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古亭锣鼓即是一朵瑰丽的奇葩。据考证,古亭锣鼓始于南宋,源出宫廷乐。宋末元初,战祸频仍,宫廷乐人避乱流入民间,由此产生了古亭锣鼓。从古亭的造型,演奏的音乐,出行的仪仗中,隐约可见700年前的南宋遗风。古亭与记载中的宋代“乐棚”有些相似之处。鼓亭正门匾额上所书“武林遗风”更是有力的佐证。 △古亭锣鼓 精湛的工艺,典型的雅乐 古亭锣鼓分古亭和乐队两大部分。古亭为一座三层四角亭,高2.3米左右,1米余见方。重檐翘角,回廊曲栏,前后对门,两面开窗,中悬彩灯,整体造型类似古代皇宫的角楼。 古亭以紫竹为架,究其原因,一是富阳为竹乡,竹类品种齐全,取料方便;二是诸竹类中,紫竹色泽美观,粗细适宜;三是宋代以降的历代文人士大夫,特别崇竹为高雅君子,清音有节,故而为骨。四壁饰以绢、绫、绸等上乘材料,或剪或贴,精制细作,巧夺天工。 古亭的另一特点是集书画诗文和工艺为一体。门上楣匾,柱上楹联,角栋八扇活屏和窗面上书画,大多取材于名人名句或流传范本。图之山水花鸟,书之蝇头小楷,描绘生动,功力深厚。匾额楹联,书法潇洒,刻技高超,观似行云,读来铿锵。顶部的荷花灯,四角垂挂的角灯,中间的圆球形宫灯,皆出自非凡的民间艺人之手,堂皇富丽,剔透玲珑,令人叹为观止。 古亭锣鼓中最具特色的是乐队部分。其队伍之庞大,器乐之齐全,为民间所罕见。全套乐队由72人组成,也有用半套36人的。分打击乐、拉弦乐、弹拨乐、吹奏乐等4大组几十种民族乐器。真佳溪至今保存着历经百年的全套打击乐器,其中有几件市场上早已绝迹。还有张汝杭所藏其先父手书的7段工尺谱,十分珍贵。 古亭器乐基本凭私人关系传授技艺,有明显师承脉络。民间有父承祖业、子合父好的传统。像真佳溪张汝杭古亭世家就是一例。此外涌现过不少颇有影响的民间音乐家。如场口人盛海川,笙箫管笛件件精通,解放前很有名气,本市各班古亭都曾请他执教,名噪一时。 真佳溪老艺人以板胡、三弦、龙凤笛等乐器为主演奏的“粉蝶”“三百(拨)子”“背疯婆”“水漫”“和番”等古亭乐曲,特别幽雅,和声清澈,充满乡土韵味。 △板胡 △三弦 当古亭锣鼓出行时,古亭固定在两根竹竿上,犹如一乘华丽的花轿。前后两人肩披红绸,双手下垂提着竹竿,缓缓而行。庞大的乐队指挥自如,霎时鼓乐喧天,悠扬铿锵。只见他们随着音乐,踏着鼓点,有节奏地或进或退,或颤或停,舞姿优美。五彩缤纷的古亭,流苏飘忽,华灯辉映。顶部的荷花灯如出水芙蓉,四角八盏明骨灯晃晃悠悠,音乐舞蹈美术融为一体,使观赏者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古亭会及其规章制度 民国时期,古亭锣鼓在富阳民间非常盛行,其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场口镇的场口、真佳溪、桑元头(现青江村),新桐乡的包家淇、程坟(现属三山镇),三山乡的谢家溪(现属三山镇),江丰乡的红星村(现属富阳镇),春江乡的八一村(现属富阳镇),新关乡(现属大源镇)飏口村的盛家、李家,东洲乡大岭头(现属富阳镇)等都有古亭锣鼓,共有12班。凡有古亭的地方都有一个古亭会。而活动较正常,延续时间最长的要首推真佳溪。 真佳溪的古亭会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考。抗战前,他们已有40多名会甲子(会员)。会里设董事,领头的为董事长,抗战后改名执事,轮流任职。执事的职责主要是:一,管理财产。古亭和乐器是会里的财产,需精心保管,损坏及时修复;二,组织排练、出行。平时各人分别练习器乐,每年秋收后(一般阴历八月半后),趁农事空隙,开始集中排练合器。正月十一日上灯,古亭锣鼓开始出行,至十八日落灯,共活动8天。三,组织会甲子耕种,收获,保管。为解决古亭活动必需的经费开支,会里置有3亩8分地,其中1亩2分是发动会甲子义务劳动开垦出来的沙地。每年要安排会甲子及时耕种、收获。并在张家祠堂设有仓库,一名专职人员管账。仓库上两把锁,执事和管账各负责一把,须两人同时开锁方能启门,管理甚严。 入会完全自愿。由爱好者提出要求,经会里商量同意,方可接纳为会甲子。古亭会还制订了一些制度,如请师傅(教乐器和修古亭等),由各会甲子家轮流供饭;有关经济开支预算等,需会甲子集中讨论通过;集中排练时因事不到要请假,上灯后8天出行活动一般不得请假。而所有制度中最重要的要数“三忌”,即一忌贪财,二忌嫖娼,三忌不孝。三者犯一,会中先进行批评帮助,重犯的予以开除。抗战时期,该会曾开除过一个赌棍。 古亭锣鼓出行所得的红纸包(礼钱),少部分分发给会甲子,大部则集体留存,作为添置乐器等财产之用。 △古亭锣鼓表演 真佳溪古亭锣鼓的出行活动没有什么重要仪式,只在正月十一日上灯后,先抬到龙潭庙(土地菩萨)上香敬神,然后到附近各地游行演奏。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则一定安排在场口本镇活动,给节日增添欢乐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