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郁达夫眼中的“秘藏之书”
三百文买一枝花?
清末民初杭州灵隐寺大殿的复建
上泗山歌
似水年华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杭州的21个小时
来源:杭州网  作者:  日期:2022-03-01

10岁的杭州小女孩胡宁芳简直无法相信,幸福会来得那么突然。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始了中美“破冰之旅”,26日,在周恩来总理陪同下来到杭州,在花港公园(今花港观鱼)和胡宁芳一家偶遇。周恩来握着当时只有10岁的胡宁芳的手,满脸笑意,而尼克松也弯下腰来跟她拉近距离。那个瞬间,也成了那个寒冷的早春中的一抹暖色。

微信图片_20220301095549.jpg

▲周恩来总理与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杭州西湖边偶遇10岁的胡宁芳。

▲周恩来总理与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杭州西湖边偶遇10岁的胡宁芳。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供图。

照片中扎着两个麻花辫、穿着红色棉袄的女孩如今60岁,儿子都32岁了。2022年2月,在破冰之旅50年之际,她再一次来到花港观鱼公园,说起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那天,胡宁芳和爸爸妈妈、哥哥早早就来到花港公园,现场还有很多记者,根据美联社记者Hugh Muligan的报道,“在西湖边的花港公园,很多中国人在玩耍。大人坐在河岸边,孩子们在跳绳,打羽毛球。”

下午三点左右,胡宁芳远远就看到周恩来和尼克松一行人缓缓走来。

“那时候我们对周总理有着特殊的感情”,胡宁芳当时觉得很意外,当时爸爸还问她:“如果一会见到总理,你会怎么办?”,她说,会把红领巾摘下来给总理戴上。

“没想到,大概距离我们还有十多米,越过了周围的人群,周总理已经伸出右手,快步走到我跟前,握住了我的手。”后来,两位领导人跟她拉起家常。

“几岁啦?”周恩来亲切地问道。

紧张又兴奋,胡宁芳小声地回答:“10岁。”竟然说的是杭州话。

周恩来没有听清,又贴近问了一遍。胡宁芳的妈妈站在她身后,小声提示:“大点声。”女孩才发出清亮的嗓音:“10岁。”这次讲的是普通话。

周恩来说,“哦,杭州人!”后来他又询问了胡宁芳的妈妈:“你是她妈妈?”“你几岁?”得到答案之后,周恩来笑道:“哦,也是杭州人。”

还记得,当时周恩来还和陪同的浙江省委领导开起玩笑,说他当父母官多年还不会说杭州话。

接着胡宁芳还和尼克松夫妇握手,尼克松说了几句话,但胡宁芳没听懂,她记得尼克松的手“都是毛毛”,还记得美国人衣服上的香水味道。

前后也就10分钟时间,却成为胡宁芳一家最美好的时光。从那以后,胡宁芳成为当时的“童星”,大家抢着要握那只被周恩来和尼克松都握过的右手。

尼克松在杭州与穿红衣服、扎小辫的小姑娘愉快交谈的新闻马上传向了世界。

50年后,胡宁芳在当年现场,还是很遗憾,当时怎么忘记把红领巾摘下来给周恩来戴上。另外,她一直没有找到那件红衣服,她觉得,可能是那件在那个年代比较醒目的红色灯芯绒吸引了周恩来的目光,给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幸运。

微信图片_20220301095556.jpg

▲2022年2月,胡宁芳重回旧地,手持当年偶遇的照片。毛瑜 摄

胡宁芳至今还是为见证了这一个历史性的瞬间而倍感幸运。

陆和森也觉得自己挺幸运。

陆和森当时是浙江省外事办公室的干部,全程参与尼克松杭州21个小时的接待工作,那天,他也在花港公园现场。

“我在后面的后面。”50年后,陆和森和胡宁芳重返花港观鱼,两个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又一次在这个曾被世界聚焦的地方相见。

“原来你就是那个穿红衣服的小姑娘,”90岁的陆和森拉着60岁胡宁芳的手,50年前,也在这里,周恩来和尼克松也拉住了胡宁芳。

微信图片_20220301095559.jpg

▲陆和森(左)和胡宁芳(右)在花港观鱼与红杉树合影。江杨烨 摄

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这在当时是“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周恩来语),“是改变世界的一周”(尼克松语)。

