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禹杭履迹
 
桥畔悟“半”,上塘河衣锦桥的“半半哲学”
来源:杭州网  作者:  日期:2022-01-25

微信图片_20220125095018.jpg

那座单孔石拱桥的确老了,几度坍圮又几度修整,桥顶左右两侧几块苍青色的石栏板深嵌着生锈的陈年蚂蟥襻,显示着它的资历与老迈。脚下的上塘河显然比它更加古老,毕竟凿河在先,造桥步后。桥边的风雨连廊和美人靠均已拆除不存,没有了“鸡鸣早看天”的荷锄农夫,只有路人匆匆,向深秋时节的“人迹板桥霜”投去惊鸿一瞥。

这座桥,就是唐代开建的半山桥,大名衣锦桥。

不妨设想,在一个月白风清,万籁俱寂的夜晚;或者就在风停雪住,天地苍茫的清晨,一位清癯老者头戴斗笠,形似钓叟甚抑或隐士,吟诵起清人李密庵的《半半歌》,轻徐地从桥上飘然而过。

半半歌

看破浮生过半, 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廓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 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 妻子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 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 花开半吐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 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事实上,“半”的哲学,是半山整个文化体系的根脉。而这个根脉,是悠久的中国传统的儒文化培养和孕育的。中庸哲学,为半山之“半”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养料,使半山居民,避免偏执,不走极端,可进可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踏上半山桥,徜徉桥畔,就能对半山的半之哲学,获得深刻的领悟。

雅俗各半

微信图片_20220125095022.jpg

↑《杭城西湖江干湖墅图》(上塘河段局部)清康熙55年至雍正5年间彩绘本

这半山桥下的上塘河,也是颇有来历,它又名上塘运河,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最早由秦始皇开凿,俗称秦河,比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要早,隋炀帝对它作了拓宽和疏浚。

微信图片_20220125095024.jpg

↑《杭城西湖江干湖墅图》(上塘河段局部)清康熙55年至雍正5年间彩绘本

上塘河源自施家桥,从杭州丁桥镇进入余杭境内,穿越星桥镇、临平镇,至施家堰进入海宁,由海宁盐官进入钱塘江,全长48公里。上塘河初为江南运河南端,元末张士诚开凿新运河前(塘栖至江涨桥段),上塘河一直是大运河进入杭州城的唯一通道,开凿之后,江南运河改道,上塘河成为江南运河支流。河上的这座半山桥,名字同于半山区域地块本名,百姓叫来朗朗上口,明白易记。而它的大名衣锦桥,太过风雅,反而无人称呼。2004年,有关部门维修古桥,一块深藏桥身三百多年的石碑重见天日,碑上刻有《衣锦桥重建记》,称此桥建于唐乾符二年(875)。

微信图片_20220125095026.jpg

↑钱镠王画像(常熟博物馆藏)

为什么此桥大名叫做衣锦桥?查证古桥建造年代,恰是定都杭州的吴越国王临安人钱镠身强力壮的青年时期。那个阶段,因武艺高强,钱镠屡立军功。唐僖宗乾符六年(879)七月,黄巢起义军进犯临安,钱镠以少敌多,运用伏击和虚张声势等战术,阻吓了黄巢军的进攻。唐光启三年(887),唐朝政府任命钱镠为杭州刺史,此后钱镠更是春风得意,接连被任命为镇海、镇东军节度使,治杭州,加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基本控制了两浙。公元901年,钱镠衣锦还乡,大宴亲友。公元910年,钱镠又一次衣锦还乡,所以半山衣锦桥的得名,极可能与他衣锦还乡的史实有关。

据说,此桥最初叫“依君桥”,取名的本意是宣扬百姓依靠政府,享受皇恩浩荡,但是马屁拍在马脚上了,朝廷大臣得知此事,认为“君”是万岁,是真命天子,把“君”字刻在百姓日用的普通石桥上,是为不尊不敬,必须改名。根据年代推算,钱镠当上杭州刺史是在887年,距离造桥不过12年,在杭州站稳了脚跟,羽翼丰满,杭州居民以他的喜好把桥名改叫做“衣锦桥”,也是顺理成章。

“富贵而不归故乡,犹如衣锦夜行。”这一想法符合俗世人群对功成名就后接受道贺,与人分享喜悦的朴素愿望,愿望是俗的,名字却是雅的,雅俗互相钩连,握手言欢。

另一个雅俗共处的例子,来自于这座衣锦桥桥门的一副对联:

欲泛仙槎向何处,

偶传红叶到人间。

今天到了这座老桥,想要再寻觅这副对联已不可得,因年深日久,石头上所刻的字迹早已漫漶不清。这副对联风格洒脱高迈,表面的俗的理解,就是指秋高气爽时节,红叶拥塞河道,诗人醉心红叶美景,赞美秋光秋色,这么理解未尝不可,反正美景当前,诗词略添情趣而已。但实际上,这副对联包含着一个凄美的典故,各种版本虽然不同,内容却大同小异。

红叶题诗流传较广的版本,说的是唐僖宗时(公元862~888年,正是半山桥建造的年代),一名叫于佑的书生来到御河岸边撩水洗手,宫城中飘流而下的一片大红树叶引起他的注意,叶片似有墨迹。捞上红叶细看,竟有四句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音汇|杨时开筑湘湖,北宋水利工程的丰碑 2025-01-21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2025-01-20
年味好浓!杭州最有烟火味的弄堂,这几天车水马龙!它还是个历史满满的地方… 2025-01-20
西湖之谜系列|“三潭”如何印月? 2025-01-16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名门进士 科学巨擎 2025-01-1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