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棉统购统销指国家对粮食、棉花、油料等有计划的统一收购和供应。实行粮、油、棉统购统销是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一项重大决策。 随着国家各项基本建设事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种植工业原料的经济作物地区和农户的增加,商品粮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国家供应粮食的任务越来越重,迫切需要增加粮食的采购数量。然而,个体经济难以迅速提高粮食产量。在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农村中普遍存在着惜售心理,私营粮商、粮贩和城乡囤积居奇者乘机到农村用高价与国家争购粮食,出现粮食购销紧张的状况,国家收购少而销售多。1953年7月,浙江收购粮食只完成计划的79.9%,9月仅完成62.2%;而销售8月超过计划的107.5%,9月超过118.1%。粮食购销紧张的原因,不单由于供求间存在矛盾和灾区减产,更重要的是私商进行投机活动和余粮户待价惜售等人为因素造成的。 。 △杭州市粮食局青年节约队员们为了不损失一颗粮食,为加工后剩下来的稻谷拣净石子。 遵照中央的指令精神和统一部署,1953年10月,浙江对粮食市场作了12条规定,颁发了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暂行通则草案。12月,又公布《浙江省1953年粮食计划收购实施办法》和《浙江省农村粮食计划供应暂行实施办法》,在全省范围内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同时,对食油、棉花(棉布)也实行了统购统销。从1954年油菜籽登场起,浙江对油菜籽、棉籽、油茶籽等油料实行统购;对城镇人口食油实行定量供应;对工商行业、部队和其他方面的用油等,实行计划供应。又对棉花、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并实行棉布的计划供应,按照城乡人民的消费需要实行分类定量,凭票供应。 票证△杭州市下城区的一户居民计算家庭用粮,以便正确填写城区居民粮食定量供应申请单。 粮棉统购统销的实行,缓和了粮食供需矛盾,取缔了粮食投机倒把,稳定了粮价,保障了城乡人民的粮食供应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也促进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至1957年的5年中,全省征购粮食1213.1万吨;5年共向中央净调出粮食232.2万吨。到1957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达到18.22亿元,比1952年增长79.9%,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外贸收购额达2.62亿元,比1952年增长1.25倍,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杭州市下城区的一户居民计算家庭用粮,以便正确填写城区居民粮食定量供应申请单。 粮棉统购统销的实行,缓和了粮食供需矛盾,取缔了粮食投机倒把,稳定了粮价,保障了城乡人民的粮食供应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也促进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至1957年的5年中,全省征购粮食1213.1万吨;5年共向中央净调出粮食232.2万吨。到1957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达到18.22亿元,比1952年增长79.9%,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外贸收购额达2.62亿元,比1952年增长1.25倍,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