按照计划,尼克松要访问北京、杭州、上海三地。为了做好这次接待工作,浙江省和杭州市于1971年11月联合成立接待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八个工作小组:礼宾联络组(以省外办为主)、宣传教育组(以杭州市为主)、新闻组(以省、市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为主)、安全保卫组(由省、市公安部门和驻杭部队组成)、电讯通信组(以省邮电局为主)、专机接待组(以省民航局为主)、总务组、组织组。

陆和森当时在浙江省外事办公室接待组工作,被抽调到礼宾联络组,负责各种计划、方案的起草和编写简报,为各种会议作记录,并负责与外交部和上海等外地有关部门的联络工作,前后历时三个多月。尼克松抵达杭州前一日,他进驻了尼克松下榻的刘庄,是总值班室唯一的一名浙江工作人员。

微信图片_20220301095604.jpg

江杨烨 摄

陆和森最早知道尼克松要来杭州是1971年的10月。

“明明是满大街悬挂着美帝国主义是全世界人民的头号敌人的标语,怎么一下子从敌人变客人了,还要来杭州访问?”陆和森觉得,那时候这个困惑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疑问。

甚至北京有些宾馆服务员思想没转过弯,不愿意擦尼克松的皮鞋。

周恩来是这样做思想工作的,他说:“尼克松是毛主席请来的客人,你们为他擦皮鞋,就是为毛主席的外交路线服务,同样是光荣的。”服务员这才心情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不管多少困惑,杭州接待客人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开始了。

为迎接尼克松的波音707专机,一场有两万人参与的笕桥机场改建工程浩浩荡荡地开始了,24小时不间断施工,两个多月时间,他们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笕桥速度”。但修建到候机室时却犯了难。因为时间紧迫,墙面刷上油漆将很难干透,不仅气味难闻,还容易丢了“地主”的面子。

一个工程人员想出好主意:把淡米色的丝绸整匹整匹铺在刮了腻子的墙上。不仅解决了异味,也体现杭州特色。

与此同时,机场路被扩建成双向有快慢车道的柏油马路,路两边还种上了香樟树,被称为“国宾道”。

为了顺利做好接待工作,早在尼克松访华前几个月,中央就提出要开展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工作,省、市领导对这件事也十分重视。杭州市在浙江省体育馆举行报告会,由市领导亲自作报告。通过有线广播,全市有七千多基层干部听取了报告。从省、市领导机关到工厂、商店、学校,一直传达到每个小学生和普通居民。

在陆和森经历里,这是继抗美援朝以后,又一次名副其实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宣传教育工作。

当时中央提出的接待方针是“不亢不卑,以礼相待”,这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掌握的。有的群众把它比喻为“不冷不热”,有的群众把接待方针归纳为四句话:“不出来,不围观,不鼓掌,有礼貌。”面对百余名外国记者,如何对付这些人的挑剔?杭州市有的居民区自己设想了各种问题,自编了宣传资料,居民间有问有答。

在胡宁芳的记忆里,因为是小学生,在遇见尼克松之前,倒没有训练过有问有答,但是她一直记得要求“不冷不热”。

在宣传教育中,中央还要求清理沿街的标语口号。1972年正处“文革”中期,“红海洋”铺天盖地。陆和森有一次随省、市领导从机场到宾馆沿途察看,几乎每面墙上都有标语口号。有不少是“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内容。当时杭州市正在大规模建造防空洞,街道两边到处都是堆积物。从机场路到环城东路,断墙残壁、破旧房屋随处可见,特别是解放桥宿舟河下一带更是破旧不堪。陆和森在一次杭州市各区负责人向省、市汇报会议上,听到某区负责人反映,群众对市区建设提出批评:“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

不知什么原因,这句话后来竟传为是尼克松说的,陆和森告诉记者,这当然是无中生有的事。尼克松首次访杭,只停留21小时,在室外活动的时间只有两三小时,而且都由中方领导陪同,活动也十分紧张,绝对不可能说这样不礼貌的话。而且陆和森当时负责编写尼克松活动的全部简报,也从没有发现这类讲话,这完全是社会上的误传。

