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史上,两宋无疑是最为光辉灿烂的时代之一。作为南宋故地,杭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淀和发掘了大量的宋韵遗迹。为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宋韵文化,传承和展示宋韵文化,即日起,“宋韵遗存”栏目将走近宋韵杭州十大遗迹,带领大家穿越千年,纵览宋韵遗迹的前世今生,一同感受宋韵文化所承载的杭城记忆。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史上,两宋无疑是最为光辉灿烂的时代之一。作为南宋故地,杭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淀和发掘了大量的宋韵遗迹。为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宋韵文化,传承和展示宋韵文化,即日起,“宋韵遗存”栏目将走近宋韵杭州十大遗迹,带领大家穿越千年,纵览宋韵遗迹的前世今生,一同感受宋韵文化所承载的杭城记忆。 南宋官窑遗址 南宋官窑的由来和皇家有着莫大的关系。公元1127年,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史称南宋,赵构成为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即宋高宗。在金兵的追击下,宋皇室一路南迁,于公元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今杭州),杭州成为了南宋的国都。 定都临安后,由于南宋宫廷生活礼仪渐趋考究,生活用瓷和祭祀用瓷的需要便日渐增多,因此南宋朝廷便按照北宋旧制设置了专为官家烧制御用瓷器的窑场,这就是南宋官窑。根据文献中的记载,南宋官窑一共有两处,分别是修内司窑址和郊坛下窑址。 南宋官窑郊坛下窑址 官窑的瓷器生产,由朝廷直接管理,产品完全按宫廷要求生产,并仅限于宫廷使用。宋代官窑制度的设立,明确将官窑与之前各地民窑烧造瓷器进贡朝廷的贡窑区别开来。 只为皇家御用,官窑在制作烧造上,不惜成本,无不显示出白富美的“傲娇气”。官窑瓷器造出后,检查中,稍有瑕疵的产品就会马上摔碎销毁,就地掩埋,只有完美无瑕的产品才会送入御前,民间严禁也绝不允许私藏,除非皇帝赏赐。 所以,在南宋官窑馆区,看到诸多由官窑碎片拼接修复而成的瓷器,不要奇怪,它们就是被砸碎深埋的“瑕疵品”。 修复后的南宋官窑器物 不计工本,还体现在窑具上。 宋代瓷器的烧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仰烧,一种是覆烧。覆烧比仰烧更节约窑炉的空间,就是把坯件反扣在窑具上,入窑前刮去口沿那一圈釉,露出胎骨,这就是所谓的“芒口”。 仰烧(左)与覆烧(右) 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这件事,曰:“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说的是定窑采用覆烧,因为口沿的毛边,而被北宋朝廷“弃定用汝”。 那官窑是怎么烧的?官窑采用匣钵装烧。匣钵是盛装瓷坯的窑具,相当于一个保护罩。南宋官窑的匣钵形状丰富,依据器物造型有不同的匣钵,在装烧时匣钵可仰置、扣置和两件合置。合置时,是一件当盖。每匣仅装一件,合置则是两匣装一件,十分讲究。瓷器入窑烧制之前,坯体要先上釉,再放入匣钵之中,这个“保护罩”不仅能保证窑炉中的落灰不会掉在瓷器上,而且钵内温度均匀度提高,大大提高了瓷器烧成的质量。 当瓷器入窑,被加热到1200℃左右的时候,表面的釉水很容易因为流淌而与匣钵发生粘连。这时候就需要一件间隔瓷器和匣钵的窑具。 工匠们通常会选择支钉或者垫饼。比如汝窑,用到支钉就比较多。 这件南宋官窑底部有5个支钉痕 为了追求玉质感,南宋官窑的工匠们采用了“素烧与多次上釉”相结合的工艺,一件瓷器要上3至4层釉,釉层最厚的达到了0.25厘米,而一般瓷器的釉层厚度呢,往往不超过0.1厘米。这种工艺加厚了瓷器的釉层,如果使用支钉的话,在烧制过程中,支钉很容易被厚厚的釉层粘住,大大降低了成品率,所以垫饼就出场了。 烧制前,工匠先将瓷器底足的釉刮去,然后放在垫饼之上。刮釉后露出了胎,胎中的铁元素生成了黑色的氧化铁,而瓷器口沿的釉水向下流淌,釉层变薄,泛出了胎土的紫色,这就是后人常说的“紫口铁足”。 这枚垫饼的制作材料也很讲究。一般来说,民窑中的垫饼大多采用夹粗砂的耐火土制成,而这枚垫饼却是用细腻的瓷土精工细作而成。这可以保证,入窑后,垫饼的热胀冷缩率与器物足部一致,使足部不容易变形。垫饼的表面还有一个小圆圈,是一件小圈足的瓷器放在它上面,烧制后取下器物留下的痕迹。 在郊坛下遗址出土的垫饼中,这样的瓷制垫饼足足占据了三分之一,而刻写下“大宋国物”的却仅此一枚。 南宋官窑发现的过程也充满了传奇色彩。20世纪20年代,以野外作业为标志的近代考古学传入我国,南宋官窑郊坛下遗址成为最早被发现的古窑址之一。 南宋官窑的发现与研究时间轴 1930年,日本学者小笠原彰真在杭州玉皇山南发现了郊坛下窑址的迹象;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窑址南部进行首次发掘; 1985年冬至1986年春,南宋临安城考古队对古窑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清理出练泥池、成型、上釉、素烧炉等作坊遗迹和一座长约40米的龙窑,以及三万余片瓷片与窑具标本,整座遗迹较全反映了从练泥、成型、修坯、上釉、晾干到素烧、入窑装烧等一套完整的瓷器制作工艺流程,构成了南宋官窑的生产全景。是直接体现南宋官窑窑场规模、工艺流程和制瓷技术的真实现场,也是杭州保存最为完整的南宋遗迹之一。 1996年春天,在杭州凤凰山与九华山的山岙中,发现了老虎洞窑址。 老虎洞窑址 此后至2001年,考古部门先后对该窑址进行了三次考古调查与发掘,在这处宋元青瓷窑址的南宋地层发现了采矿坑、澄泥池、房基、道路等遗迹,并清理出瓷片堆积坑二十四处,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瓷片和窑具。 2006年,一件施粉青釉的荡箍(陶车上的一个零部件)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关注,其表面刻有“庚子年……匠师记修内司窑置”的铭款,表明了老虎洞窑址的南宋层便是文献中记载的修内司窑址。 老虎洞出土瓷器
2006年,郊坛下窑址与老虎洞窑址被国务院合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传播陶瓷文化,1992年,依托南宋官窑郊坛下遗址建立的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中国第一座依托古窑址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在弘扬中华陶瓷文化,普及陶瓷知识,凸显杭州南宋故都历史风貌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展示和传播作用,现已成为集展示、教育、研究、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博物馆。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