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乃宋代理学家中最富文学修养者,对诗文有着精辟独到之见。和多数理学家不同,朱熹的文学观点,虽然基本上是继承了周敦颐、程颐等“文以载道”的主张,但相对比较重视作品文与质的统一。当然,他的重文,完全是出于明道的需要,是为了使其道能行之久远。所以,他的诗歌,虽多以明理言志为务,但较形象生动,富于理趣。长久以来,人们对诗中说理,颇多非议,仿佛理语和诗歌,如水火不能相容。但王夫之认为诗原于情,理原于性,未必一定分辕反驾,而朱熹的某些说理诗,尤为他所激赏。在朱熹的诗作中,确有不少虽然说理,但不堕理障、富有情趣的作品,譬如他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诗便是其中极出色的一篇,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清王相注《千家诗》,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踏青之作。的确,《春日》很容易被人们误认为乃一游赏之作,因为它的确写出了春色的烂漫、赏春的愉悦,与任何吟咏春日的佳什相比,都不失为一篇上乘之作。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聚的日子,这里指阳光明媚的晴好天气。“寻芳”两字点明主题,也就是寻觅美好的春景。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的所见所得。眼前但觉无限风光景物,焕然一新,于骀荡春光中簇拥过来的万紫千红,让人很快就能认识到乃妩媚东风点染描画而成。全诗写得生动流丽,浅显明白。 而事实上这是一首哲理诗,并非寻常写景之作,这从“泗水滨”三字即可读出。泗水源于今山东泗水县东部陪尾山下,由趵突、响水、洗钵、红石四大泉(也有说是其他四泉)汇流而成,与运河相通,因四源并发而名。出县境后吸纳了西沂水、汴水等,成为准河下游最大支流。因此,历史上常把泗河与淮河并称为“准泗”。春秋时这里归属于鲁国,据说孔子曾在洙水、泗水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故而“洙泗之学”后世用为孔子与儒家的典故。 我们知道,朱熹出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其时泗水之地已被金人侵占;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朱熹去世,毕生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朱熹在这里说自己“寻芳泗水滨”,其实是指自己游于圣人之门,探求圣人之道;心有所悟后,再重新打量这个世界,所见就与以前有了不同:“无边光景一时新。”一旦证悟,就会发现圣人之道并不是什么玄奥高深的东西,只要你体悟到了,便能从世间的万事万物中都看出儒家之道、万物之理。悟道后的愉快、喜悦、安详的心情,和信步春光中轻风拂面、百花盛开的感觉,一般无二。 “孔子如春风,至则万物生。”诗中诗人在赞美领略春天焕然一新的美好景致的同时,也生动点明圣人之道一如“东风”,乃春天万紫千红的蓬勃源头这一道理。因此,“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传为名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