在中央和省、市领导动员后,杭州马上行动起来,“红太阳”展览馆(即今浙江省展览馆)的毛主席巨幅头像和省体育馆前面巨型毛主席塑像,就是那时移走的,还有解放路、延安路、湖滨路两侧大量的语录牌、大幅标语、巨幅毛主席画像和宣传画、大批判专栏,都是那个时候清理掉的。

1972年的春节,陆和森没有回家,他作为礼宾联络组成员,和小组成员里的十余人,在杭州饭店接受了培训。

几乎所有人此前对美国的了解,基本停留在头号敌人的表述中,那时的培训材料中,还包含了美国地理位置等详细介绍,而这些材料,大多来自巴基斯坦、罗马尼亚。

不过那时中国对美国而言,也是一个神秘国度。在当时美国媒体上,“杭州”有一个美丽的湖,湖边有些房子和树木,这几乎是对杭州的全部了解。

在培训中,中央提出的接待方针是“不亢不卑,以礼相待”,让陆和森和其他工作人员最难把握。

不过马上他们有了一次演练机会。1月8日,为了对尼克松访华做技术上的准备,美国于1972年1月3日派出由黑格准将率领的先遣组访华,先遣组共18人,大部分是安全、通讯、民航等方面的技术人员,也包括白宫新闻发言人和礼宾官员等。先遣组从上海入境,先去北京,再来上海、杭州,实地考察尼克松一行来华时的住、游、交通、通讯、专机等事项。中央要求把这次接待看成是“临战前的演练”,各地都很重视。为了学习外地经验,浙江省外办指派陆和森去前站上海取经。1月7日晚,在上海锦江饭店举行宴会,中方致祝酒词,但黑格一直不致答词,对此当时参加宴会的中方人员都感到惊讶。宴会结束后,陆和森连夜赶回杭州,向领导汇报了有关情况。

微信图片_20220301095612.jpg

▲以黑格为首的先遣组,先于尼克松来杭,察看花港时情景。 陆和森供图

▲以黑格为首的先遣组,先于尼克松来杭,察看花港时情景。 陆和森供图

第二天,黑格一行来杭州。外交部有关同志提出,黑格在上海宴会上不致答词,是不友好的表示,因此在杭州的接待要“降温”;杭州举行的宴会原定由省革委会副主任出面,后改由省外办领导出面;游湖时,撤销游船上原定要放的水果和糖果。

这个意见很快反映到北京。8日当晚,北京来电。随即,全体接待人员参加西泠宾馆二楼召开的紧急会议,外交部有关同志传达周恩来指示,并带头作了检讨。周恩来严厉批评“降温”的做法是错误的,还提到毛泽东主席也知道了这件事,批评“这是大国沙文主义”。大家在讨论中谈到,“降温”做法是“舍大抓小”“不顾大局”。周恩来原定要派外交部西欧北美大洋司司长章文晋同志赶来杭州处理此事。后来得知黑格来杭后,没有异常反应,情绪一直很好,察看工作也进行得很顺利,因此章文晋没有来杭。会上研究了改进措施,黑格离杭时,适当提高规格,送行由原定的外办负责人改为省革委会副主任出面。在上海,出境前再次宴请。

根据中方安排,尼克松一行来杭州将下榻西湖宾馆(刘庄)一号楼,但在黑格踩点时候,把尼克松的卧室从原来男主人卧室换到了女主人卧室,因为这样可以离总统国家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博士的卧室更近一点。

