印学的兴起做出了观念上的铺垫。此时,林皋为代表的“鹤田派”(“虞山派”)逐渐式微是必然的,篆刻风格是否有金石古意,渐渐成为审视印品的新标准,丁敬所代表的浙派印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崛起是势在必行的。

04笔情刀趣下的丁敬篆刻艺术兼论浙派风格的兴起

丁敬生前虽已饮誉天下,但并未冠以其为浙派、西泠派[28]领袖之称谓。时人评赞他多用“杭州丁布衣”“杭郡丁敬身”“武林丁龙泓”等,他的印风在其身后才发展声势盛隆,被尊为“浙派始祖”。[29]

丁敬的篆刻形式丰富多样,前文已经叙述到,丁敬的印风是在吸收了前人各家基础上,并在清初朴学兴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以丁敬为代表的浙派印风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在刀法上开始追求拙朴味,朱白文印皆如此。对于丁敬的印风,罗叔子和余正都曾著书做过分类概述[30],本文在他们的基础上列举最能代表其印风艺术的作品,分述如下:

(一)朱文类:

1.细圆朱文。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66岁所刻的“敬身”(图24);乾隆二十九年(1764)70岁所刻的“云烟供养”(图25),笔划婉转遒劲,此类朱文印在汉印中很少见,貌似宗宋元,但丁敬的线条具有强烈的金石味。

微信图片_20220118101626.jpg

2.方角朱文。这是以丁敬为主的典型的浙派风格,以乾隆十二年(1747)53岁所刻的”西湖禅和”(图26);乾隆二十六年(1761)67岁刻的“丁敬身印”(图27)为代表,用碎刀法,方折转角,如屈铁盘丝,线质劲挺有拙朴味,丁敬也是间接吸收了明代诸家的经验,加以改造,演变成为浙派朱文的典型印式。

微信图片_20220118101629.jpg

3.方圆结合的朱文。此类朱文印富有创新,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66岁所刻的“砚林亦石”(图28)作为代表,方圆互用来表现小篆和缪篆(汉摹印篆)相结合的字体,曲直附势,玲珑精巧,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此类印风对后世影响很有启发。

微信图片_20220118101631.jpg

4.仿古玺的朱文。粗边细文,完全仿古玺印(时称秦印,或先秦印),受程邃钟鼎彝器字入印的影响,此类印前文已述。如乾隆二十二年(1757)63岁所刻的“上下钓鱼山人”(图29)可为代表,说明丁敬的取法很广泛且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微信图片_20220118101633.jpg

(二)白文类:

1.仿汉官私印。从汉官印和私印中来,有深厚的汉印基础,也吸收了明人的经验,看上去较为普遍,但在字法、刀法上表现出自家面目,印风雄厚饱满。如乾隆十九年(1754)60岁所刻的“梁启心印”(图7)、“白云峰主”(图30)等,此类印对蒋仁、黄易、奚冈诸家影响特别大,他们对此吸收消化后,成为浙派白文的典型印式,最能代表丁敬风格。

微信图片_20220118101636.jpg

2.仿汉玉印。从汉玉印中来,细白文,刀锋拙朴凝冻,印面朱多白少,醒目了然。丁印及丁以后浙派诸家中所占比例较少,至赵次闲方有独到面目。如“敬身父印”(图31)、乾隆二十九年(1764)70岁所刻的“蕅厓道人”(图32)。

微信图片_20220118101639.jpg

3.粗白文印。这类白文印创作相对比较早,主要受到明人书画上的钤印启发,如沈周的书画用印“白石翁”(图33),此类印并不具代表性,但线条厚润,印面气息饱满,也算是一种风格。如乾隆五年(1740)46岁所刻的“玉几翁”(图34)。 

微信图片_20220118101641.jpg

4.创造性的白文印。字体多作圆转角,笔画富有圆突的厚实感,但起刀和收刀稍尖细,刀痕俱见,字间排列较宽,设计感极强。如乾隆二十三年(1758)64岁所刻的“赐紫沙门”(图35)、乾隆二十五年(1760)66岁所刻的“小山居士”(图36)等。

微信图片_20220118101645.jpg

丁敬印风最大的特点是体现在“笔情刀趣”的“刀趣”上,篆刻艺术的创作体现除了在篆法和章法外在很大程度上凭借于此,丁敬所代表的浙派切刀其优点在于:“不止不流,若即若离,能表现出笔势的凝重苍老;像书法中的折钗股、屋漏痕,别有一股沉厚的情味。清代丁敬开创的浙派,以细碎切刀,表现字画的古拙,恍如万丝清泉,欲注若止,欲止又注,叮咚有声,引人入胜。”[31]丁敬的朱白文印,不管面貌如何多样化,印面都有剥蚀和冶铸的金石感觉,有一种古拙浑穆感,这也是浙派印风的显著面貌。浙派(又称西泠印派,浙宗、南宗)自丁敬创始,以后七家传承延续,其间亦有变化起伏,但二百五十年来发展脉络整体是清晰的。

05结语

一个印人的作品如同人的成长过程一样都有不同阶段的划分,代表着他不同时期的艺术水平的成熟表现,各个时期的印风即有不同面貌呈现,最后代表他艺术表达的最高(或最典型)思想的作品,丁敬学印初始受徽派、吴门派的影响,特别是其刀法受朱简切刀的影响,终形成自己特有风格,当然刀法只是治印的一个方面,不能忽视的是丁敬深厚的学养、情性、交往、师承等多方面的因素,这是其艺术思想的形成的关键。其顺应了当时金石朴学兴起的社会背景,最终形成了以细碎切刀为表现方式,形成古拙、劲朗的印风。

在乾隆时期,丁敬的篆刻成就尚属其个人表现,随着时间推移,丁敬在印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追随丁敬印风的蒋仁、黄易、奚冈为代表的杭州印人在当时印坛形成一股势力,丁敬被推为“西泠四家”之首,遂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师。至此丁敬印风的传承群体即以浙派、浙宗名称沿用开来。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佳作欣赏 | 《踏歌图》中的年丰人乐 2024-12-20
《走近西湖》论文集|丁云川:“慕侠亭”上镌刻的楹联文字 2024-12-16
李渔:尝以欢喜心,幻为游戏笔 2024-12-04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2024-11-18
风雅宋 · 跟着馆员读文史 | 临安城的赏菊时尚 2024-11-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