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晚,《忆江南》以《富春山居图》为蓝本,运用现代科技,多位艺术家在舞台用朗诵、舞蹈、音乐等表演艺术,将桐庐山水、诗词、书画等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画中,冯远征扮演的行者,吟诵着唐代吴融的《富春》出场,让人过目难忘。本期节目邀请了王樟松老师为大家品读吴融笔下的《富春》之美。 《富春山居图》画卷徐徐展开,移步换景,“行者”冯远征一颦一笑间,晚唐诗人吴融的《富春》惊艳全国亿万观众: 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 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 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从僖宗咸通六年(865)开始参加科举,到龙纪元年(889)中举时已经四十岁了。登第后他先是随韦昭度入蜀平乱,无功而返;回到朝廷曾官至侍御史,又遭人谗言,被贬荆南;乾宁三年(896)召回京城任礼部郎中,后入充翰林学士,官至中书舍人;天复元年(901)遇朱全忠作乱,逃出京城,流落阌乡;天复三年(903)才再度被召回任翰林,迁承旨,卒于任翰林承旨任上。 吴融交游很广,与晚唐桐庐诗人方干相交好,有《赠方干处士歌》。他曾受浙东观察使王龟之托,草拟奏章向朝廷推荐方干。遗憾的是因王龟突然去世,此事搁浅。吴融多次途经或游历富春江,对桐庐山水情有独钟,《全唐诗》收录了他两首题为《富春》的诗作。一首七律《富春》云:“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云低远渡帆来重,潮落寒沙鸟下频。未必柳间无谢客,也应花里有秦人。严光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更问津。”吴融仕途并不顺遂,从诗中“不敢停桡”仰“清风”的内心独白上看,此作应在他官场几经浮沉的时候。这一意绪在他的《自讽》一诗中讲得更加明白:“涂穷始解东归去,莫过严光七里滩。” 冯远征朗诵的七绝《富春》创作于他中举前后,早于七律《富春》。第一句,“天下有水亦有山”,网罗天下山水,起首直白,看似“无厘头”。但第二句紧扣首句,点题“富春”,“山水非人寰”。“人寰”即人间、人世。吴融用俚俗浅白语言,高度赞赏富春山水之美,那是人世间所没有的!同时期诗人韦庄的“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桐庐县作》)、元人李桓的“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舟中》),与他这首诗的开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着,诗人用两句写实来印证他提出的“富春山水非人寰”。“长川”,也就是说富春江啊,它的绿不是春天才会有,也非春色染就。为什么呢?“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在《忆江南》中曾经这样形容桐庐江水澄澈;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这样描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山是绿的,水是清的,两岸的叠嶂层峦(千峰)“倒影落其间”,水山共色,水的绿自然不是春天才有。置身这等山水之间,从流飘荡,人景相融,岂不心旷神怡!全诗先后两次用了否定词,“非”和“不是”,以强调富春山水天下独绝、与众不同。 在前不久,春晚《忆江南》策划、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康震来到桐庐时,肯定了桐庐古诗词数量之丰,“光目录就55页”, 说明康教授比较全面地阅读了《桐庐古诗词大集》。而吴融的七绝《富春》能从7000多首古诗词中脱颖而出,可见吴融作为一个唐末接轨宋元的桥梁式诗人,在文学史上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及价值,七绝《富春》无疑是众多桐庐古诗词中的代表作、佼佼者。 白居易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康教授在桐庐感慨:“走进桐庐,又见江南!” 品读《富春》,我们“忆江南”。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