而参观游览,离刘庄最近的花港公园成为了不二选择。

50年后,90岁的陆和森从花港观鱼正门走出,前面就是苏堤,他肯定地说,“就在这里”。

50年前,他陪黑格先遣团踩点离开花港观鱼时候,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

微信图片_20220301095615.jpg

▲陆和森(中)重返花港观鱼。江杨烨 摄

▲陆和森(中)重返花港观鱼。江杨烨 摄

照片中,穿着风衣的黑格居中,陆和森在他的侧后方,在陆和森的前面是一个低着头看路的女子,她是外交部著名的女翻译章含之。

50年后在原地,陆和森又拍了一张照片,眼前的西湖依旧,只不过当年的青壮年,如今已是耄耋之年。而黑格将军,也在2010年去世了。

离开花港观鱼,走上苏堤映波桥,在这里他又说起一件往事。

当时美国媒体的卫星电视直播车也要来杭州,可是苏堤的桥没有把握承载这一庞然大物,最后是在映波桥下打桩,直播车才开到了苏堤西湖边。

“这是杭州西湖第一次向世界直播,”陆和森告诉记者,在黑格一行踩点中,其他美方都很满意,就是对中国卫星通信能力最为担忧。

至于中国卫星通信能力该如何解决的问题,我们在2007年10月22日人民邮电报的报道中找到了答案,1971年10月,为妥善解决尼克松首次访华的通信问题,周恩来决定由中国电信部门租用美国设备,在北京首都机场和上海各建立一座临时卫星通信地面站。开设北京至上海和杭州的长途电路。新中国的卫星通信由此诞生。

到了1972年2月,陆和森和其他工作人员已经把《接待外宾守则》从“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主席的革命路线”到“不宜穿硬底皮鞋”背得滚瓜烂熟,但是还差一份完整的接待规范。于是2月21日下午,尼克松抵达北京,陆和森随三名来自公安、宣传和外办系统的领导也来北京“打前站”。

在当晚人民大会堂的晚宴中,离主桌十几米处,坐着上海和杭州的“观察团”,陆和森印象最深的是,美国100多个记者,把宴会使用的菜单筷子席签一抢而光。

很快,陆和森拿出了“关于尼克松访杭的实施方案”,其中2月26日的接待方案,有五大部分59个小点,分别为到达前的各项准备、机场迎接、到达住地、下午和上午离杭(二月二十七日)等五大部分。

其中最为详细还属2月26日下午的这部分接待方案。接待方案中提到,在下午一时前,各接待组应反复检查、调整,落实游船分配方案,一二号船由陆和森(负责),其他由新闻组负责。游船上放烟、茶、水果、糖果。一时半前,一、二号船至花港公园前门码头。二时前,各接待组分别负责对游船布置进行最后检查……

在下午游船的接待方案里,甚至还提到游船每一时刻的位置,应由哪位同志负责陪同接待;游览时,从哪个码头上岸,哪个码头下岸;记者游览和采访,应该怎么进行分批游览等。

接待方案事无巨细,甚至还细致到在花港公园参观如果下雨,由谁负责保管雨伞,还有,在美国客人房间里,要放什么东西。

当时从北京传来的消息,美国客人特别喜欢中国的大白兔奶糖,房间里今天放了明天就没了,于是在杭州的房间里,也放了大白兔奶糖,还有杭州特有的核桃糖,陆和森印象里还放了黄岩蜜桔,在那个年代,这都是稀罕的特产。

在陆和森的印象里,尼克松的卧室是在毛泽东主席曾经下榻的一号楼,在尼克松入住前,这里刚刚接待了西哈努克亲王。进卧室前,要先走过长过道,过道尽头是接见厅,接见厅边上才是卧室。

陆和森回忆,卧室基本没什么摆设,但床很大,铺着绸缎的被子,一眼可以看到西湖。床旁边是卫生间,有淋浴设施和浴缸,地上还放着体重秤。卫生间里还有一把躺椅,躺椅正对的墙上就挂着一件大浴袍。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杭州,接待方案里要求每个房间的陈设,还要放置英文导游图和明信片。尼克松的房间也不例外,陆和森亲手在其书房放置了一张西湖导游图和8张西湖重要景点构成的明信片。

导游图只有西湖的景点示意图,没有杭州街道的具体划分。在每个西湖景点的中文字下面,皆有英文标注,陆和森回忆,那是因为当时的思想还比较保守,没有划出具体的杭州街道分布,是不希望美国一行去杭州走街串巷。

在尼克松访华前,北京方面提出要体现中华民族的特色,怎么办?有人就建议尼克松房间里要把文物放进去。于是在北京就从故宫挑选国画、瓷器、青铜器作为尼克松房间陈设。

这个消息由陆和森带回杭州后,杭州也依样画葫芦。只是这些文物放在了卧室的书房里,陆和森记得,当时的书房有点陈旧,但面积很大,有现在普通卧室的四倍之大。在尼克松来杭州前,书房的很多书柜还放着古籍,这些都是毛泽东主席的藏书。后来柜子都空了,为了将空缺填上,换上了良渚的玉器,龙泉的青瓷等。

后来这个事情给周恩来知道了。周恩来说,这个办法好的,显示我们中国五千年文化,但是能看到文物的地方,地方领导一个一个都要说出来,比如这个盘子哪一年的?那个坛子的特点是什么?

