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田艺蘅的《留青日札》载:“杭有鳏、寡、孤、独四山,皆孑然无依,挺然独峙之名。今孤山在钱塘西湖,世所著者。独山在仁和横里,亦道津,人皆望而知。寡山在余杭支巷界…惟鳏山众皆不知所在,殊不知即寡山之西一水之隔,今俗名鱼山。鱼者,鳏字之省文而传误者也。”而如今“鱼山”写成“吴山”。 寡山在仓前街道,海拔36米。自晋代始,即有高士于此修道炼丹,宋朝时山顶建有三官殿,此后香火连绵渐成规模。清康熙年间,殿内道人精于医药。嘉庆《余杭县志》曾有其“常五劳七伤立验”的记载。清末民初殿内还有道众逾百人,前、后两殿屋数十间。两殿之间筑有荷花池,内蓄金鱼以供观赏。抗战时余杭沦陷后,三官殿渐趋冷落。以后建筑物又被拆除一空,至今仅存遗迹了。寡山以多洞著称,环山一周不过几千米,山洞却有八九个之多。较大的有“暗洞”“亮洞”“寡山洞”“朝天洞”“黄狗洞”等,其中“暗洞”最大。经山顶西南凌空而立的“老虎石”至北坡,就可见此洞。洞口仅容一人匍匐而入,洞内则广达数十平方米。洞壁有石门一对,不知何年所凿。最著名的当推东坡的“寡山洞”,洞边悬崖峭壁,仅有宽不足二尺的石级供人上下。明代学者田艺衡曾于此结庐穷经,故又称“田夫子洞”。寡山上有奇石,矗立龙潭石窟山顶上,貌似踞坐着的老虎,村民都称为“石老虎”。另有头陀石,蒋灼游寡山寺诗中,有“醉卧头陀石”之句。 洞口刻有楷书“香宇品嵓”四字,左侧刻有“张子达仙位”小字一方。“香宇品嵓”四字从右到左纵向排列,每字高0.72米,宽0.52米。左上约10米处,另有一个朝天洞,壁上镌有“小小洞天,品嵓升天,再加一口,妙品元田”,下署“甲申主”。《余杭县志》载:“钱塘田艺蘅,字子艺,有别墅曰品嵓,一曰香宇,又曰寡山书屋。”田艺蘅,曾官安徽休宁训导、应天府(今南京)教授,他的家在寡山脚下的田家角。他父亲田汝成是明嘉靖间钱塘名士,曾历官西南,后任福建提学副使,有功于平定广西战乱。汝成博学多才,工古文,通史事。归田后,遍游浙西名胜,穷搜西湖掌故,撰写《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传诵于时。所谓寡山书屋实是一个高峻的石窟,名曰“品嵓”。蒋灼《和范禹臣过寡山书屋》诗云:“殂暑初当六月余,故人飞盖出郊墟。欲寻松菊迷荒径,爱访烟霞有胜居。鸡黍旧盟犹恋恋,肩舆临别更徐徐。山中不独书堪著,典水期君共钓鱼。”洞中石刻均正书,字体奇古。 寡山石窟题客 陈杰摄 2000年6月,寡山村民发现这里一个深五十余米的石窟。石壁上有铁钎开凿的明显痕迹,3个主洞穴上下顺序排列。经地质专家和文物专家的勘探鉴定,证实这是一个古代采石场遗址。它的年代大约起自宋代,采石用的是“井式采石法”,而且山下面还有十余个洞。这个石窟群所在的寡山上留有多带铁钎凿痕的石块和矿渣,证明这山上原来也是采石场所。 石窟从潭口垂直向下,共分三进,第一进又有岔道相通。第二进,可以看到下面石照壁上平行地凿了条宽7一8厘米、深5一6厘米的凹槽,凹槽中央的上方留有一火炬状烟熏火燎的痕迹。第二进旁一条状似石坝的边缘下,又是一个长约10米,宽约5米的十分方正、人工凿就的石洞,洞的左右有两个突出的小平台。洞深在30米以上。此洞又有两个暗洞分南、东深入,不知去向。村民曾放入一铁皮小舟,谁知未曾几天,竞自行荡入暗洞,不见踪影。 寡山有寺,名永胜寺,旧为永胜庵,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一1274),明洪武元年(1368)重修,有僧众百余人,游客香客墨客不断。此外,在寡山上还曾有寡山庙、茅庵、东望庙、西望庙等寺庙。 寡山山东、山南水乡小港围绕,而过西侧至寡山桥后豁然开阔,形成广近百亩的寡山漾,并与稍远的五龙漾相连。碧水青山,相映成趣。 吴山,即鳏山,在仓前街道,海拔55米。与其东数百米的寡山隔水相依,吴山和寡山属同一个村,相距不远,至今村里还有一句顺口溜:“吴山和寡山,搭头一扁担。”据说乡民认为鳏字不吉,且笔画又多,大多只认得其偏旁的鱼字。且鳏山山形又是狭长,也像条鱼,故此称为“鱼山”。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