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是山居文化的特质之一。富春自古多隐士。 东汉严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的邀请,归隐富春,耕读垂钓,寄情山水。严子陵之后,富春更是高士辈出,隐士不绝。黄子久隐居东洲白鹤村,传下不世之作《大岭山图》《富春山居图》,杨维桢蛰居小隐山,留下诗作无数。这些虽是大家,却都不是富阳人,是慕富春江之名而远来的“新富阳人”。 而富阳本土呢,也曾涌现出不少的“春江旧钓徒”。著名乡贤何满子的夫人吴仲华老师就很推崇场口的几位高士:晚唐的“孙处士”孙路,“深入富阳人不见,闭门空掩半庭柯”,不为功名利禄所羁绊,长期隐居家乡,其诗清新脱俗,受同时代许多大诗人如许浑、郑各等推崇。场口的图山,因为有两位隐士先后居住,即西汉末的申屠刚和东汉末的申屠蟠,一位反对王莽篡汉,一位憎恶宦官弄权,在此结庐不仕,图山因而又名申屠山、屠山。 新登龙羊(今洞桥镇)的徐明德,字德卿,号明斋,是元末明初有名的理学家,又善观天文熟识地理,贯通经国济世之理,时人称之为东晋的谢安石再世,有经天纬地之才。他一生仰慕严子陵,为躲避各路地方割据势力协迫,干脆遁入深山,过着半耕半读的清苦生活,以著述讲学为务,对外也不说自己的真姓实名,以至世人只得称他为“石羊先生”。青田人刘伯温刘基对他推崇备至,曾在著作《郁离子》中详细记载两人交往情形。刘原来也是隐士,后出山相辅朱元璋,被任为军师,运筹帷幄,为朱元璋建立明帝国立下功勋。刘伯温曾多次前来相邀,几顾茅庐,希望他也能出山为朱元璋效力,但都被石羊先生回避相见以作谢绝。石羊先生事迹为后人敬仰,民间存有很多传说。 清道光年间,富阳的王义祖,别号小隐山樵、桂花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和曾任台湾兵备道的周凯是邻居也是亲戚。他见清朝吏治败坏,官吏贪腐无能,不愿应召做官,以父母年事已高为借口,曾多次谢绝浙江巡抚阮元的保荐,其高尚的情操和恬淡的人生,受到后人好评。 我们重点说说明代宣德、正统年间高士俞膺(字古章)俞先生的事迹。 在鹳山的严先生祠,曾供奉有一方俞古章先生的牌位,和严子陵一同接受后人的朝拜,在俞先生的老家渔山,也曾建有俞古章先生祠。他的部分诗文和事迹,历代富阳县志都有记载。明代杭州的著名学者郎瑛,著有《七修类稿》,是研究明代社会经济情况很重要的参考资料,对俞先生的事迹生平,有较多的记述。他高风亮节、勤劳诚朴的事迹至今在民间多有流传。 俞古章出生于渔山,自幼聪慧,继而博览群书,才高学博,识见过人,曾长期在富阳里山与渔山交界的八角山结庐居住,为时人推崇。历任富阳县令上任都会登门拜访,希期指教一二。浙江布政使(副省长)宁良,与他颇多交集,时有诗文唱和,也经常向他请教有关国计民生事项。有一年台风肆虐造成洪灾,古章先生立即向宁良提出《救荒十策》,给出了很有针对性的救灾措施,被省里采纳,受到上至政府下至黎民百姓普遍好评。宣德年间的富阳县令吴堂,是富阳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勤政廉能之士,政声颇佳,他一直非常看重古章先生,聘请俞先生主持修撰《富春志》,这部《富春志》因文字简明质朴,收集史料完备,评价人事公允得体,为后人所称道。 因为俞先生学高识广,名声在外,不时受到举荐。吏部尚书、萧山人魏骥,是他几十年的老朋友,对他十分器重,多次向朝廷推举,但每次都被谢绝。他不愿为官,只愿隐身山林,躬耕陇亩,收徒设教,垂钓为乐。所以,俞先生虽然人居江湖,名望却高播庙堂,凡到浙江任职的大小官吏,都以一见俞先生为幸,更以得到俞先生诗文为荣。 明代正统年间,浙江省的布政使、按察使,二位分管民政和司法的副省长再次联名向朝廷举荐俞古章,说他才堪大用。明英宗朱祁镇,就是那位后来被蒙古人俘虏去的皇帝,大概也因为多次听闻了俞先生的事迹,特地派出钦差来富阳,请俞先生出山。这次朝廷兴师动众征招俞先生,在民间演绎出一个“俞古章布衣傲王公”的故事。 话说英宗皇帝的钦差大臣到富阳后,为郑重其事,铺张排场,特地让县政府布置好几艘官船,一支乐队,为首的大船船头插上“肃静”“回避”牌子,一路吹吹打打热热闹闹来到渔山。在渔山渡口上岸登陆后,恰巧碰到一位老人,那老者衣着简朴,面容清秀,挑着一担木柴正在息憩。钦差大臣把手一挥:“老头儿过来,本钦差问你,你可知道俞膺住在哪儿?”老人过来,用手指着远处一座山峰道:“翻过二座小山岭,到达那座大山的山脚便是。”说罢,顾自走了。 原来这老者就是俞先生,他见那钦差官架子十足,又傲慢无礼,便有意捉弄他一下。俞先生抄近路,赶在那钦差大臣到来前回到家里,将居住的草堂打扫一下,换上一身清爽的方巾布袍等候。钦差到达,拿出圣旨准备宣读,感觉这人似曾相识,再定晴一看,这不就是刚才路上遇到的山野村夫嘛,顿时又生出十分的轻慢之心,旁若无人,傲然走进草堂宣旨,然后居中高坐,等候俞先生拜谢。俞先生十分谦逊,礼毕后徐徐说道:“我只是一个山野匹夫,才疏学浅,更无经世济民才能。朝廷的好意心领了,我只愿终老林泉,无能报效皇上,愿圣上见谅。”钦差心想,这样一个山里的穷老头,想必也没有什么学识,不过是欺世盗名之徒罢了,更不可能有治国安邦的才能,也就哼哼两声,不再相劝。 第二天一早,俞先生送别钦差大臣来到富春江边,恰好值富春江早潮,只见江面白浪翻滚,波涛汹涌,潮起潮落,俞先生见此情景,随口咏出一首《观潮》诗: 一出龙宫便作威,无端推起雪山堆。分明一派寻常水,装出许多声势来。 俞先生借景抒怀,辛辣地讽刺了自命不凡、摆足官威,其实不学无术、装腔作势的钦差大臣,为后世树立起不慕虚荣、诚朴敦厚、视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的清廉高洁之士的形象,堪比严子陵先生,着实为富春隐逸文化增色不少。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