所以陆和森他们把博物馆专家请来给领导们做讲座,龙泉青瓷、宋朝哥窑的特点是什么?这个画是吴昌硕的,吴昌硕是什么人?

最后这些领导拼命地记,因为都怕出洋相。

1972年2月26日中午12点30分,尼克松抵达杭州,开始了他的杭州21小时。

“后来帕特和我一致认为,我们在杭州的逗留是这次旅行中最愉快的一段时间。”帕特是尼克松的夫人,尼克松在回忆录中,愉快地写下这愉悦的文字。

“杭州是环绕着大湖和花园建筑起来的。过去的皇帝把杭州当作避暑的地方,它当时就以中国最美丽的城市著称。我知道毛(毛泽东主席)喜欢在杭州度假,住在一座由精美的古代宫殿改建的政府宾馆里。虽然我们去杭州的时候不是游览季节,天气阴沉,但还是容易看出毛(毛泽东主席)为什么被这座城市所吸引。远处有烟雾笼罩的高山,湖里长满了荷花。宾馆像一座宝塔,有很陡的绿瓦屋顶,它坐落在名为‘三潭印月’的湖中小岛上。宾馆有一股霉味,但极其整洁。”

那个有点霉味,但极其整洁的宾馆就是刘庄,也就是现在的西湖国宾馆。

微信图片_20220301095625.jpg

▲1972年2月26日晚,浙江宴请尼克松一行宴会菜单实物扫描件。

▲1972年2月26日晚,浙江宴请尼克松一行宴会菜单实物扫描件。

陆和森供图

26日晚浙江宴请尼克松一行。宴会的地点事前曾几经选择,最后选定杭州饭店礼堂三楼大厅,这在当时的杭州已算是最大的场所了。宴会共设40桌,有点拥挤,连旁边休息厅也摆了桌子。杭州宴会的菜肴,根据周恩来关于“既要体现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又不能讲排场摆阔气”的指示精神,只选了“叫花童鸡”“西湖醋鱼”“龙井虾仁”等地方菜。菜虽平常,但菜单很讲究,因为在北京国宴上,结束时曾出现外国记者“争抢”菜单和首席桌上餐具的场面。于是,杭州方面特地请专家设计了菜单,封面请画家画上国画,加上鲜艳的缎带,成为精美的工艺品,这次在宴会上也都被外国人一“抢”而空。陆和森观察,在杭州宴会上,尼克松已不像刚到北京在国宴上那样拘谨地念稿子,而是即席发言,气氛比较活跃。

而宴会后,出现了原来接待方案中没有的“变数”。

根据基辛格《白宫岁月》回忆,关于中美联合公报,在尼克松访华离京前,中美双方已基本达成一致。“到凌晨两点(指2月26日晨),这次旅行的公事已大功告成”。在来杭飞机上,基辛格将打印稿交给罗杰斯,以罗杰斯为首的美国国务院班子接到打印稿后,百般挑剔,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刚到杭州,罗杰斯提交了一份修改稿,对已经中美双方最高领导批准的公报,又提出十五处修改,使尼克松和基辛格感到十分为难。

根据基辛格回忆:“尼克松气得发疯了。他穿着睡衣,烦恼地在杭州漂亮的宾馆里气呼呼地来回走动。”

26日宴会后,基辛格和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再次进行会晤。“于是我们又开了一次夜车”。中方坚持对台湾问题不能再有任何修改,对其他部分在文字上可以作进一步讨论。又是“凌晨两点,另一个最后草案终于完成了。再次提交双方首脑正式批准,次日凌晨获得了这种批准”。

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浙江省外事志》中,那场发生在刘庄八角亭里的不眠之夜,被简洁地用一句话就概括了:“宴会后直到次日凌晨,乔冠华副部长和基辛格继续就《中美联合公报》的文本作最后商定。”

