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首先是避难所,或者说是逃难的一个落脚点。对于南宋的开创者赵构来说就是如此,他从磁州一路逃来,济州、应天府、扬州、镇江、建康……最终选择在杭州苟且偷生。有很多人跟着赵构从北方逃到了杭州:有些人定居下来,比如张九成;有些人似乎仍在漂泊,比如李清照;有些人出将入相,比如张浚;有些人进进出出有机会面谏君主,比如辛弃疾。他们都是主战派,都想恢复中原,都想回到北方,但终究壮志难酬,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其次杭州是将军们罢兵终老之地。议和已成,即收兵权。河南农民岳飞与西北军卒韩世忠是南宋抗金战线上的两座长城,结果不是在钱塘门内风波亭命丧黄泉,便是在湖山之间销磨志气。当然也有将军在西湖边纸醉金迷,比如长跪于岳飞墓前的清河郡王张俊。南宋的杭州不但有两座皇宫,还空前绝后地出现了一系列将军府第,但将军们的英雄气只是给作为销金窟的杭州营造了清冷凄惨的氛围。这种氛围一直延续到南宋灭亡,文天祥在杭州北面的皋亭山与元军统帅抗辩时,读尽圣贤书的满朝文武已作鸟兽散。当然,大宋永远是文治之邦,对于更多的南宋科举士子而言,杭州是发迹之地,今天凤起路上的南宋贡院将决定他们一生的命运。科举士子中,有些是北宋的世家子弟,比如仁宗朝名相吕夷简的六世孙吕祖谦,比如神宗朝循吏陆佃的孙子陆游,比如徽宗朝理学名流朱松的儿子朱熹,比如祖上至少三代仕宦的楼钥。他们要在南宋重振门第,但始终远离权力核心,成长为南宋最杰出的思想家与文学家。对于科举士子中的很多浙江土著而言,定都杭州之后浙江各州的科举名额呈现几何级增长,这将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机遇。事实上高宗以后的南宋皇帝分别来自嘉兴与绍兴,而宁波人史浩不但是家族史上第一位登科的进士,还将开创一个丞相世家,他的儿子史弥远是南宋最成功的权臣。特立独行的思想家叶适与陈亮也为家族实现了科举零的突破,可惜陈亮卒于高中状元之后不久,叶适也与权力中心擦肩而过。而四川士子独树一帜,虞允文领导的一场胜仗让金国皇帝命丧江北,李焘与李心传则是南宋最成功的史学家。除了在杭州属县定居的张九成,士大夫阶层多是杭州的匆匆过客,他们来这里科考,然后在四处游宦,游宦的间隙来临安换官,或者有难得的机会在朝中为官。对他们来说,杭州的经历至关重要却未必愉快,比如朱熹总是黯然神伤,陆游总是莫名水逆,陈亮甚至遭遇牢狱之灾。但无论如何,他们一生的功名都系于作为都城的杭州。至于市井小民,比如断桥卖鱼羹的宋嫂,或者在断桥偶遇一位白娘子的药店伙计,他们在杭州度过了怎样的悲欢离合,恐怕无缘写入郑樵、李焘、李心传的史著,只有空凭戏文小说去想象……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