微信图片_20220301095629.jpg

微信图片_20220301095631.jpg

▲1972年杭州中美破冰谈判地—西湖国宾馆八角亭(资料图)

十年后,1982年9月9日,尼克松重返杭州,再一次回到刘庄,回到一号楼八角亭,他说:“上海公报作为历史性文件的桥板是在杭州敲定的,可以说在杭州诞生,在上海向全世界宣布的。我希望中美两国的友谊能像红杉树那样生长、持久。”

关于八角亭会谈,也有媒体曾经爆出“猛料”。

眼看着天将黎明,双方内心都十分焦急。

彼时彼刻,八角亭外,湖水连天,一条长堤朦胧中将西湖一分为二。

基辛格问:“这条长堤叫什么名字?”

乔冠华答:“叫苏堤,它由六座桥组成,是由中国宋朝时的杭州市长苏轼修筑的,距今1000多年了。”

基辛格若有所思:“请问,苏堤的东边就是西湖了吧?那么西边呢?”

乔冠华说:“是的,西边也是西湖”。

基辛格激动地说:“苏堤两边都是西湖啊,就是说海峡两边都是中国人好了!怎么样?”

乔冠华站起来,说:“好!基辛格先生您说得好啊,我立刻去报告周总理,您也去向尼克松总统报告。”

这就是上海公报中关于台湾问题说法的由来。公报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90岁的陆和森坚定认为这是一个“段子”。因为根据基辛格回忆录,这个表述在来杭州之前,在北京已经达成一致。另外他在整个接待过程中,也从来没有听说,也没有任何官方史料。

后来章含之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回忆:

“在杭州我们以为宴会的气氛非常好,但是在宴会之后,基辛格就向乔冠华提出来,有些问题还要重新谈,因为美国国务院提出不同意见。当时乔冠华就火了,他说你们不能这样,我们大家都在北京已经谈妥了,而且我们的公报已经经过毛主席的同意,你不能现在变化。然后基辛格就表示要谅解美方的困难。

所以那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又重新谈,有一段就谈不下去了。乔冠华就说,那算了,不要公报也行,你作为美国总统到中国,应我们中国政府邀请要到中国旅游了一趟也行,我们就不要公报了,就发表一个简单的消息,就说美国总统应中国政府之邀到中国来玩了一趟。那当然美国人不同意了,美国人说这哪行,我们没法回去交代了。因为这是美国总统到了中国来,不是中国的总理到了美国去,所以他不能没有这个(公报),特别是在当时情况下。

所以基辛格和乔冠华在前线(前面)谈,后头尼克松、周总理都在各自的宾馆也没睡觉,随时保持着联系,同时还要请示北京的毛主席。

谈到中间很艰苦。

到最后就是出来了比较出名的一句话,就是说海峡两边的人民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个部分,美方对此没有疑议。最后这句话出来了,大家共同同意了。到了四点钟终于达成了新的决议,大家觉得好了,总算是明天可以公布了。

第二天早上去杭州飞机场以前,我的任务是去接罗杰斯他们国务院那批人。然后等我到那的时候,一进大厅的时候我就看着气氛不对,罗杰斯国务卿和他那些国务院的人拿着那张纸,很激烈地在那儿说什么事。我也没听清楚他们说什么,但是意思就是说不行。我当时马上敏感地想到,这是对新的四点钟达成的公报的意见。

所以到了飞机上,我悄悄地跟周总理讲,我说,总理,可能国务院这边还要出麻烦。因为早上我去接他们的时候,我看见他们国务院这批人手里拿着东西,大概是新的公报草案,都在那很激动,好像是都不大同意似的。所以我说总理咱们要有一个思想准备,可能到了上海以后他还要闹麻烦。

总理当时很认真,总理说,好吧,到了上海以后你陪我去拜访罗杰斯。他当时在飞机上就做了这个安排。

然后到了以后,过了大概不到一个钟头,我就陪着总理就去敲罗杰斯的门。当时他们根本没有想到,中国的总理会来拜访他。所以当时一屋子的国务院的人都在罗杰斯的公寓里头,慷慨激昂地在那谈。然后一敲门以后,他们打开门一看是周恩来,全都傻眼了。

这帮人就马上急着把袖子放下来穿西装,那些人原本都脱了西装在那儿吵着嚷着。

总理就不露声色,然后说,罗杰斯先生我来看看你,很抱歉,我太忙了,所以没有顾得上拜访你。那罗杰斯也很客气,大家就坐下来。总理就根本不谈公报的事儿,总理就表扬他,总理说,罗杰斯国务卿做了大量的工作,中美关系的打开是有你很大的功劳。因为当时尼克松来了以后,明显是冷落罗杰斯。这些公报的事他都没有参与谈判,他谈的都是民间来往、文化交流这一块,所以总理就说文化交流多么重要,人民之间的交流是多么重要。然后罗杰斯就挺高兴的。罗杰斯说这是我应该的。

然后总理就说,我们应该谢谢你,所以希望你继续为中美关系的继续前进怎么怎么样。罗杰斯当时就很高兴了。

后来总理大概坐了半个钟头就走了,走了以后果然他们就没有再提出什么问题来。他们后来怎么商量的,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是我觉得总理这个访问,是起了关键作用的。”

1982年9月9日,再访杭州的尼克松在晚宴祝酒词中说:“具有历史性的文件《中美上海公报》,也可以说是1972年2月26日在杭州诞生,28日在上海向全世界公布的。”

微信图片_20220301095637.jpg

▲1982年9月,尼克松再访杭州。程学武 摄

▲1982年9月,尼克松再访杭州。程学武 摄

那个晚上,陆和森和其他工作人员也是一夜无眠。

美方在宴会后,通过礼宾官向浙江地方领导赠送瓷雕鹰一件,派克金笔一支,笔上嵌有阿波罗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一小粒岩石,向杭州部分工作人员送圆珠笔一支,上面印有尼克松签名。中方以国家名义,在北京已向美方人员每人送茅台酒两瓶、贝雕一件,在杭州又送龙井茶叶两盒。中方在北京已向尼克松夫妇送茅台酒一箱、镶嵌屏风一套,在杭州又送龙井茶叶一箱。

那天晚上,陆和森和章含之在刘庄三号楼忙着准备礼品。浙江送给美方客人的龙井茶,茶叶公司送来后需要分装,重要嘉宾的茶叶还需要贴一个名签卡片,但是没有卡片,只能半夜三更到处找,最后用菜单代替了;英文打字机也没有,章含之就在房间里手写。

据后来外电报道,尼克松回国后,在参众两院会议上报告访华情况时,曾用龙井茶招待到会人员。陆和森觉得辛苦也值得了。

除此之外,陆和森一直忙到天亮,为的是新闻记者的住宿。

根据名单,新闻记者有100多人。但是最后有些人来,有些人没来,所以当时杭州饭店住房就乱套了。

其实为了记者的问题,在美国是闹得一塌糊涂,很多想来的媒体记者,尼克松没给他来,所以那天晚上,陆和森他们花了很长时间去安排房间。怎么办?陆和森去请示领导,领导说先住下再说。

27日上午9:30,尼克松一行离杭去上海。这天上午周恩来提前到达机场,亲自察看扩建情况。当机场领导得知周恩来因匆匆赶来还没有进早餐,但由于时间短暂,只能送上一杯龙井茶。周恩来两次叮嘱身边人员不要忘记付茶钱。不久,尼克松抵达机场,与周恩来相互握手,双方互致问候。周恩来说:“总统阁下昨晚休息得好吗?”尼克松风趣地说:“总理阁下,我相信昨晚你一定也很操劳吧?”两人都会心地笑了,然后一同登上伊尔18专机,离杭飞上海。

直到此时,陆和森才算圆满完成了接待任务,大半年的辛劳终于告一段落,当天他从机场直奔回家,连衣服都没有脱倒头就睡,直到傍晚才醒来。

红衣小姑娘胡宁芳觉得自己的命运并没有因为1972年有什么改变,现在她已经退休,和亲人安安静静生活在杭州,她觉得很满足了。

微信图片_20220301095641.jpg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一位国民党军官后代的两岸故事 2024-04-12
忆袁浦的平原绿化 2024-03-12
防空洞里也“繁花” 2024-03-04
往事追忆:话说老底子的余杭镇扫帚笔管生产合作社 2024-02-06
梅花样的品格——怀念夏子颐先生 2024-02-0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